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强乡镇企业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企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乡镇企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所下降。目前,应推进引导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良好结合,以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增强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器"的观点,分析了四川乡镇企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四川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对策,以促进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的有效转移,实现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渠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企业作为吸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吸纳力明显下降。应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企业、分区指导、重点发展等有效措施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继续发挥乡镇企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4.
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乡镇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其合理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乡镇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不断进行选择和调整,挖掘潜能,创造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可以乡镇企业为主要依托,来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论述昌黎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深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因境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转移途径: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建立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努力搞好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等。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农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一)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乡镇企业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剩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农村的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现和乡镇企业的分散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小城镇建设促使乡镇企业集中发展并吸纳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力。这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要有取一些有效措施来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遇到了许多困难。必须从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城镇化建设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事关改革和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极大而素质偏低,在转移过程中遇到诸多的制约因素.探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着眼于新的思路和对策,从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展知识农业,减少人口供给,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我省农村经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查分析,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必然面临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以及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影响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走城市化道路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 ,并改革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乡二元体制 ,才能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实现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一个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就必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以农业内部消化作为短期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以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市工业转移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我国目前由于城市承载能力有限,城市工业自身有大量冗员存在,以及农村乡镇企业由于上规模,上档次走上股份化,集团化的道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限低的情况下,当前不可忽视从农业内部消化吸收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4.
加速农村城镇化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选择。依据河南省小城镇建设现状 ,应着眼于“两手抓” :一手抓乡镇企业的发展 ,努力实现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和集聚 ;一手抓特色镇建设 ,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乡镇企业在沈阳市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指出乡镇企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并对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应该重视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成功转移不仅对四川农民就业和增收、四川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四川农业发展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建议从加强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管理、加速四川城镇化建设、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减少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此促进四川农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关系到全局改革的跨世纪难题。农村劳动力有能人型、适应型和剩余转移型。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实质上是低素质的种植业上的劳动力的剩余,其转移途径主要有五:挖潜发展农林牧副渔等业,推动剩余劳动力的现实转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深度转移;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增长点;开展劳务输出,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转移的根本出路有赖于建立劳动力市场: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制定促进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政策法规;科教兴农,优化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计划生育,调控农村劳动力的供求总量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单一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的现实要求,应当寻求多种转移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四种基本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离土又离乡”模式和异地产业内开发模式。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实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除了农业必要劳动力以外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目前大连市有近5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吸纳了30多万,还有12—15万投有转移和安置。而“九五”期间预计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总量将增至90—95万,其中有30—38万不能安置。为此,大连市有关部门应该从农村内外两个领域着手,广泛利用区内和区外两种资源,开辟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通过多渠道安置、分流,最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20.
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结构、农民生活和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革,形成以工业为主、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亦工亦农,亦城亦乡新格局.无锡乡镇企业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和支柱,成为解决社会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重要途径.发展外向型经济,是苏南乡镇企业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