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爱 《甘肃教育》2020,(3):20-20
一、民乐顶碗舞的历史沿革及传承意义民乐顶碗舞是流传于甘肃省民乐县的一种独家传承的民间舞蹈,自清乾隆年间由洪水镇汤庄村蒙汉驻军传入民乐县以来,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2007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乐顶碗舞融舞蹈与杂技为一体,舞姿潇洒,造型优美。舞者头顶瓷碗,牙咬竹条,两手各拿一碟一筷,伴随音乐节奏,磕动"口条",弹动竹筷敲击碗碟打出有节奏的悦耳声音,并以传统秧歌十字步为基调,表演走、跳、站、跪、爬、滚、翻等高难度动作,碗却始终稳稳地"端坐"在舞者头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四片瓦”舞演出的特定时间、表演形式、舞蹈内涵,以及它与古代蜡祭八农神的特殊民俗文化联系人手,运用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加以佐证,从而论证了该舞蹈是蜡祭舞蹈。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并且各具特色。在众多的蒙古族民族舞蹈中,以"盅碗舞"和筷子舞最具代表性,这些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在国内外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都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葩,在国内外都享誉盛名,它在展现蒙古族热情,淳朴,奔放的特质同时也给观赏者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本文通过对蒙古族的"盅碗舞"风格特征的研究,深刻地感受这一民间艺术带给人们的震撼,对于民间舞蹈的研究、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林凡瑞 《教师博览》2022,(32):55-56
<正>曾在电视上看过一个顶碗节目。那个顶碗女孩沉着冷静,将表演完成得相当出彩,让所有的评委和观众都叹为观止。当主持人现场采访她时,她有些腼腆地说出了自己的秘诀:无论平常练功,还是登台表演,她都把头顶上的空碗当成盛满滚烫开水的碗来对待……是呀,顶着一摞空碗,就算失误也是件小事;而顶着盛满滚烫开水的碗,一旦失误后果就严重了。女孩始终坚持“执虚器,如执盈”,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强化风险意识,居安思危,全神贯注,从而不遗余力地将事情做好。那么,我们姑且将此称为“顶碗意识”吧。  相似文献   

5.
"碗舞"作为曲靖师宗地区壮族先民流传下来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舞蹈,且成为至今一直在民间活太传承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以师宗地区的民间"碗舞"为例,在对师宗民间"碗舞"为基础,和经过艺术整理加工后的舞台化了的"碗舞"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分析研究,力图清晰的呈现出师宗"碗舞"从民间走向舞台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芦溪傩舞流传于祁门地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由于祁门芦溪傩舞没有台词,仅锣鼓配乐和演员的肢体表演,傩面具变成了最直接且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载体。首先介绍芦溪傩舞及其傩面具的具体概况,如表演时间、地点、程序及傩面具的名称、造型等。然后从制作傩面具的艺术技法角度分析总结出芦溪傩面具的"奇",从傩面具在傩舞仪式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状态分析总结出芦溪傩面具的"神",以呈现一个既"神"又"奇"的芦溪傩面具。  相似文献   

7.
与父母分事故事 那天是星期五,我和孩子们学习了第12课《顶碗少年》。课堂上孩子们被顶碗少年的勇气和拼搏精神所感染,被白发老者的宽容与关爱所感动。直至下课,孩子们的心仿佛还徜徉在那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中……  相似文献   

8.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11,(17):33-34
小美女祖海燕是初二(3)班的骄傲。她各科成绩优秀,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校文艺演出她是主持人,学区文艺汇演她的民族舞《顶碗》拿过金奖。学舞蹈的女孩长得美,祖海燕那修长的身材、浓密的黑发、亮晶晶的大眼睛、粉嫩的面容……让人过目  相似文献   

9.
《顶碗少年》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以及作者所受到的启迪。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让学生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表达的顺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0.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体育舞蹈"肉莲花",是人类学、体育学、舞蹈学的融贯和交叉,它的产生及发展反映了土家先民特定的地域风貌、民风民俗和文化心理轨迹,是土家族特定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品。"肉莲花"从"意境"创设这一独特的审美视野,拓展了体舞交融的文化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光大。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暑假,我们民俗调查小组专门对惠州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抽样调查,初步了解它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实地考察惠东、小金口、龙门、博罗和大亚湾等地,对蓝田瑶族"舞火狗"、龙门"农民画"、小金口"麒麟舞"、皇思扬古围屋、畲族文化以及大亚湾霞涌民俗节日等民俗文化做了一番调查与分析,并为其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代宫廷傩逐渐消逝后,流传到长江流域的傩舞表演形式历经变化,已经发生巨大改变。而这些变迁影响着"荆楚傩舞"的传承与发展。流传在湖北省荆州地区的仙桃市以及洪湖市的传统傩俗"急脚子"是民间传统"荆楚傩舞"的又一典型代表。其存在城隍庙会祭祀礼仪结构,以民间丐傩形式向傩和道以及商业的结合方向发展,将祭祀向迎神等世俗娱乐转化。傩礼会形式体现荆楚民俗体育和文化特色,其中"急脚子"面具独具荆楚民俗文化特色,以"傩盔"独特的形态出现。目前其发展面临自身发展的障碍,急需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旅游宣传等手段将这一传统民俗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3.
王浩廷 《辅导员》2013,(Z1):102
这天,妈妈做了两碗面条,一个碗里卧着一个荷包蛋,另一碗里没有。妈妈问:"儿子,你选哪一碗?"我立刻说:"我选有鸡蛋的那碗!"可正当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荷包蛋"的时候,妈妈却在另一碗里挑出了两个荷包蛋——原来,这两个鸡蛋藏在面条下面!这时,妈妈说:"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第二天,妈妈又做了两碗面,和昨天一样,一个碗里卧着一个荷包蛋,另一个碗里没有。我接受上次的教训,选了那个没有鸡蛋的碗,心  相似文献   

14.
以流传于闽南地区的拍胸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法,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拍胸舞产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变迁进行分析,指出拍胸舞的保护与传承应加强传统保护方法,丰富其保护传承途径,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追溯舞■从最初的祭祀活动发展到普遍的传统民俗表演,并成为绩溪县伏岭村的特色民俗活动的过程。梳理舞■的渊源和传承发展,透过舞■艺术形式的现状分析其传承困境,在保护与传承徽州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将■舞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和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意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拂尘的功能及演变、历史上的拂舞着手,追溯了拂舞的滥觞及拂舞这种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的展现方式。拂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拂尘的材质形态决定了拂舞的观赏性和实际舞蹈时的局限性。由于拂尘在各朝各代的形态的不同,我们在探讨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时就不可以仅仅拘泥于有"拂"这个字诞生的那时起。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拂舞也不例外。笔者把拂舞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拂舞的原始形态阶段,即帗、旄、节之舞;二是拂舞的成型形态,即绳拂、马尾拂之舞;三是拂舞的变异阶段,即坐尾的发展;四是拂舞的雅乐时期,即拂舞形态定型后编入雅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拂尘的功能及演变、历史上的拂舞着手,追溯了拂舞的滥觞及拂舞这种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的展现方式。拂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拂尘的材质形态决定了拂舞的观赏性和实际舞蹈时的局限性。由于拂尘在各朝各代的形态的不同,我们在探讨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时就不可以仅仅拘泥于有"拂"这个字诞生的那时起。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拂舞也不例外。笔者把拂舞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拂舞的原始形态阶段,即帗、旄、节之舞;二是拂舞的成型形态,即绳拂、马尾拂之舞;三是拂舞的变异阶段,即坐尾的发展;四是拂舞的雅乐时期,即拂舞形态定型后编入雅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12月19日晴假日里,我读了一篇文章叫《顶碗少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不断地去努力,不怕失败,而且还要有一个平稳的心态。读了《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更让我懂得了成功源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顶碗少年》第一次顶碗的时候失败了,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但台上并没有乱,少年只是微笑,重新拿起盘子,但是遗憾的是盘子又掉了下来。第三次,少  相似文献   

19.
"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的壮举,伴随着"赶大营",汉民族的民俗文化广泛地在新疆传播。文章重点从工艺、节日、饮食、戏曲、游艺五个方面探讨了晚清民国时期"迪化"的汉民俗文化,认为这一时期汉民俗文化在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相互影响、吸收,促进了新疆多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成语人们经常使用,殊不知它来源于一个古代笑话。 据说从前有一家大户,户主名叫李元。有一年,李元雇了一个五大三粗的长工给他家干活。那长工初到时。李元对老婆说:“你每天管他三顿干的吧!免得他借上茅房的机会偷懒。”他老婆照办了,那长工每顿三碗干饭.干起活来一个能顶两个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