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的《一剪梅》寄寓了词人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该词中的“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以及“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以新奇的创意和细腻的情感历来为人称颂。而该词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 ,细加品味 ,更是意味无穷。“花自飘零水自流”写景兼抒情 ,其中的“自”尤为重要。词人不惜在该句中用两个“自”字 ,加重词人的情感。若抽掉这两个“自”字 ,这一句的意味也就一般了。花飘零水流动本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现象 ,而在此 ,词人已寄托了自己的情绪 ,甚至已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下面便是本人对该句的几…  相似文献   

3.
此文出彩之笔在文章最后一句:“我要用我掌心的温度告诉亲爱的你,这个世界总有懂你的人。”其中“掌心的温度”是一个独特的意象——爱心是理解的基础。但是,此句还可锦上添花,其中“懂”系“理解”义,本无不可,若更换为“爱”字——就更能凸显“爱心是理解的基础”之旨。  相似文献   

4.
霍懋征老师紧扣这一组课文阅读训练重点项目“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在读书之始便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随即板书“抒情”,并在课题的“爱”字底下加上着重号。这就直观而明确地向学生揭示学习的重点,准确地引导学生学习中的思维方向,做到目的明确。  相似文献   

5.
《爱莲说》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借物咏志的名篇,它在结构上匠心独运,做到言简而多姿,文短而曲折。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旨》里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诀也。”绘画不喜平,为文何尝不如此,周敦颐深明此旨,他的《爱莲说》的结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一一条线索贯全篇本文作者把“爱”这个主观感情作为线索,用它贯穿全篇,将全文连缀成一个艺术整体。全文共有八句,“爱”字竟出现了七次。起句开宗明义,指出“草木之花”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  相似文献   

6.
襄阳和枣阳是邻近县市,通过教研教改单位的铺设,沟通了两地教育教学教改探讨和交流,结合《爱莲说》,我们发现了教材中的诸多美育因素,并把它贯穿于教学之中,不妥之处,请同仁指正,力争完美。一、结构美。《爱莲说》设计两段文字,119个字,短小精焊。但作者是匠心的,第一自然段善用描写记叙的方法,以实写见长;第二自然段以议论抒情为重点,以虚写为多见,使虚实结合,叙议生辉,天衣无缝,构成完美的有机整体。二、线索美。本文的线索是“爱”,它独特而新颖,把“爱”当作感情线索,使它贯穿全文,使全文连缀成篇。全文共八句,“爱”字出现七次,几乎一…  相似文献   

7.
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这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例如《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的最后一段有这么一句:“小燕子高兴地说:‘妈妈,京生也爱学习了。”’怎样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可以把这句话中的“也”字换成“很”字,变成“京生很爱学习了”,然后让学生把它与原句比较。学生思考比较后,  相似文献   

8.
教材原题
  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7页第二单元写作《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写作实践”第二题:
  我们爱亲人,爱朋友,爱动物,爱花草,也爱家乡,爱祖国……试以“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相似文献   

9.
《难忘的一课》 ,用平淡无奇的语句叙述“我”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的情景。“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一重点句间隔三次出现 ,感情层层递进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之情。本课应当紧扣“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一重点句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爱国之情。一、看图读文 ,抓住重点句1 图中黑板上写了一行什么字 ?让学生齐读。 2 仔细看图 ,对照课文默读 ,思考回答 :(1 )图中有哪些人物 ?(2 )什么事使教师和船员的手握在一起 ?二、直奔重点 ,紧扣重点句1 细读第二段 (第 3— 1 2节 ) ,思考讨论 :…  相似文献   

10.
BEST Words     
爱情里有些字,我想我们用错了,例如:“我给你的爱”这句的“给”字。爱这种东西,哪里是我们给的呢?我们是不得不爱的吧?我们是不能自主的吧?  相似文献   

11.
中秋怀人,自古而然。文人骚客往往执笔记怀,由此佳作百千,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笔者以为此言中肯,实无过囊之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恐怕得益于一个“醉”字。词中小序有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世人多以此序介绍作者作词原因,突出“怀子由”,而将“大醉”一事看作闲来之笔。实则不然,笔者以为“大醉”一词乃全篇之抒情主线。纵观全词,无一句不得“醉”之精妙,无一句不摹“醉”之神韵。  相似文献   

12.
BEST Words     
爱情里有些字,我想我们用错了,例如:“我给你的爱”这句的“给”字。爱这种东西,哪里是我们给的呢?我们是不得不爱的吧?我们是不能自主的吧?——蔡康永  相似文献   

13.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统编教材中学语文课本注:“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按:此条注释不甚妥当。“之”字不是句中助词,而是代词。“或受之饥”是一双宾语句,“或”字是主语,“受”字是谓语,“之”字是间接宾语,代“一夫不耕”这种情况,“饥”字是直接宾语。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有人因之受饥”。动词“受”字在这里是“因动”用法,含有“因……受”的意思。间接宾语“之”表示动作发生原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两句话在《管子·轻重甲》中写作“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为,因为)。“或受之饥”与“民或为之饥”意思完全相同,而句式不同。“之”字在句中不是助词,而是代词,是很清楚  相似文献   

14.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青纱帐——甘蔗林》一诗的开头,《教参》说“用了两个反问句,且衬以两句相答”。这前一句讲对了,但后一句却是错的。一、三两个反诘句,是用疑问代词“怎”加否定副词“不”,表示肯定语气,说明思念之必然。故反问是不必回答的。《教参》所说的“两句相答”,实际是诗人以呼唤和拟人手法写情的抒情句。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为政》篇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的训释自汉以来一直存在分歧,出现了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一说认为“其”字指代父母,此句应训为“儿女只担忧父母之疾”;一说认为“其”字指代儿女,此句应训为“父母只担忧儿女之疾”。前一说不符合先秦古文的语法规则,亦不符合孔子的孝道思想,而后一说才是此段话的本义。  相似文献   

16.
《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全文144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美景,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全文三段。首段总说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之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概写天气的明洁、舟行的飘逸,从而点出游兴之浓烈。其所见者,一为“奇山”,一为“异水”,为下文的分别着墨提示了一个总纲。“风烟”二句,从大处着墨,写大自然之美景。风息烟散,天蓝山青,融为一体。这是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净”、“共”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明快…  相似文献   

17.
律诗共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对句末字押韵,有的律诗首联出句末字也入韵,这是律诗的特点之一;律诗的特点之二就颔联、颈联结构对称工整(即对偶);其特点之三是“对”“粘”,即由其平仄韵律决定的,律诗除首句入韵的首联外,每联之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这叫作“对”;律诗上下联相“粘”,即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与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声调一致,这就叫“粘”;其特点之四,从内容表达看,一般是先记叙描写,后议论抒情.只要掌握律诗的这四大特点,运用到律诗排序的不同题型中进行分析,就能准确迅速地排除错项,选出答案.  相似文献   

18.
新春快要到了,在对新年如潮的憧憬里,我的一位年轻的亲友和她的丈夫迎来了他们的“小公主”,小夫妻俩发在朋友圈里的一句“爸爸妈妈将永远爱你、呵护你”的诺言,如同小萌娃清晰的小脚印一样印在了每一位亲友的心中,一个新生命长长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这对年轻爸妈深情的话,让人想起经典歌曲《诺言》里的那句“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爱情之爱是这样,亲子之爱更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常乐书屋     
我教书之余,还是爱啃几句书。因了这个嗜好,早于20年前,就在我家那个蓬门荜户的茅草房里,辟了一爿之地,于门楣处上书四字“常乐书屋”,便作起了藏书室。  相似文献   

20.
“所”作为代词,位于动词前与“之”组成所字词组时,所字称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性限制的人、事、物。当所字位于介词前与“之”组成所字词组时,所字称代的是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原因、工具、条件、方式方法等等,这时所字称代介词介绍的对象.所字的称代内容理论上清楚易晓,然而接触到纷繁万变的文言文句,却往往使人费解.《例说》(载《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11期)作者认为《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诺,恣君之所使之.”一句的“所”是名词,应解作“意”.这实际是把代词所当成名词来解释了.诚然“恣君之所使之”一句中的“所”不能与后面的“使之”直接结合构成所字词组,然而由此判定所“非代而名”却也失之武断。“所”之所以是代词,是因为“所”在句子里有其称代的内容,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所”称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先秦文言文里似“恣君之所使之”这样结构的句子并不乏见。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