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5高考历史试题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一观点的掌握与运用作为考查点.全部试卷有关试题占45分(第6、14、25、38、39、42题).而第42题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占到16分.试题如下: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2.
唐朝历史是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问答题命题的一方热土。1992年第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杨贵妃足已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历史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996年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该题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1999年第41题: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朝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此题着…  相似文献   

3.
加强中国当代史的考查是今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重大特点.中国当代史又称中国现代史,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共和国史).加强对中国当代史的考查是与《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材比例相吻合的,与《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历史知识的范围是一致的.《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共分八大部分,而中国当代史占了五大部分.从高考历史考查分数上分析,中国当代史的分数在1993年为5分,占3%,1994年12分占8%,今年上升为22分,占14%强.由此可见,加强对中国当代史的考查,是今后历史高考试题的一种趋势,值得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材料解析题重在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开津河西区教研室 隋清钧96年高考历史试图与95年考题相比难度有所下降,材料解析题注重检测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体现了命题意图,既要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依托,又选择考生可读懂的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该道大题的特点,一是均为教材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知识,如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大生产运动、战后当  相似文献   

5.
一、本题的特色第41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审读全题,可以看出,本题具有五大特色.(一)选材、组材富有新意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讲,本题具有四点新意:  相似文献   

6.
今年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67题是一道大型的材料解析题,分值较高(20分),构思巧妙,“标答”合理,堪称1994年上海卷的扛鼎之作。以下结合阅卷情况对该题作一简析。 一、考查教材重点内容 高中世界史教材中,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内容有三条平行的线索:①德日意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  相似文献   

7.
8.
9.
历年高考的材料解析题都分外引入注目,这种新颖的题型逐年在稳步推进,今年又有新的起色,这主要表现在它进一步加强了能力考查的力度。这里不妨以第41题为例,作些粗略的剖析。 首先,题目的能力目标向深层次伸展。第41题所考的内容是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朝代都实行过休养生息的政策,教材有比较详尽的叙述,一般来说考生是比较熟悉的。题目有三个材料,材料一是一份明初经济发展的统计图表,有纵横7个项目,9大数据,它设问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答案要求不能只停留在“人口增加,耕地增加”的表面现象上,而要进一步向深层推导,得出“农业生产发展”的结论,揭示本质。这里考查了逻辑推理或者说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材料二和材料三是明初恢复经济所采取的一些重要措施,题目要求从这两段材料中找出这些措施。对此教材也有较多的陈述,很容易“对号入座”,然而题目巧妙地变换了角度,改变了概念。教材的结构体系是:背景——措施——结果。而题目将它改为:结果——原因。将“措施”置换成“原因”,角度和概念的变化,就能较好地检测考生的能力水准,即对教材是重在死记硬背,还是理解记忆,对知识是  相似文献   

10.
11.
上海高考历史试卷历年来受到圈内同行的注意,评价既多且好。本人最近仔细比较、分析了2006年和2007年的上海市历史高考试卷,感觉收获颇多,自己的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起来。以下是我个人对近两年历史高考试卷的一些分析和由此引发的教学见解。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试卷第30题如下。按照起草草案、审议等法定程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14年2月27日通过表决,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决定的性质和目的分别是()1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体现2人大常委会决定权的体现3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4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A.13 B.14 C.23 D.24  相似文献   

13.
周智 《政治课教学》2003,(10):40-41
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41题是一道紧扣社会热点,涉及政、史、地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二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上美国和现阶段我国关于人口流动和迁移的一些问题;二是城市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这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说它是一道好题,是因为:1.试题涉及的时空跨度大。从19世纪中期美国的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例如:有欧亚移民、奴隶贸易、国内移民),到我国近年来的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例如:改革开放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城市化下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中的移民),相距…  相似文献   

14.
郑纯开 《考试》2003,(9):54-54,39
随着2003年全国高考的结束,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和研究又成了师生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就全国文综卷第41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教育界的各位同仁。一、对试题内容的点评全国文综卷第41题是本卷中综合性最强的试题之一,也是学生反映难度相对较大的试题之一,更是老师们认为编纂得较好的试题之一。就试题本身而言,它具有如下特点:1、基础性。与前几年的全国文综卷最后一题相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41题是一道紧扣社会热点,涉及政、史、地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二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上美国和现阶段我国关于人口流动和迁移的一些问题;二是城市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今年高考历史第43题的命题,继承了1992、1993年高考中国古代史试题的小跨度、深层次的特点,并从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教育的借鉴作用上进行测试,还在分问赋分,标准答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等方面有所改进与创新。试题突出了对考生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了历史考试十项能力的1、2、3、6、8、10条要求,有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注重测试考生应用科学的历史观深入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有关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作为历史基础知识’88年高考已考过,而今年却选取墨子核心思想作“小切口”,命题角度新颖,设问立意深刻。所问涉及战国初期的经济与政治、阶级关系的变化、人民愿望与社会发展等角度的内容。考生只有把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的社会根源、积极作用,摆在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分析。这种分析、归纳使知识按问形成一种具有多层次联系的整体,需要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17.
笔者参加了今年统一高考安徽省历史阅卷工作,在这里,仅就试卷的第42题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本题的特色 1.构思巧妙题文如下(题意分解是笔者加的): 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且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时间、空间给出的材料什么叫“榷场”?(问题1) 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问题2) 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问题3) 通过分解题意可以看出:本题给出的时间范围只有一个“宋代”,而没有明确讲明“文人刘迎”究竟是“北宋文人”还是“南宋文人”。但通观全题,特别是提出的问题1和问题2,可以审知,本题要求回答的时间范围应是“两宋时期”。空间范围泛指辽、宋(北宋和南宋)、夏、金等各族政权。仅从这点看,本题构思就很巧妙,且具有相  相似文献   

18.
19.
2005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笔者认为有三大看点,两处不足。看点一:首创“文本阅读”今年试卷第31题(“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采用现行历史教材中的一段文字材料作为题干,组题设问。这一“文本阅读”题的创设,是今年试卷中的一大创新。此题的创设,相信对高三历史复习能起到导教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