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的课程评价工作主要表现为:课程改革开始之前进行需求评价;对课程标准的事前评价与修订评价;深入开展教材评价研究;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通过审视和反思这些课程评价工作,当前课程评价还存在诸如对课程评价的宽泛理解、缺乏系统的课程评价组织、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缺失、过于强调行政意义上的评价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促使课程改革良性发展,提升课程整体品质,未来的课程评价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评价理论研究,加强地方特别是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和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加强课程评价过程中的对话与协商。  相似文献   

2.
李雁冰 《上海教育》2001,(12):30-32
二、走向质性课程评价(一)质性课程评价与量化课程评价的异同课程评价的范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化课程评价(quatitative curriculum evaluation),另一类是质性课程评价(qualitative curriculum evaluation)。使用不同的评价范式意味着受不同的评价观念支配、追求不同的课程价值观。所谓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某  相似文献   

3.
徐秀华 《天中学刊》2007,22(1):12-14,61
课程评价的历史就是课程评价发展的历史。课程评价的发展性主要表现在课程评价内涵的发展、课程评价功能的发展和课程评价方法的发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开放式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两大类,表现在开放课程结构、课程运作、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四方面。  相似文献   

5.
课程评价与建设是提高课程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国大学课程评价与建设在学习借鉴国际课程研究理论和国家精品课程工程实施过程中得到全面推进。要进一步提高大学课程的评价与建设水平,应发挥国家精品课程评建系统的动力作用,实施不同高校与专业课程的分类评价建设,完善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课程评建功能,促进课程评价和开发的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深入分析课程理想是课程评价的终极尺度和梳理出历史上产生的四种课程理想形态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新的课程理想,至少应该涵括四大理念:一是树立为世界的教育和课程发展作出贡献的远大抱负,二是确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三是树立“整合”的教育、课程价值观念,四是创建“整合”型课程范式;接着阐明渗透新课程理想的课程评价的新观念有:课程评价是课程研制的有机环节,课程评价主体具有独立性,树立大课程评价观;最后指明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应为渗透着课程理想的教育目的目标、课程研制主体、课程学习主体、课程组成成分和课程运行效果等五大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7.
何叶  田增会 《教师》2013,(20):9-10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部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幼儿园课程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范围包括四个方面:幼儿园课程的目标评价、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评价、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评价、幼儿园课程的效果评价。在此笔者就建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标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课程评价与建设是提高课程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国大学课程评价与建设在学习借鉴国际课程研究理论和国家精品课程工程实施过程中得到全面推进。要进一步提高大学课程的评价与建设水平,应发挥国家精品课程评建系统的动力作用,实施不同高校与专业课程的分类评价建设,完善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课程评建功能,促进课程评价和开发的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与发展呼唤新型的课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军 《天中学刊》2006,21(4):15-17
课程改革活动促进了人们对课程评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但从课程评价的现状看,课程评价却被过于泛化,而泛化的结果使课程评价被淹没在其他一般性的课程评价之中,从而削弱了对课程评价的研究。因此,还原课程评价的本来面目,并在我国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评价研究领域,这对于建构课程理论与教育评价以及我国的课程改革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迫在眉睫。它是在学校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向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是面向过程的形成性、发展性和开放性评价。应努力坚持校本课程评价的6大基本原则,付诸信息技术学业评价实践,实现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王斌华 《上海教育》2000,(10):11-12
校本课程实施指的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包括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课程传播和课程采纳以及课程推广等环节。一、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通过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不仅能够证明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且能够纠正校本课程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能够积累一定的经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者在以后的开发工作中吸取教训。开发校本课程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也是成本一效益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课程实验评价是课程实验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对课程实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实验正在启动和发展,而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做出科学的结论,为其成果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急需课程实验评价理论的指导。必须认真探讨和把握课程实验评价的意义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反思课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文章也是应时而生,大量地“创生”着,其中也不乏课程评价理论的论述。审视时下的课程评价理论,我们发现,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这是课程评价的全部吗?如果不是,课程评价还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呢?我们的课程评价理论为什么只集中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原因何在?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教师应该如何对课程进行有效地评价?本文试图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各位学者同仁。一、课程…  相似文献   

14.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和先进的评价思想,它主要针对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不足与局限,因此,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对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课程评价含义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评价,归属于更为一般的方案评价。界定课程评价,首先应该剖析课程的内涵。课程不只是静态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动态的课程活动。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活动的组成要素和过程环节作出评价。课程评价不等同于学业评价、教学评价。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动态地、全面地评价课程。  相似文献   

16.
课程目的是在对儿童和课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评价判断产生的。没有评价,就没有目的。教育的过程是儿童生长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不应追求自身以外的目的,所以课程评价不是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以外去找寻一把度量的尺子,而是不断地发现生长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供理性的价值评判。课程评价是事实与价值判断的合体,是课程价值的发现和创造。课程评价应起到发现课程价值、创造课程价值,并为课程价值的实现"保驾护航"的作用:通过价值判断确立目的,预测和评判什么样的经验符合儿童的生长需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检验已经实施的课程是否满足了儿童的需要;通过比较、判断,在诸多可能性中作出理性的抉择;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价值指导。  相似文献   

17.
论课程评价多元化的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德全 《天中学刊》2006,21(4):21-23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民主理念的推进,课程评价多元化的现象仍将继续。在此过程中,确立多元课程评价观念,运用多元课程评价方法,融合多元课程评价目的是最为关键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课程评价是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形成性课程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收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信息来提升课程的实施水平,促进幼儿对学习过程的参与,优化幼儿园课程建设,进而实现幼儿的适宜性发展。教师是形成性课程评价的实施主体,应学会灵活运用观察、档案袋评价、抽样测评等多种评价手段,并在评价过程中注意把握评价的时机、密度和力度,注重对评价过程的反思和评价结果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诊断和修正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了解网络学习者以及社会对网络课程的需求。网络课程因为融合了教育、教学、技术、网络王杞等因素使得网络课程评价比传统课程评价显得更加复杂。通过文献阅读,分析了我国当前网络课程评价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课程评价经历了测量阶段、描述阶段、价值判断阶段和共同建构阶段,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课程评价在学校效能理论关照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给我国新课改提供了诸多启示,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提供以下借鉴:评价目的由关注课程预期目标的达成到关注主体的生成发展,评价视角由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到各个环节评价再到隐性课程评价,评价标准由单一的课程标准到多元的课程体系标准,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