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反比例应用题一般采用分开教的方法。我们感到这样做,教正比例应用题时,学生会做正比例应用题,教反比例应用题时,学生会做反比例应用题,但是把正、反比例应用题放在一起,就会出现混淆,导致错误。因此,我们把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十册中67页例4和75页例4正、反比例应用题放在一起出现,进行对比教学,既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又区别它们的不同点,效果较好。一、首先判断几组数量的正反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比例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  相似文献   

2.
一、自主学习投影显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完成例1的学习。自学提示(投影显示)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否有关联?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师:表中有哪两种量?生: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师: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什么变化?生1:时间变了,路程也跟着变。生2:我发现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时间由1小时成2小时、3小时…  相似文献   

3.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师:请同学们按照出示的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例1的学习。 (投影出示)观察例1,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2)路程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3)说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出这个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分组交流后,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同时板书重点内容。) 生:(回答问题1)例1的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它们有关系,因为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相遇问题例1教学谈贲友林相遇问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特点在于走的人数(运动物体的个数)由一个变成了两个,需要考虑到物体运动的时间、方向、结果等问题。六年制第八册第40页的例1是相向运动求路程;例2是...  相似文献   

5.
“九义”六年制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下同)关于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能用比例解答有关的应用题,教材第31-32页例1和例2先用旧知识解题,然后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正、反比例关系,列出议程解比例应用题,这样做,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的能力,教学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填空题1班级是学校中的()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单位。班主任受学校领导的(),对一个班级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教材第1页)2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直接“土壤”,班主任制是班级工作的()和(),是班级教育工作的(),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教材第1页)3班主任是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对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全面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起着()。(教材第2页)4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教材第2页)5…  相似文献   

7.
“相绥化市三河镇民喜学校陈景龙谈﹃相遇问题﹄的复习遇问题”是第六册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又是毕业总复习中应用题复习的一个难点。要搞好这类问题的复习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列关系式 ,掌握解答规律1 .列出关系式。首先列出两种关系式 :(1)弄清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2)由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列出速度和、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路程的关系式。2 .通过练习掌握规律。(1)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8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90千米 ,经过5小时相遇 ,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题关键 :先求出…  相似文献   

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案及评析童报春执教(玉山县瑾山小学)熊戈评析(上饶地区教研室)教学内容:通用教材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l-92页例1、例2。教学目的:1.启发学生从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认识到理解及公式的正确应用。2.通过对长方形、正...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与教法分析正、反比例实质上是两种函数。所以,教学时,我们应提两种量成正、反比例关系。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而且反比例不是一个比例,解正、反比例应用题时,应说成“列方程得”,不应说成“列比例式得”。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除突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外,还应重点建立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按六年制教材上的编排顺序教学正反比例,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知识也能掌握得很好,但综合练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章第91页例1、例2。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乘加乘、乘减乘、除加除、除减除的三步式题以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 ,着重说明乘、除法连在一起时要先算 ,这与已学过的乘、除两步混合式题一样 ,仍然是从左到右进行。例2则是带有两个小括号的题目 ,着重说明脱括号要同时进行。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 ,做练习二十的第1至第5题。2 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地位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点评点评(1)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灵活地解答稍复杂的正、反比例的应用题;(2)通过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精神;(3)通过解题思路的分析,学生受到对立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2.
教学思路本课设计从联系实际出发 ,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注重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重组教材 ,使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以知识为载体 ,重视学法指导 ;通过自学、质疑、尝试、小组学习、归纳学法等活动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之中 ,激发学习情感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过程一、铺垫导入1 看图填分数 :2 1米=()分米()角=1元3 联系实际 ,激发矛盾。(1)请学生用米尺为几个同学量出身高 ,并说出测量结果 ,如 :1米3分米、1米5分米2厘米……(2)请学生…  相似文献   

13.
“根据问题填条件”教学设计李文曼(南昌铁路分局一小)教学内容:义务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31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册(即课堂练习)第32~33页练习十六中的第1~4题。教学要求:(1)掌握如何根据一个条件和问题来选择另一个条件的方法。(2)...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8页“例3”。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2.能应用比例知识解答稍有变化的正比例应用题。3.渗透“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的能力。教学重...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用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来定义正、反比例,学生由此判断正、反比例往往比较困难,而且这种判断方法和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不一致,解比例应用题的书写格式和步骤又比较繁琐,学生学起来也有困难。现行教材用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商)一定或积一定来定义正、反比例,抓住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本质特征,判断比较简便。由于学生已有简易方程的基础,在解正、反比例应用题时,根据正、反比例的定义就可以直接列出方程,这样既简单明了,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学生易学易懂。 在本单元教学中,从判断正、反比例到解应…  相似文献   

16.
在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及时向学生揭示解题思路,促进学生运用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一、抓列表,促思维,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列表、图象、解析是讲清函数概念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正、反比例意义时,我运用列表这一具体、易于观察、比较的方法,向学生揭示正、反比例的意义。例如,我在教学48页例1时,可将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列出下表: 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下系统提问,层层剖析,揭示正比例意义。 (1)表中哪种量是不变的量?  相似文献   

17.
我在教学正、反比例这一章时,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我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重新加以组织,采取正反比例同时教学和正反比例应用题同时教学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在定义正、反比例时,两者同时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8.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黄朝进(瑞昌市实验小学)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63页至第64页和练习册第77页练习三十一。教学目标:1.认识乘号,知道相同加数连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2.能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如2×3就是求3个2连加的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发展和深入,我们觉得应改变现行教材中“比→比例→正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意义→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程序,提倡“比→比例→正、反比例意义→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综合教学顺序,通过几年的尝试,效果很好,既省时间又省力,也帮助学生减少了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新组合教材,即在正、反比例意义教学后把练习十七和练习十九交融练习,在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后,把练习十八和练习二十交融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既能使学生从认识相关联量到判断两量关系及运用比例概念解答应用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积极思考、认真判断的动态之中,又能使学生克服套用模式猜测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20.
(一)初读自学 ,整体感知1 课前预习。预习主要围绕下列问题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自学 :(1)读通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3)试做课后练习。(4)试着给课文配插图。2 检查预习自学效果。(1)读通课文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要读准字音 ,把句子读正确 ,有错的要边读边纠。(2)自学生字新词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进行。(3)试做课后练习的情况可暂不检查 ,放到读讲课文时结合进行。(4)试着给课文配插图可展示出来 ,也可放到读讲课文时一并进行。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第1题中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