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大娘赶“财神“》是写一位农村大娘把上门送“财神”的人赶走的社会新闻,刊登在《新晚报》1992年2月1日头版头题,并荣获1992年全国晚报爱德杯新闻特写大赛三等奖。就这篇新闻的采写笔者想谈一下如何把一般性新闻写成好新闻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办报纸,讲究可读性;办晚报,可读性更是非讲究不可。一张晚报,除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外,可读性的问题便显得非常突出。好的晚报一定“叫座”;“叫座”的晚报一定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如何增强晚报的可读性呢?我想以《羊城晚报》为例,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3.
高姣姑 《大观周刊》2011,(34):179-179
提到作文,许多学生都发愁犯难,甚至叫苦不迭,作文课上,常见有些同学对着题目提起笔来“茫然”,不知要写什么,想一句,写一句。还有些学生拿到题目就写,结果是“千笔下言,离题万里”,这都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我认为提笔之前要先想,想好了才能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4.
在1980年第4期《新闻战线》上,姜德明同志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回忆文章《想起〈鲁迅晚报〉》。在文章的最后,他无限感慨地说:“事隔三十几年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提到过《鲁迅晚报》的事,我想再过若干年恐怕人们更要隔膜了。真希望当年参加过《鲁迅晚报》工作的同志能回忆一下这份晚报的诞生,以及  相似文献   

5.
我想写一组《我心目中的“绝作”》系列书评,给《中国图书商报》写了第一篇后,发现报纸的篇幅限制太大,所以现在这第二篇只能移到刊物上来。由于换了地方,故而对“绝作”一词又须解释几句。 我心目中的“绝作” 当然指写得很好、很有价值的书;但不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书,更不一定出于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之手。它的“绝”,主要是指“不可重复性”,即此书不但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而且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再写出这样一本来。另外,我深知自己对“绝作”的解释是经不起反驳的,我之所以这样来称呼一些著作,是有很大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因此,请读者不必较真。招呼打过,言归正传。 这一次要谈的“绝作”是  相似文献   

6.
宜冰 《青年记者》2003,(4):26-26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北京青年报》“新闻一条是一条”——《北京娱乐信报》“晚报不晚报”——《北京晚报》“北京人的都市报”——《京华时报》“新闻创造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句句冥思苦想的广告词,  相似文献   

7.
去夏我以古稀之年害了一场大病,出院后身体虚弱,稍一劳累,比如说写一封千字左右的信吧,就会心律失常。所以什么事都不敢做。《出版科学》要我写写“甘苦谈”,想了半天,还是把50年代中期记得起的写几句塞塞责吧。  相似文献   

8.
经过2003年的全国报刊治理,晚报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读者对晚报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新闻,也随之提出更高要求。时下,有人把标题———晚报经济新闻的“眼睛”形容为:“铁一般硬梆梆,水一般平淡淡,雪一般冷冰冰。”此话虽带片面性,但晚报经济新闻标题大多数叙述冗长,语言干瘪、数字堆砌、结构老化等现象确实存在。文章难写,标题难作。晚报编辑望经济新闻而兴叹。如何制作好经济新闻呢?笔者结合在三峡晚报社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1.选用大白话、俏皮话、老实话,使读者感到亲切这种标题,雅俗共赏,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常常装点着较为重大的主题。请看《三峡晚报》制作的标题:《生意经弃“洋”归“土”锅碗瓢重坐“正席”》、《三百多名“泥瓦匠”成了“小秀才”》、《舍得金弹子打下“巧凤凰”———宜昌机床集团“科技型经销员”身手不凡》、《骑着毛驴儿想着开汽车》、《甘为“铁妹子”做“嫁衣”的好小伙》、《“思念”雪糕怎让人思念?》。这些标题是“从活人的嘴上搬到纸上来”的,简洁有力,叫人爱听爱看,过目不忘。经济新闻标题不仅要“短些,短些,再短些”,还要“软些,软些,再软些”。晚报经济新闻出现“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作...  相似文献   

9.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本刊开设“我的书”专栏,请名人名家自述“我的处女作”和“我的成名作”,目的是为了匡正以往的“莫衷一是混乱现象“,”“为今后提供准确可釜底抽薪资料”引言《中国图书评论》要求我写《我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当然,我并不是不知道处女作好写,因为它只限于自己Z成名作不好写,因为它不能不牵涉到别人。不过,我又想,我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应当立即依照事实写下去,不要考虑那么多。一、我的处女作《易通》是我的处女作。我写《易通》以前,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所以《易通》是我货真价实的处女…  相似文献   

11.
为写成都报刊志,1985年我们访问了田一平同志,请他详细谈了《华西晚报》的情况。我们根据田老的谈话,又参看现存的《华西晚报》,整理成如下文字。一、《华西晚报》的诞生《华西晚报》(以下统称“华晚”),1941年4月20日创刊于成都,是《华西日报》原班人马所办的一张“同人”  相似文献   

12.
我的处女作发表在1991年9月18日的《太原晚报》上,谁能想到一篇“豆腐块”的小文章竟使我走上新闻报道之路。 大学三年级时,我班一名女同学父母双亡,只有高考落榜的妹妹和她相依为命,生活无经济来源,面临退学的困境。班里的同学知道后纷纷捐款,并到家中看望她。我觉得这件事很感人就连夜写了篇500字的表扬稿,第二天送到《太原晚报》社会部。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淡淡地说:“写的有点像板报,先放下吧!”我当时感到稿子没有希望,但仍坚持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原晚报》从头看到尾。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1991…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编辑部负责同志: 收读每期《新闻记者》月刊,颇受教益。很感激! 最近读第9期上的上海报界史话闵大洪写的文章《曾虚白与上海《大晚报》),我有不同意见要说一说。 1、文章一开头就说:“老上海也许会记得,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夕的《大晚报》曾经风行一  相似文献   

14.
报纸     
《新闻实践》2006,(3):58-59
《衙州晚报》开展“寻找城市角落里的贫困老人”活动;丽水日报社举办“感动报人”征文比赛及演讲活动;《宁波晚报》开展“双休日我为晚报献好稿”活动;报网联动——网上对话“解难创优”;《萧山日报》策划小记者“春节消费”调查;……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每年给《金华日报》、《金华晚报》写些农业方面的言论,见诸报端的年均50多篇。有的问我这方面有什么经验,我觉得论经验谈不上,通过写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开言不离“三农”。近年我在  相似文献   

16.
我谈写文章     
《新闻战线》编辑同志要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写文章。我自己的文章写不好,这个题目我怎能谈得好呢?我推辞了几次都不行,只好硬着头皮谈几句。文章是写下来的语言。文章和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不应该把文章和语言分割开来。现在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新闻记者、大学教授,拿起笔来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写得“文”一点,多加上一些辞藻,多加上一些政治名词,多绕一些弯子。这些人在小学  相似文献   

17.
“还是”后面的思索有些人喜欢在“但是”后面作文章。我今天想在“还是”后面作点文章,谈一点读报后的随感与思索。日报与晚报——还是晚报好看常读报,日报、晚报都在读,读多了之后,总感到还是晚报好看些。一是内容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读者总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爱看的信息与内容。二是晚报确实作到雅俗共赏、软中有硬、软硬  相似文献   

18.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当年为师长的老同事这样告诫我;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今天我作为编辑对来访的通讯员也这样讲。“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是经验之谈,是不刊之论。它的“版权”属于伟大的鲁迅先生。1931年12月27日,当《北斗》杂志的编辑要鲁迅回答“创作要怎样才会好”时,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答北斗杂志问》一文,“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一共写了八条。第一条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第二条便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其余各条,诸如“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  相似文献   

19.
现在时兴一句新闻用语,叫“现场短新闻”。我们的《参考消息》,常常刊登一些有趣而又发人深思的“现场短新闻”。我多次想提笔推荐一番,使我们的记者有所借鉴,但又怕小题大做,人们会以为这个老头子闲得发慌,才写这样的豆腐干小文章。可是今天(8月4日)又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了两篇一组的小新闻,欢欣之余,我再也忍不住要说几句话。《这边喧闹那边静,同时纪念两样情》,这个标题显示编辑同志的匠心,非常有吸引力。标题两边各  相似文献   

20.
李鹏辉  吴誉兰 《大观周刊》2011,(15):158-158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离骚》中的一句,其意是“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我想作为班主任都有关好的愿望那就是做一个好的班主任,而我想做的是一个有激情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