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长的心理素质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莉 《九江师专学报》2001,20(2):68-72,94
家长的心理素质是形成不同教养方式的内在原因,家庭中家长的不良恼理素质,如错误的儿童教育观念,消极情绪和不良性格特征等,是造成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丁红镭 《湖南教育》2002,(12):23-23
杜绝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最佳途径是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主要是不良环境引起的,家庭的暴力、严重的挫折感、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和不良的同学关系都可引发学生攻击行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做的就是治理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家庭是不良性格形成的温床,而家长又是家庭中的主导力量,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攻击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预防孩子的攻击行为,家长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不对孩子使用暴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使用暴力。家长们要意识到使用暴力与高压对自己来说是省事、方便,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则是…  相似文献   

3.
退缩行为是小学生身上常见的一种孤僻行为,小学生的退缩行为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和身心健康,并且可能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幸福。这种行为的产生,一方面因为学生本身具有抑郁型气质;另一方面客观存在不良家庭关系、不良教育方式等。从小学生退缩行为的成因人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家长要端正态度、多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
亲子同训中的家长“问题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方正 《文教资料》2011,(1):102-103
本文分析了家长在亲子同训中常见的问题行为和可采用的相应改进措施.以期达到帮助家长正确进行亲子同训,减少不良的教养行为.开展更为有效的家庭早期教育。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家长在亲子同训中常见的问题行为和可采用的相应改进措施,以期达到帮助家长正确进行亲子同训,减少不良的教养行为,开展更为有效的家庭早期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伦理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焕琦 《中国德育》2006,1(3):44-49
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着大量不良交往行为与认识误区。“挑错”模式导致学生并不希望家长和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学校化”使学生的学业压力“雪上加霜”;学校和教师依仗教育权力在态度上对家长缺乏尊重。种种不良交往行为与认识误区已严重影响了家校关系的正常发展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矫正“家庭教育学校化”的倾向,建立学校与家庭平等合作的伦理关系,培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态度与能力,坚持充满伦理意蕴的家访以构建和谐的学校和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小学生的逆反行为及其危害,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我们怎样看待学生的逆反行为,学生逆反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又是什么呢?逆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一个行为问题,还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问题,它的客观性远远大于其主观性。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学生的品德问题或思想意识问题,而应该从更多的方面看待它。其一,从家庭环境看,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无形中家长对子女过度宠爱,使学生某种程度上具有既以自我为中心,又内心孤独的不良特性,导致一些心理问题。诸如适应不良症、嫉…  相似文献   

8.
学业不良是指学生自身潜能未能充分发挥,学习活动受挫,成绩达不到期望水平的现象。学业不良一直是困扰很多家长和教师的问题,本文将从学生自身、学校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阐述中学生学习不良的原因和相应的转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学业不良是指学生自身潜能未能充分发挥,学习活动受挫,成绩达不到期望水平的现象。学业不良一直是困扰很多家长和教师的问题,本文将从学生自身、学校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阐述中学生学习不良的原因和相应的转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1.家庭的不良影响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如果说主要原因来自家庭影响的话,大致总是以下列方式表现出来。(1)家庭中的一些生活方式及家长本身行为不端为学生的品德不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2)家庭中无人管教;(3)家庭中无原则的溺爱与庇护,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有了“防空洞”,产生合理感;(4)家庭管教不当,严厉有余,爱抚不足,使孩子在情感上受到创伤,走入歧途,在感情上产生逆反心理。2.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十分明确的,但…  相似文献   

11.
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儿童对于学校生活的适应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上,容易忽视幼小衔接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家长本身也会产生的相应问题。幼小衔接得以顺利完成基于多方面原因,家庭建设的不良、家长的不当行为也会阻碍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本期焦点我们采访了李敏谊老师,以家庭、家长为分析重点,探讨幼小衔接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和对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重视。家长需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及该如何配合老师的工作,教师也希望对孩子的教育能够延伸到家庭,家长能够配合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双方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然而现在常见的情况是教师因为学生成绩不佳和行为不良而抱怨父母的倾向日趋突出;  相似文献   

13.
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常常会面对一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面对这些并不主动需求改变,戒备心理很强,自律心和自控力差的学生,我们在辅导过程中可以设计融合家长、老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的‘墩育契约”,通过这个‘墩育契约”来规范行为偏差学生的某些不良的行为,发展其积极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证明:教育契约作为一种辅助辅导策略,是可以应用到心理辅导工作中的,有利于优化问题学生的教育环境,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律性和自控性,在处理品德行为不良青少年的问题上有其特有的优势。本文将具体阐述笔者在这方面探索的具体操作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整合各种教育因素,其中家庭教育就是重要内容。我们知道,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影响至关重要。根据调查显示,66.4%的学生认为父母是自己第一位的榜样。由此可见,家长担负着具体而微妙的历史传递任务,对其一生都将产生影响。家庭是人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成功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成功的子女,而不良的培养方式将会导致子女出现不良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一些教师埋怨学生中的差生实在难教、难管.差生的产生原因:一是社会上腐朽思想和不良生活方式腐蚀青少年,毒害青少年,动摇青少年正确的思想信念;二是不良影视录像、书刊图画、网站拉青少年下水;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淡薄,孩子在学校读书不闻不问.因此,差生的教育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树立学习信念,激发学习兴趣;第二,变制度管理为学生的自我管理;第三,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管理,要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治理,其指导思想是教育为主,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控制不良诱导,优化育人环境,达到教育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2010,(3):46-47
研究单位:浙江省义乌市香山小学。 主要研究者:方蕾、何豪刚、骆淑英、虞建华。 调查对象:本校一年级79名学生的家长。调查内容:反映学生、家长和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16项,反映学生家庭环保行为的情况23项,反映家长自身环保行为的情况20项和反映家长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情况22项。  相似文献   

17.
<正>一、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1.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是孩子的教导者和养护者,父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对孩子品行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不良影响的根源是:(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一些家长的文化层次比较低,行为举止不得体;有的家长品行不端,专做一些坑蒙拐骗偷的违法乱纪的事情;个别家长则经常购买和阅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许多心理行为问题源于家庭亲子关系。运用萨提亚模式重构学生的家庭系统,引导学生及其父母觉察家庭中的不良互动模式,追溯原生家庭的历史,重塑家庭互动模式并达到新动态平衡,解决由于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引发的人际冲突问题,探讨萨提亚模式在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在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与道德行为践履的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家长更是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全面掌握家长对中学生道德意识与行为的看法,课题组将中小学生道德意识与行为具体分为“学校道德意识与行为”、“家庭道德意识与行为”和“社会道德意识与行为”,自行设计问卷。该调查对象为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初高中学生的家长。调查意图在于了解家长对于以下问题的看法:(1)中学生应该具有哪些道德意识与行为;(2)通过哪些途径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与行为;(3)运用什么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家…  相似文献   

20.
中职生常见行为偏差及转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育不良,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学校教育不力,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等因素,造成一些中职生出现行为偏差。转化中职生的行为偏差,需要构建以学校为轴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框架。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宽容对待学生;学校要与家庭建立良好沟通机制,积极开展家长培训,促进家庭教育的合理化;学校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认同感教育、适应性教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