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为展开讨论秦“五尺道”而作。认为:秦“五尺道”之本义,并非《史》、《汉》旧注所说的“道路”,更不是“栈道”,而是秦灭蜀后,进一步经略“西南夷”地区,首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要地建置行政区域单位之一。所称“五尺”者,当是古代少数民族语之译音汉字。至于“常頞”,也不能断言为人名。并肯定深入探究秦“五尺道”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常頞是人名     
本文是关于“常頞”问题的专论。作者认为:据史料,常頞是人名,应有此人,虽无直证(未见史料),但有强厚佐证;《秦“五尺道”新考》中的“秦时查无此人”之说不一定能成立。据研究,“常”为姓氏,春秋即有,至秦,不仅是人名,“常頞”还可能就是秦当时的蜀郡守。  相似文献   

3.
《周易》第一次见于典籍是在《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的“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因此被认为卜筮之书。《汉书·艺文志》说:“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但“十翼”的《系辞上传》却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只以占筮为《周易》作用的一小部分。《论语·子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己矣。”《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则都是将《周易》看作哲理书。《荀子·大略》:“善为易者不占。”更认为用《周易》占筮是不懂得《周易》了。  相似文献   

4.
五尺道是古代四川盆地通往西南夷地区的重要交通线之一,同时也是古代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交流往还的重要线路。但是,关于五尺道的开通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没有进行过深入细致的考察,多据成说以为是在战国末或秦代由秦开凿,这其实是对历史文献所记载的五尺道开通年代的误解。仔细分析《史记》、《汉书》的有关记载,并参证近年西南地区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五尺道是先秦古蜀王国与西南夷交往的要道之一,早在商代就已由古蜀王国的"五丁力士"开凿,并不是始由秦在战国末或秦代凿通。  相似文献   

5.
秦、汉王朝为经略西南夷地区,以蜀郡焚道(宜宾)为据点,由此开凿"五尺道"、"南夷道"南下入滇,为秦、汉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行中央集权起到积极作用.川滇古道,历代相沿,成为中原王朝开发西南边疆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6.
秦通南越_新道_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后,为了巩固统一,先后开辟了从首都咸阳通往各地的道路.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开始修筑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汉书·贾山传》)三十五年(前212年),开始修筑九原直道,“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从关中通西南夷,“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史记·西南夷列传》)至于秦与岭外的南越的交通,则有“新道”.《史记·南越尉佗列传》云:“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这里所说的“新道”,据索隐引证乃“秦所通越道”.任嚣死,“佗即绝秦所开新道,聚兵自守.”(《通典》卷一八八《边防四·岭南序略》)顾祖禹认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才征发治狱吏不直者“筑南越地”.(《读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以及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秦图》,都将秦“五尺道”的方位用线条、或用文字标作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昆明、曲靖等地的一条交通线路。学人多从其说,屡见不鲜,似乎已成定论。然细审此解,所释颇感轻率而未加深考,单凭唐人颜师古、司马贞诸儒从字面解说外,尚无其它可靠史料来证实“五尺道”确是一条交通大道。至于所谓“大道”(栈道)的起点与终点,以浏览所及,史籍亦无查获,疑属臆断,或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8.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秦朝的疆域》中,“万里长城”下有一则注:“秦修的长城有五千多公里,合华里一万多里长”。此说不确。《史记·匈奴列传》载:秦始皇“因边山险壍溪谷可缮者治之,走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括地志》:‘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东。”“万里长城”因之得名。秦“万余里”约合今多少里呢? 古今度量相差迥异。林剑鸣《秦史稿》第三百七十六页:秦度制进位一尺台今二十三点一厘米。则知秦时一米合今六十九点三厘米,一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跟《礼记》中的《月令》文字相同,差别只是十二篇合为一长篇,又被《淮南子·时则训》全文抄录,仅文字上略作修改,其中所记天象、物候多来自于《夏小正》。主要受对《月令》的解读影响,从汉代开始,学者对于《十二纪》纪首所用历制的认识便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高诱、郑玄等认为《十二纪》纪首(亦即《月令》)以孟冬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所用正是秦朝的颛顼历,而更多的汉代学者囿于经学思维,认为《月令》乃周礼,所行即周制。唐代孔颖达疏解《月令》时,为维护"三礼俱出于周"的正统观念,对郑玄的解说曲加弥缝,承认其说《月令》"官名时事多不合周法",但否认出于秦制,而认为是吕不韦宾客所传的圣王旧章。孔颖达之说深刻影响到后世读书人对《月令》亦即《十二纪》纪首的一般看法。另外,由于《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天下之前,且后世一些学者对"改正朔"的理解过于机械,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十二纪》纪首所行非秦制,甚者以此为据强调《吕氏春秋》与秦统治政策间的矛盾。本文梳理各家论难,辨析各自言说背后的思想背景与材料支撑,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字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十二纪》纪首之以十月为岁首,在《季秋》和《孟冬》篇中已明文昭昭,而秦在《吕氏春秋》成书之时已采用颛顼历,也可由《史记·秦本纪》和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编年记》得到证明,故《十二纪》纪首确实是以孟冬之月,即《夏小正》十月为一年之始,《十二纪》纪首所用历即秦颛顼历。战国秦汉时期,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不同传本和改写的现象颇为常见,但也因此导致后人在阅读时容易因文本被著录的形式和所纳入的书籍类型而形成若干先入之见,干扰对文本的解读。《十二纪》纪首用历问题聚讼多年仍莫衷一是,即是其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秦朝的俸禄制度,对秦的俸禄制度,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秩禄制”;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爵禄制”。本文认为秦的官吏物质待还是秩禄制,不是爵禄制。通过对秦俸禄制的研究,不仅仅是为弄清秦的俸禄制度,更主要的是为研究和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工资制度提供确实的、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把秦“五尺道”释为“路”,证据有一些;反之,释为行政区域“县”,则证据不足。在没有确证之先,似以维持“旧说”作为“路”适宜。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第二章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课后的问答题:“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这道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有的甚至认为无从答起。那么,“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监察等各种权利都操于皇帝一人之手,实行君主一人专制独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从中央的丞相到地方上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朝建立后,承袭秦制,未有所改。其次,汉承袭了秦朝实行的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秦统一后,建立了…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变局,西周封建论者认为它是由封建领主制到地主制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封建论者认为它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而秦统一封建论者则认为它不过是由奴隶制的衰落走向彻底崩溃的时期,因此关于春秋与战国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年代界限也提出了以下的六种看法:一,战国起于公元前481年。宋代吕祖谦的《大事记》就从这年开始,杨宽先生新版《战国史》也以此年为叙事之始,周谷城先生则后推一年以公元前480年算起;二、战国起于公元前475年。司马迁《史记·  相似文献   

14.
从《史记·秦本纪》之秦何以立,到《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关联叙事,可以察见司马迁以秦孝公"商鞅变法"为秦从僻处戎狄到居中原雄主的转折,也是秦始皇能因六世庇荫、一统天下的关键。秦的致霸,赖之法;秦的崩解,亦缘于法。亦即肯定法的治效,反对法的苛察,大抵为"法"的双面刃特质。借由对秦缪公事迹的详述、与由余论治的对话,反讽徒赖法家治国的秦、与承接秦制的汉。由此考察出司马迁建构秦史的意图及寓托。  相似文献   

15.
《孟子·梁惠王上》有下面一句话: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赵岐注: 制,作也。王如行此政,可使国人作杖,以棰敌国坚甲利兵,何患耻之不雪也。焦循《孟子正义》显然是看到了赵注的不合理之处,所以在疏中说:  相似文献   

16.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关于秦代失期的惩罚律条法皆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归为秦律的一种,并作为断定秦朝法律严苛残酷的重要例证。但通过对《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和《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的分析和考证,文章认为秦代法律中失期不可能是斩,失期,法皆斩只是陈胜吴广发动戍卒起义的一种策略手段,而并不是秦律的原文。  相似文献   

17.
道德箴言     
《中国德育》2008,(8):82-8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宜宾县的前身僰道的始建时间,由于《秦纪》不传而汉代史志又无明确的记载,故近几年来在修志过程中有秦置和汉置的争论。汉置论者否定僰道为秦置的一条重要理由是欧阳志在《舆地广记》卷三十一所云:“宜宾县,本焚侯国,秦曰僰道,汉置犍为郡,初治敝县,后徙治此。”其中所记“秦曰僰道”下无“县”字,从而认定“僰道”是“秦汉时通往  相似文献   

19.
秦、西汉、东汉在蜀郡西部置有一湔氐道,属蜀郡(《汉书·地理志》等)。湔氐道又称氐道县,三国蜀汉时先改湔氐道为湔县,后又改为都安县。《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汉制度“有蛮夷曰道”,湔氐道是当时氐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可湔氐道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却是一谜。搞清这一疑题,不仅是研究历史地理之需要,亦为研究川西氐族古史及其关联的都江堰史之首要。 湔氐道、湔县的辖境包括今灌县县城在内,这是汉代至明代文献的一致记载,本无疑处。可从清代以来,在疑古风的影响下,学者多认为秦汉时期的湔氐道在今四川松潘境。《汉书:地理志》蜀郡湔氐道条下,清王先谦《补注》引《清一统志》说:故城在松潘厅西北。龚煦春《四川郡县志》卷第一  相似文献   

20.
初春时节,本刊记者前往北京就九五年全国语文高考问题采访了语文考试专家傅文昌先生。傅先生对九五年高考浯文命题的走势发表了他的看法。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 九四年高考作文为命题作文《尝试》。由此,有些人认为高考作文命题要回归传统。傅先生对这种说法持不同态度。他认为高考作文命题要立足于全面考查考生的能力,命题形式应该不断变化,题目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傅先生特别强调:命题作文对于高考来说弊大于利。其弊主要有二:一是押题猜题套题的现象不可避免;二是容易扩大评分误差,而高考评分误差的控制至关重要。那么为什么以往的高考中会出现一两次命题作文呢?因为命题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