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刚 《教育文汇》2014,(14):25-25
这天下午去校外参加教研活动,晚上刚到家就接到搭班数学老师的电话,说下午我班发生了一件事:第二节课间同学们互改作业。甲同学认为他的听写被乙同学改错了,便要求乙同学将错误改过来。乙同学坚持自己的判断,就是不改。甲同学一气之下,把乙同学的课本扔出教室。  相似文献   

2.
今有失去标签的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和盐酸,用一种试剂可鉴别它们.甲同学选用一种酸溶液,乙同学选用的是钾的正盐溶液,丙同学得知氯化钡溶液的pH=7,选用了一种有色物质溶液.这三个同学都成功了,请推断甲、乙、丙同学选用试剂的名称.  相似文献   

3.
《教学随笔》2007,(7):64-65
不要急于说服对方 其实,像甲同学当着乙同学的面说丙同学背后说了乙同学坏话的事经常发生,屡见不鲜。多数情况下,尽管是子虚乌有的,但每当此时,都很难以说得清楚。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想挽回既有的友情,而对方又不相信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戴军花 《班主任》2007,(10):33-33
一次班会课,我和学生们做了一个小游戏:第一步,甲同学站在讲台上,乙同学在前面使劲拉,甲同学尽最大力气不被拉走,结果5分钟也没移动1米;第二步,仍然让甲同学站在讲台上,丙同学在后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如何看待老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行为,对于我们认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笔者在2011年4月中旬至5月初,对四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这四位同学分别是,甲同学(华东地区某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乙同学(华东地区某“985高校”经济管理学专业),丙同学(西南某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本科,华东地区某“21...  相似文献   

6.
例1今有失去标签的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和盐酸,用一种试剂可鉴别它们.甲同学选用一种酸溶液,乙同学选用的是钾的正盐溶液,丙同学得知氯化钡溶液的pH=7,选用了一种有色物质溶液.这三个同学都成功了,请推断甲、乙、丙同学选用试剂的名称.  相似文献   

7.
学会欣赏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春风吹》。整个课堂设计按“我会读”、“我会认”、“我会演”等几个板块展开,很有层次,也有新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每次都让学生来评价参与活动的学生的表现。当有学生参加了“我会读”这一环后,甲同学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他把‘树’读成了‘su’。”乙同学又接着说:“他读得太慢了。”当学生参加了“我会演”后,丙同学评价道:“她表演的姿势不好。”平心而论,这些参加活动的学生的表现的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也不乏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1996年11月23日下午放学之后,我校5年级3班的两位同学为了值日的事吵了架。甲同学吃了一点亏,就回家找来自己的父亲,把乙同学给打了一顿;乙同学吃了亏也不肯罢休,回家找来了自己的母亲。于是,两个学生的家长在校园里互吐污言秽语,大打出手。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7,(1)
重庆一考生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交流”栏目,我是主持人爱莎。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畅快先生。主持人:今天我们谈的是有关教育的话题。十年前,在某校某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临近期末,时间紧,同学甲和同学乙自习课期间在教室吃饭,老师表扬了同学甲,说他吃饭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而同学乙却遭到了老师的批评,责怪他不按时吃饭,在教室里吃饭,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上课,认为他是一位严重违纪的学生,罚他扫教室一周。老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似乎都有道理,但却使两位同学的人生迥异。为此,本台记者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请看大…  相似文献   

10.
快乐100分     
解释奇迹 老师在解释“奇迹”一词时,举了一例:一人失足从八楼跌下,竟毫发未损。他希望学生说出“奇迹”两个字。 甲同学回答:“这是他幸运。” 老师很失望,于是又说:“此人爬上八楼后,不小心又跌下来,还是没受伤,这是什么原因呢?” 乙同学回答:“这是偶然。” 老师心里十分窝火,只得又说:  相似文献   

11.
题目某同学测一合金块的密度时,为了减小误差,他将合金的质量和体积各测了三次,数据如下:m1=59.1克,m2=59,0克,m3=59.2克;V1=8.2厘米3,V2=8.1厘米3,V3=厘米3,问此合金的密度是多少?甲同学的解答过程为:根据密度公式(克/厘米3),即合金块的密度为7.21克/厘米3。乙同学的解答过程为:根据密度公式得:7.21(克/厘米3),即合金块密度是7.21克/厘米3.甲、乙两同学根据的原理都是求平均值法,结论的数值也完全相同,但物理老师判甲同学为零分,乙同学为满分,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青亚平 《物理教师》2004,25(10):15-15
题目:甲同学在一端敲击自来水管,乙同学的耳朵紧贴在自来水管的另一端听到了6个敲打的声音,则甲同学共敲击了  相似文献   

13.
份毒基础李硕识询顾1.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B.光从空气斜射人水中时,折射角大于人射角C.太阳光进人地球大气层后,其传播路径一定是直线D平面镜可以成像,也可以用来控制光的传播路径2.图1中,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的是(一一一一 图l 3.甲、乙两同学捉迷藏,甲同学藏在书柜的背后通过穿衣镜能看到乙同学的眼睛,则乙同学通过穿衣镜(). A.不能看到甲同学B.一定能看到甲同学的全身 C一定能看到甲同学的眼睛D.上述判断都不对 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A旧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针对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社会提供了很多岗位,学校里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就业训练和指导,但这一群体的就业困境仍未改观.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其中有很多原因.我曾参加过一个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赛,中间有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评判.评委对甲同学提出将来想进入的某行业予以否定,而对乙同学提出将来想当老板则给予肯定.乙同学什么事都没干过,只是提出想当老板就能在比赛中获奖,这使我大惑不解.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刻地理解力的概念,同学们结合生活中遇到的事例进行了讨论,使原来只会背的概念,变成了会用来解释许多力的现象.甲同学说:上体育课时,我用100牛的力把重为SO牛的铅球推出去,铅球在空中飞行时(不受空气阻力)受到哪些力作用?乙同学:在空中飞行时受到手向斜上方的推力和重力作用.丙同学:错了,球在空中飞行,已经脱离了手,它不再受到手对它的作用,力的作用必须有两个物体,只有一个物体也就没有力,也就是说没有施力体也就没有力.凡是在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重力作用,因此铅球在空中飞行时只受到重力…  相似文献   

16.
题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Cl2通入滴有较多酚酞的NaOH稀溶液实验时,发现溶液浅红色褪色,对于褪色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Cl2 H2O=HCl HClO生成HClO漂白的缘故;乙同学认为是Cl2与NaOH发生了反应:2NaOH Cl2=NaCl十NaClO H2O是NaOH被反应掉的缘故。为此,乙同学在做过实验的残留液中补做了如下几步实验:  相似文献   

17.
1997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一种新题型——实验评价题. 原题: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述两个实验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证溶液中有SO_4~2. 甲同学的方案:溶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乙同学的方案:溶液—————→无沉淀————→白色沉淀.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贵阳市200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设计了下面一道题::薰薰黛i暑{黔器(1)甲同学认为未卜名次是理所当然的,他说:(2分) (2)乙同学不同意甲的看法。他认为排名次对学习有困难的伺学负面影响很大,他说;_(2分) (3)丙同学也不同意甲的看法。她认为排名次对“孵生”确负面影响,她说:(2分) _(4)丁伺学见大家争执不下,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虽然名次是客观存在的,但老师最好是:担分)巍鳄篡建霎卖黔赢严’认;滋薰操黔燕惹葬设定说话情境,考查口语交际能力@赵晓秀  相似文献   

19.
《声现象》这一章中的习题第2题:“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土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沈括的这段记载有什么科学道理?”第3题:“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听到了两下响声.这是什么缘故?”第2题许多同学这样回答:作为固体的大地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声音损失少,所以土兵枕着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由大地传来的马蹄声.其实箭筒对感受到的声音还产生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起着回声加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近日在一本《初中物理竞赛讲座》中看到如下的一道题: 一块长0.8米的平面镜竖直挂在墙上固定不动,一个高1.6米的甲同学站在平面镜前恰好能看到自己全身的像。现有一个1.5米的乙同学和1.7米的丙同学站在甲同学的位置上,下列判断可供选择: ①站在原处就能看见自己全身的像。 ②走近平面镜才能看见自己全身的像。 ③远离平面镜才能看见自己全身的像。 ④无论怎样也看不见自己全身的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