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VM具有出色的学习性能,已成为国际机器学习界的研究热点。对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许多人围绕此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应用SVM方法对《红楼梦》的前80回与后40回的写作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了与已有文献[9-11]类似的结果,即前80回为同一人所作,后40回中除原作者的少量残稿外,可能为其他人所作。  相似文献   

2.
当下学界都把《林兰香》定位于清初小说,并认为它影响了《红楼梦》。但从两书的相同之处来看,这完全不符合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红楼梦》的风格,因为《红楼梦》不是一般的小说。《红楼梦》借鉴了《金瓶梅》,脂砚斋已经指出,但绝口不提《林兰香》。还有《林兰香》的评点中已经出现了"影子说",这其实是源于道光年间涂瀛的说法。总之,《林兰香》晚于《红楼梦》并模仿了《红楼梦》,且晚清已有人持此种观点。  相似文献   

3.
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一个新的视域深入探讨《红楼梦》的庄子观。认为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了"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这是悬挂在《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太虚幻境”宫门上的一副对联,它不仅高度概括了《红楼梦》的主题,而且道尽了优秀文学作品感人至深的真谛。李石生在小说的序歌中说:“任你走到海角,走到天边,你走不出无边无际的情海,你挣不断没完没了的情  相似文献   

5.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京》中主要人物亦多临摹于《红》。其中相似度最高的当属复制于黛玉的红玉,二者在人物形象、性格,以及爱情命运上都颇有相通之处。当然,二者在人生价值取向和爱情观上亦有不同之处。透过两者的复制和重构可知,《京华烟云》对于《红楼梦》不仅仅是承继的关系,也存在着分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幻灭史,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高鹗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封建家庭里,百无一用,也没有心力想用。最终安排宝玉出家,是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逻辑的。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巨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上,它代表了《红楼梦》最高的艺术成就。在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不少是"小"人物,作者能够将这些小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人物之间毫不雷同,各有千秋,主要是娴熟地运用了塑造人物的各种手法,通过对人物言和行,小说细节、矛盾冲突事件的描写,来塑造人物。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小说中各种小人物,使小说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女性观,扬弃了“无神论者”最初的博爱观,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的博爱观”及“激情本体论”。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宝黛钗云”这些典型人物表征了他的自发的“人性论”和“博爱观”。以至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创立了一个类似费尔巴哈的“爱教”,这对国人当有重大的博爱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观园在《红楼梦》里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红学评论的热点之一。1972年宋琪先生说它“只存在于理想中,并没有现实的依据”。1973年秋,英国红学家余英时先生鲜明地提出新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其后,大观园是“污浊的尘世圈站起来的一片净土”;“与外面的大世界相隔离,自成体系,成为园中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封闭自足的世外桃源”;“一派污秽中的孤岛的一片清净地”,以及“保护一批纯洁少女的理想世界”等观点,似乎成了评论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不但具有最精彩的审美形式,而且具有最深广的精神内涵.<红楼梦>哲学是悟性哲学,是艺术家哲学.它的哲学视角是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端的大观视角.<红楼梦>的基本哲学问题是存在论的问题,它的最高哲学境界是"空空"、"无无".它的艺术大自在,正是永恒不灭的大有,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空"的升华,经历了对色的穿越与看透.<红楼梦>具有自身的哲学主体特色,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它兼收各家,又有别于各家,是一个哲学大自在.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三回围绕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故事情节,比较集中地描写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出场。它不象《水浒传》那样主要人物一个一个登场,说书人可据以敷演成宋(江)十回、武(松)十回,它也不象《三国演义》三顾茅庐请诸葛,费了几多周折“千呼万唤始出来”,而是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所见所闻,从不同视角自然而然地让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陆续亮相,使读者自第一眼即领略其人鲜明的个性色彩,真是“天生地设章法,不见一丝勉强”。(脂砚斋批语)作者呕心沥血描绘的生活图景及倾注的思想感情极为深刻而迷人,对人物出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要用形象思维,这是没有疑义的.但说到文学创作要用抽象思维,要用逻辑工具恐怕看法就不那么一致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它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文学创作的思维过程确实有它的特殊性,即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其中充满了自觉的表象运动,但这种表象活动还是自然而然地同一定的概念活动、抽象思维密切联系着的.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形象,固然必须是自觉表象运动的直接结果,而不能由概念活动、抽象思维来派生,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学创作可以排斥逻辑思维.如果绝对不许概念活动,不许抽象思维出现在脑中,不仅创作无法进行,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也是十分荒谬的.蔡仪先生讲得好:“形象思维就是思维,既是思维就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因而它是有逻辑的.”(《美学讲演集》)形象思维既然属于思维的范畴,它必然要受到思维法则——逻辑的制约.因此,文学创作的思维过程,不是有没有逻辑思维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0 特指问句在《红楼梦》的疑问句中是一个大类,前八十回有特指问句1389个,后四十回有特指问句727个,总计2116个,约占《红楼梦》中疑问句总数的二分之一。根据句中所用疑问代词的性质,《红楼梦》中的特指问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普通疑问代词构成的特指问句,另一类是用文言疑问  相似文献   

14.
言语反讽是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常使用的反讽形式,从《红楼梦》的语料中可以发现,人物经常运用反讽话语的语境暗示来使其反讽意图得到听话人的理解.受人物共同背景知识的控制和调节,《红楼梦》中的反讽话语也受语境的限制,体现了一些重要的语用原则.  相似文献   

15.
小说《红字》代表了霍桑的最高文学成就,在美国文学领域引起了长达世纪之久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以女性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为出发点,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了小说《红字》,由此批判了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的逻辑,其目的是呼吁人类应建立一个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制约关系即充分条件关系,它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逻辑性质,叫第一独立性和第二独立性.制约关系的两个独立性是推理能从已知获取新知的逻辑根据.这就是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是新乐府诗人的代表,他的感伤类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代表了他的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从《长恨歌》的主题和《琵琶行》的艺术上来阐述白居易对人的生存境况、人的生命世界的关注以及对人存在的感知。如果说《长恨歌》是作者从主题上感叹人生的悲欢,那么《琵琶行》则从艺术上进入到了更深的人生情感体验之中。但二者皆是作者对历史人生盛衰无常的惶惑,对生命本体存在的矛盾和痛苦。  相似文献   

19.
文学巨作《红楼梦》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倾其所有精力与毕生经历的一部伟大小说,也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和艺术性的经典文学上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而《红楼梦》这匹千里马在1987年被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先生挖掘出了巨大的音乐价值,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创作的全剧音乐旋律优美、主题鲜明,将《红楼梦》这一名著的思想与情感重新演绎了出来,被认为是最精彩的红楼主体音乐,至今还被广大音乐爱好者传唱。  相似文献   

20.
当历史进入十八世纪,以章回体通俗小说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小说迎来了它辉煌的成熟期,其显著的标志是几乎同时出现了三部杰出著作,即《红楼梦》、《儒林外史》和《歧路灯》。《红楼梦》以其描写家庭盛衰和爱情婚姻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以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小说技法运用所达到的炉火纯青的高度,登上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儒林外史》猛烈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