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以“优+”研修强师兴教,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更新文化表达、研制区域“优+”研修模型,系统优化顶层设计,构筑区域研修新生态。二是抓住关键环节,架构研训一体系列研修课程,以项目驱动、区校联动,助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走深走实。三是多措并举,通过打造优质研修员队伍、升级智慧研修平台、固化优质研修成果等,强化研修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2.
我区中小学围绕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我院研训部提高校本研修有效性。为此,研训员不断提升课程指导力,在追求有效研训的目标下,一抓资源建设与平台开发,促进校本研修资源的有机统整;二抓教学行为的优化和改变,积极引导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新型角色转变;三抓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参与校本研修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实现同伴互助、岗位成长的目标;四抓骨干的引领和示范,充分发挥我区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真正的“研修一体”,实现研修活动的高质高效,北京市西城区研修学院构建了研修活动闭环管理系统及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使西城区的研修无论是在引领研修员设计高品质研修方面,还是在关注教师研修需求方面,无论是在研修课程系统化方面,还是在研修课程序列化方面,都在向科学且规范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4.
学校管理目标是一所学校预期成果的说明也是学校期望达到的境界和成果。因而,学校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既要具有挑战性,以激励师生员工为达到预期目标和成果而发挥拼搏精神和创造精神,又要具有全局性和有效性,使学校各种具体目标的实现能有最有效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四有”新人。我们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三抓”工作方案,即抓思想、抓质量、抓纪律。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抓思想“三抓”中放在首位的是要抓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批评一个学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要真正改造一个学生的思想意识却  相似文献   

5.
博客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以校园博客为载体,以教师专业自觉和教师教育研修为路径.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坚持“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三个基本点,借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协进”三种形式全方位、多层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科学地将搭建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技术载体运用到教师专业自觉、生命成长以及教师研修管理的研究之中,改变了教师培训的他律模式.采用博客的形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自觉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校本研修的崭新途径.是学习管理的崭新平台。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对教师开展专业研修具有重要价值,可支持教师开展“三重研修”:直接研修——以研修资源为学习对象;间接研修——从课程资源汲取专业“养分”;高阶研修——在创新资源应用中提升专业水平。文中结合平台资源实例,对上述三种教师专业研修提出了实施的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调动了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湘西州民族中学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机制体制。同时,坚持从研修中抓常规落实,从常规落实中进行研修的工作思路,立足于“三项引领”,建立了“三种模式”,实行了“三方督导”,确保教师专业水平科学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修一体”是现代教育体系下一种新型的培养教师的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师研修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制度,采用研修员优先发展、区域联动、专家主导、网络研修、科研先导、校本导引等研修运行策略,是“研修一体”制度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在研修一体背景下,研修员优先发展是教师研修中心的功能赋予研修员的使命,是研修员的岗位职责,是研修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实践层面阐述了研修员优先发展策略,采取"加"、"减"、"乘"、"除"四大举措,全面提升研修员队伍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师的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杭州市东城幼儿园构建以核心先导组为领衔,引领课程视导、专题研修、全员提升等“三级协同”的园本研修模式,推进“课程审议组”“专题研修组”“全员教师研修组”的循环研修,为教师搭建多路径的成长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障多园区管理中课程质量的有力提升。一、“核心先导,三级协同”的组织架构与功能协同核心先导组由园长直接领衔,组内成员为业务副园长、保教主任、骨干教师等,同时在开展疑难主题或课改前沿理念的探讨中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加入核心先导组进行引领式和卷入式研修。  相似文献   

11.
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以研修模式的变革为着力点,线上、线下与工作现场“三O融合”的研修模式是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方向。如何构建“三O融合”研修模式以回应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诉求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针对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三难一新”的现实诉求,基于教师共同体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设计学习理念构建了EDIR(体验-设计-实践-反思)“三O融合”的教师研修模式。两轮设计性研究结果表明,EDIR研修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知行融合和深度参与。研究建议,有效响应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诉求,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需要推动线上、线下与工作现场“三O融合”,并从研修路径、研修方式、研修角色和研修支持四个层面着力。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同研修是指针对教师研修机会不均等、研修主题不关联、研修经费不均衡等问题,以及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分层的现象,以区域“主题研修工作坊”为场域,由教师发展中心实施的资源统筹、潜力整合和场域联动的教师研修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了管理协同、团队协同、区校协同三个维度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学管理主要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管理,其管理的思想和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三年一体,分步达标”学校教学管理策略是在整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提炼出来的有效管理策略。它把高中三年做整体考虑,分步达标,具体是高一抓习惯和规范,高二抓分化和延伸,高三抓应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课程改革后的教师培训提出“研修一体”的工作思路,通过教研与培训的结合,整合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的师资力量,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问题解决式、学科主题式和学段整合式“研修一体”的培训模式。通过新型的研修活动,使研修员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承担研修任务,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使一线教师可以共享资源,科学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促进骨干教师的培养,起到辐射区(县)教师队伍的作用。在进一步的“研修一体”中要跨学科、跨部门,使教师培训为学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刘鑫  任可 《教师》2020,(13):115-116
教师工作坊研修是在线网络研修和线下集中研修的有机结合,能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提高研修实效,是当前流行的混合式研修方式。文章以“国培计划2019”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坊为例,聚焦工作坊研修实效提升,做实线上学习和线下集中研修,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结合文章,实施整体化设计、差异化评价、精细化管理,探索提升研修实效的有效路径,以实现“1+1﹥2”的研修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在职教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懈怠就是“教师在职研修疲劳”,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阶段,也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分化的三个时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对在职研修活动的认识不足;教师学习时间有限;研修内容缺乏针对性;对教师在职研修管理不实。在应对策略上可以采取发挥教师教育人生价值实现的激励作用、教师职后管理的制约作用、开发教师研修实用项目的吸引作用、研修考核的评估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单元统整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为整体进行结构化、有序化的教学设计。围绕建设校本研修管理生态,重塑校本研修主体精神,提升校本研修内容质量等三个方面目标,提出“一核·双链·三径:单元统整视域下的学科校本研修”实践路径与方法。一核是指单元统整教学;双链是指创设单元情境与联结单元任务;三径是指统整说课、课例研磨、群力竞技。践行深度学科校本研修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的能力,破除学科碎片化教学,可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可教、可学、可评。  相似文献   

18.
三林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90多年历史优良传统的学校。前身是公立西林小学,1949年取名为三林中心小学。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强化管理,办好每一所村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做到了“三抓”:一抓目标管理,强调中心校要做好辅导示范作用,各个方面要先上一个台阶,村校步步跟上,近期内达到相应要求;二抓制度管理,制度的制订和遵守是群众参与管理的过程,为此,学校订有一套全面而明确的规章制度,学校领导作为对工作考核和奖惩的依据;三抓质量管理,这  相似文献   

19.
<正>为解决密云山区多、面积大等地域原因带来的“工学矛盾”,面对新教师教学基本功亟需提升的需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研修员积极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区域工作坊主题研修。根据新教师特点,精心设计研修流程(图1),结合不同阶段的研修需求,合理运用密云区教育云平台的“协同备课”“视频课例”“专家讲座”等功能及其他技术手段,实现线上协同备课、主题学习、直播互动等,满足教师足不出校利用零散、灵活的时间,参与学习、研讨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教师内涵建设和发展是现阶段各地区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与之相配套的研训员培训是其内核。温州市瓯海区从2011年开始,开展了以"提升研训员课程建设能力"为主题的专项培训,引导研训员对课程建设状况进行思考,系统规划研修工作,逐步实现从零散的研修活动组织走向系统的研修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