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儒林外史》的伟大是深刻的伟大,其深刻处之一便是作品所展现出的悲剧性。文章以此悲剧性为核心视角,从接受者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初步描绘出作品悲剧性研究的脉络。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90年代的《儒林外史》研究是继 80年代全面繁荣以后又一高峰。经过老中青三代研究者的努力 ,过去传统论题的研究得到深化 ,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又使其领域得到拓展。对 90年代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评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90年代的《儒林外史》讲究是继80年代全面繁荣以后又一高峰。经过老中青三代研究的努力,过去传统论题的研究得到深化。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又使其领域得到拓展。对90年代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评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清朝的程晋芳,最早向世人传出《儒林外史》成书信息。程氏也是早期研究、宣传该书的唯一学者,为后人提供了该书的成书年代、成书过程、版本、卷数以及与“唐人小说”等原始信息,并最早预言《儒林外史》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至 40年代的《儒林外史》研究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为了顺应反封建的时代潮流 ,《儒林外史》得到了“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推崇 ,评价既高 ,研究者也不乏其人 ,尤其是胡适、鲁迅两位大师对小说文本的精辟论述以及对吴敬梓的家世、生平行实的考辨 ,更将这一时期的研究推向了高潮。三、四十年代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 ,“救亡”代替了“启蒙”而成为时代的主要任务。受其影响 ,对《儒林外史》的评论与研究的气氛并不热烈 ,成就也不高  相似文献   

6.
矛盾在他三十年代写的《谈我的研究》里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他认为《红楼梦》“对于现在我们的用处比《儒林外史》小得多了。”以《围城》而名噪现代小说史的钱钟书《儒林外史》的热烈爱好者。《儒林外史》象一杯沁人心肺的茶,让一代一代人品尝不尽,思考不尽,挖掘不尽,让学者文人产生一篇又一篇的学术论文。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摹世相的社会小说以形形色色的社会相来构成它的艺术世界。滕云在他的论文《世相、人情与人物》中写道:“《儒…  相似文献   

7.
安徽学者黄富民、胡适、张慧剑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儒林外史》,有的置重于文献考证,有的关注思想文化和小说本体建设,有的以传统批点方式研究《儒林外史》,为《儒林外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8.
安徽学者黄富民、胡适、张慧剑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儒林外史》,有的置重于文献考证,有的关注思想文化和小说本体建设,有的以传统批点方式研究《儒林外史》,为《儒林外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9.
<正> 文学大师茅盾先生曾在三十年代深有体会地告诫从事小说创作的青年:“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印象·感受·回忆》)这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古曲文学中唯一足称讽刺之书的《儒林外史》确有许多丰富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然而,解放以来,对《儒林外史》艺术性的研究虽有较大进展,但论者谈的多是其讽刺艺术,而于其它方面则很少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卧评和天评中的讽刺艺术论是对《儒林外史》典范性讽刺艺术的开创性研究。他们从运用讽刺手法的原因、目的、原则以及讽刺技法的使用等方面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揭示了《儒林外史》中大部分主要人物角色的本事,但季苇萧的人物本事未涉及。清代徐允临提出李葂应为季苇萧人物本事,后学者有不同的意见。通过吴敬梓把李葂写入《儒林外史》的可能性,李葂和季苇萧之间的姓名、籍贯、寓居、游历、婚姻、喜好、名望和才情的契合关系,论证李葂确为季苇萧原型。研究补充了史料记载的缺失,为皖江人物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丰富了季苇萧人物形象和《儒林外史》人物塑造手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研究亦日益成为学界的兴趣。本文就《儒林外史》中"茶文化"的英译进行探讨,再现杨氏夫妇在译介时所具备的高度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3.
长期来,学术界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发表的大量文章来看,大都是对《儒林外史》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讽刺效  相似文献   

14.
1991年是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诞辰290周年。他的传世之作《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讽刺长篇小说,它与稍后出现的曹雪芹的《红楼梦》相映生辉.堪称“双璧”,共同为中国小说史写下了不朽的篇章.然而,对于《儒林外史》的研究,在解放以前,进展迟缓。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大有改观.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无论在对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资料的发掘与考证上,还是在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自1905年至  相似文献   

15.
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表现在讽刺方面。《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段。下面,本文就以《范进中举》为例,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初步的探析。一、通过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表现爱憎感情《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实现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6.
清人张文虎借助小说评点模式评论《儒林外史》,而置重于文献考证,体现出鲜明的朴学倾向,为《儒林外史》研究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17.
以前的关于《儒林外史》思想的研究多关注儒家思想,而很少有学者对小说中的佛教思想做过多的关注。本文从对人世间苦难的展示和对佛家慈悲为怀的赞许两个方面对《儒林外史》中隐含的佛教思想进行挖掘,以其对《儒林外史》佛教思想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和《围城》分别构成了古代和现代长篇讽刺小说的高峰。钱钟书作为吞吐百家的学者,在创作《围城》前,对《儒林外史》当然是熟烂于心的,但他写《围城》时,并没有把《儒林外史》作为自己的艺术参照,二者基本上是属于平行关系,其相同仅仅在于都写文人,都用讽刺笔法而已。而其不同则是多方面的:从描写范围到思想内蕴,从主旨到侧重点,从笔法到风格,再到讽刺效果。《儒林外史》和《围城》都存在不足,这是以往肯定与赞扬性的研究所遮蔽了的问题,应该把它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自1939年葛传椝翻译的第一个英文节译本问世以来,《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和传播,最终确立经典地位。《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经历了萌芽期、确立期和巩固延续期三个发展阶段,其经典化建构是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合力作用的结果。《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建构,不仅折射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演进历程,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的《儒林外史》评论,主要是以序跋、题识和评点的形式出现的.这些序跋、题识和评点从不同角度对《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作了精辟的评述,因而对后人认识与研究《儒林外史》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尤以闲斋老人的序(简称闲序)和卧闲堂主人的回末总评(简称卧评)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