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熟悉中小学教学的人都清楚,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教师们除了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处理好教学各个环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看的往往也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因此,许多物理教师在上示范课时,往往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精雕细琢.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提问,什么时间讲授,给学生多少时间实验,多少时间讨论,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我们反思,新的课改需要这样的"好课"吗?  相似文献   

2.
在课改背景下,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音乐课,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好的音乐课”不必面面俱到熟悉小学音乐教学的人都清楚,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教师除了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处理好教学环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许多领导和教师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看的往往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甚至拿着教师的教案去对照。因此,许多教师在上示范课时,往往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精雕细刻。记得一次观摩课,一位青年音乐…  相似文献   

3.
在课改背景下,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音乐课,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好的音乐课”不必面面俱到熟悉小学音乐教学的人都清楚,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教师除了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处理好教学环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许多领导和教师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看的往往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甚至拿着教师的教案去对照。因此,许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擂鼓击点,唱戏看板。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要把课教到“点”上。“点”是知识的关键部位;“点”是课堂的关键环节;“点”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路口;“点”是教师施教的关键棋局。专业课教学要抓住关键,控制全局,以点带面,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效果。一、专业课教学应有“点”的观念课堂上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练到什么程度,或是怎样思,思出什么结果,都要标出个“点”来。课堂上教多少,问多少,或是从何处引导,都要从一个“点”上开始。1.明确“点”的多样性。每堂课都有教学重点,围绕着教学重点又有许多知识要点和理论特…  相似文献   

5.
一、完美与创新——丝丝入扣的环节。冒不出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象呈现】通常的英语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研究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专家同行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的答案。整个过程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钟表,什么时间讲课、什么时间提问、  相似文献   

6.
看了许多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感觉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主要教学过程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但每当把一篇教学设计看到最后,总有一些遗憾——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大多以一个“略”字了之。这一个“略”字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略”?是不言而喻,还是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7.
一、怎能把教学设计放在首位 “要上好语文课真不容易!”无论是新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在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你要一位教师上一节教研公开课,提前一个星期通知他,他往往会说,时间太紧了。起码得提前一个月。上公开课准备的时间要那么长,教师们究竟在准备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时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有些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刻意追求所谓的“完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是绞尽脑汁,教学目标中既要有“知识与能力”,又要有“过程与方法”,同时还不能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听、说、读、写的形式,而且讨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一应俱全,教学挂图、实物道具、多媒体课件更是一个都不能少……短短的40分钟,一个环节紧接着一个环节,交替不同的教学形式,上演不同的学习方式,展示不同的教具,紧锣密鼓,密不透风。但是,这种“多姿多彩”的教学设计的实际教学效果又是怎样的呢?许多教师反而感觉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课堂上往往顾此失彼,力不从心;学生们则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看视频片段,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课堂就短短的40分钟,这些“精心烹制”的“满汉全席”恐怕只会令学生消化不良罢了。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项内容,学校领导查阅教师"教案"是常有的事,但在许多情况下是查"教案",不问教学效果,往往重在检查课时是否漏写、环节是否完整,甚至书写是否工整等"形式"上的东西,并记录在案,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至于这个"教案"突破重点、难点的教学设计、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则常常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10.
热烈奔放的激情美。“文章不是无情物。”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会饱含激情,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与思想上的共振,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充盈于课堂。高度集中的内容美。语文教学因为受空间、时间和教学目的的限制,教学内容必须相对集中,教学结构要严谨,教学节奏要紧凑。一堂课落实多少“双基”,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都要清楚明了。灵动活泼的跳跃美。语文教学虽有很强的时空性,但并不是什么都要讲,都要学。应根据单元及课文教学要求,突出重点、难…  相似文献   

11.
孩子上小学了,每天回家预习语文学科,都要用很长的时间,其中在“圈出生字读一读”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尤多.作为教师,我们也不难发现,各个版本的教案往往无一例外都有这样的描述——“圈出生字读一读”.广大一线教师,也习惯把“圈出生字读一读”当作识字教学过程的一句口头禅,并付诸自己的教学实践.走近学生,看看“圈出生字读一读”是否省时高效?依我看,教师指导不到位,效果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2.
李广水在《教学与管理》上撰说,社会上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补课赚钱称之为“走穴”。教师“走穴”在我国目前情碗下具有可能桂与必然性,但若论其利弊。或是应鼓励还是抑制。尚需时间去证明。教育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不只是关注有几个名师走穴,一天收入多少钱,而是要监管这些“走穴”的名师是否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否为了赚钱背离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比较固定的模式,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特点、内容和要求。从教学过程看,当然没有什么“手动挡”和“自动挡”之分。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具备教学环节自动衔接的意识,这教学环节就有“手动”和“自动”之别了。二者在执行方式和执行效果上都会体现出较大的差异。“自动挡”式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够确保课堂教学的完整和统一,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课堂内更多的积极因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4.
优化教学环节的配置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重点有计划、科学合理地支配教学时间,重点教学环节多安排时间,非重点教学环节少安排时间。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决不浪费时间,让课堂教学的每一秒钟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创造效益。  相似文献   

15.
作为老师,我们对“注意听”这句话并不陌生,也许每一天我们都要在课堂上重复这句话,少则一遍,多则四五遍。一学期、一学年下来,要说多少遍?一辈子的教学生活中要说多少遍?没有人做过统计,我们一次次对学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里面存在着什么问题,是否会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有一丝觉醒?  相似文献   

16.
王敏 《四川教育》2013,(2):43-43
教学“六环节”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这样“六环节”中各个环节的实施才会事半功倍。在教学或者班级管理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中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试用“评点法”的点滴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每个学期都至少要讲十几篇文章。这些文章怎样讲法?应当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材特点,不拘一格地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一般的意义上探讨教学的方法。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也许“评点法”是实现“精讲”的一个值得重视的方法。回顾过去,分析教材往往囿于一个不变的“模式”。在这“模式”中,有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韦昀 《教育文汇》2003,(2):22-22
说起课堂气氛,不少来到国外求学的中国学生,对国外的课堂教学有一些共同的感触: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的发言比较“自由”,老师似乎也不那么“威严”、容易接近。而不少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上课都有相似的感觉: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爱发言,缺乏质疑精神和探讨的热情。沉闷、紧张的课堂气氛是什么造成的,由此带来的结果会是什么? 迫于升学的压力,分数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资源的缺乏,教师上课要面对五六十个学生。在一个规模如此大的班级里上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校规定的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指标,无奈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几乎没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言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李玉华 《成才之路》2011,(27):22-22
苏科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在编排上,每一课中都设置了一些特殊的教学环节,即“探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忽视的教学态度,有的一带而过,有的进行简单说明,有的甚至不予纳入教学计划。那么,“探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到底发挥着什么作用呢?教师又该如何进行这一教学活动呢?我从执教开始就格外重视“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