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玉米秸秆连续直接还田对土壤氮素养分时空动态变化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氮素供应水平,增产作用显著。在秸秆C/N15:1~35:1范围内,调节秸秆不同C/N未改变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其转化对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亦无明显差异,增产幅度大致相当。在调节秸杆C/N的前提下配施促腐剂,使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明显加快,与秸秆直接还田未配施促腐剂处理比较,可有效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显著增加作物产量。调节玉米秸秆C/N为35:1并配施促腐剂是冀东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较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试验,研究了黄淮平原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出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秸秆还田后有机质平均增加2.908 g/kg,有效氮平均增加7.163 mg/kg,有效磷平均增加2.635 mg/kg,有效钾平均增加15.485 mg/kg,土壤pH值基本不变;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增产7.91%.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添加腐熟剂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研究腐熟剂在秸秆还田模式下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对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均有改善作用,对水稻株高、穗长、有效分蘖、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也具有促进作用,提高水稻增产效果,进而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利用回归模型比较秸秆利用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目前对农作物秸秆利用的两种方式,即秸秆还田和秸秆作为能源的生物利用.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实验试点及其下属的华东、浙江、江苏、湖北、山西、陕西等试点的三种中国主要农作物早水稻、晚水稻、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的增产情况进行分析.基于对效益的比较,通过计量计算、线性规划,用燃料乙醇的产生量作为衡量标准,在将秸秆还田后使粮食增产制备的乙醇量和秸秆直接生产的乙醇量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国情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建议--在可预测范围内秸秆还田效益在2016年后将大于其生物质能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5.
(六)、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1、技术简介。机械化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整杆编压还田等多种形式,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优势,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入田中,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黏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使大量废弃的秸秆直接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6.
张栋 《华章》2009,(21)
以青贮玉米龙青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重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下的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干物质重量各有差异.龙青1号玉米在公顷保苗7万株做为优质青贮玉米可在黑龙江集贤县周边种植推广,青贮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秸秆还田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资源的利用在农业、环保中的意义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及农作物生长带来的优越性和经济性;通过对秸秆还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折,提出了秸秆还田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秸秆还田及化肥配施对农作物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影响,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F)、常规施肥+秸秆还田(SF)、常规减量施肥+15%结合秸秆还田(SDF)四个不同处理组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经济效益方面,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组(SF)油菜产量最高,与常规施肥组(F组)相比,增产了1.64%,纯收益增加0.80%,秸秆还田对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在环境效益方面,与常规施肥组(F组)相比,常规施肥+秸秆还田组(SF组)、常规减量施肥+15%结合秸秆还田(SDF组)显著降低总氮径流流失总量12.51%和23.47%,总磷径流流失总量降低0.64%和1.26%。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出,在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可以实现作物的增产增收,降低农田径流氮磷流失负荷,减轻化肥投入对环境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铁茬不同处理方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积累、生理特性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茬不同处理方式夏玉米授粉15 d之前千粒质量增长缓慢,授粉25 d之后籽粒灌浆积累逐渐加快,授粉30 d籽粒灌浆积累速度最快,随后逐渐降低.拔节前单株干物质的累积比较缓慢,低于对照T4(传统耕翻),拔节后进入生殖生长始单株干物质累积明显加快并且高于对照,质量增加比与单株干物质的累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苗期株高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拔节始株高渐渐追上并超过对照.产量性状中穗粒数、千粒质量的提高是产量比对照增产的主要原因,T1(立茬免耕)、T2(立茬秸秆覆盖免耕)、T3(灭茬秸秆覆盖免耕)产量比对照T4分别增产10.55%、12.24%、7.48%.苗期铁茬不同处理方式可以减少表层土壤水分的蒸发,有效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但随着生长发育进程的发展对土壤的抑蒸作用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
秸秆产出量超过农作物的产量 ,农民一直面临着大量秸秆何处去的难题。据农业部门统计 ,全国三麦、油菜、蚕豆、玉米等各种农作物年产秸秆量达 10多亿吨。如此之多的秸秆出路在何方 ?这对于我国农村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昔日被视为主要炊事燃料的秸秆 ,已逐渐被石油液化气等能源所取代。很多农民只好将大量植物秸秆闲置乱堆或付之一炬。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还造成环境污染。因此 ,秸秆综合利用已是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出路之一 :秸秆还田我国许多农业区耕地负载重 ,复种指数高 ,土地养分消…  相似文献   

11.
秸秆直接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和结构性,并可节约运输和堆制费用。因此,此项施肥技术正在为广大农民朋友所普遍接受。但在具体操作实践中,由于技术不当,导致冬小麦等作物出现了弱苗、黄苗甚至死苗,对产量影响很大,为获得更大的丰产、高产,在还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冀东地区秸秆直接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秸秆还田施田施用量和各项指标规定值,制定了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比较研究了农大108、香糯、中甜9号、豫玉22四个玉米品种的饲用特性.结果表明:乳熟期豫玉22鲜物质产量最高,完熟期农大108鲜物质产量最高;乳熟期和完熟期中甜9号干物质产量最高;豫玉22的籽粒产量最高.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饲用特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其生物学特性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4.
比较研究了农大108、香糯、中甜9号、豫玉22四个玉米品种的饲用特性.结果表明:乳熟期豫玉22鲜物质产量最高,完熟期农大108鲜物质产量最高;乳熟期和完熟期中甜9号干物质产量最高;豫玉22的籽粒产量最高.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饲用特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其生物学特性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主栽玉米品种成单3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翻耕、垄播+秸秆覆盖和周年免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耕作方式对玉米株高、直径、叶面积等形态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植株叶、根、穗等器官干质量表现为生育前期差异不明显,灌浆期为垄播+秸秆覆盖〉周年免耕〉翻耕,收获期差异不显著.三种耕作方式的经济产量表现为垄播+秸秆覆盖〉周年免耕〉翻耕.  相似文献   

16.
(三)两季田固定厢沟免耕秸秆还田技术 在实施小麦(油菜)——水稻两季连作的南方稻田地区,把免耕连作和秸秆还田利用技术融为一体。该项技术省工,免耕连作不需犁耙整地;省投资,大量秸秆腐熟成优质有机肥还于本田,可逐年减少化肥用量,一般增产率8%-36%。适宜南方稻田水利条件较好,灌排及时,土壤质地适中,地块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内蒙古察右后旗情及玉米秸秆发展状况和肉牛,肉羊产业模式的调查与思考,提出应用玉米秸秆青贮技术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产业的观点,通过介绍玉米秸秆技术青贮方式,以及内蒙古察右后旗该技术在肉羊、肉牛养殖中应用的优劣分析,提出内蒙古察右后旗应用玉米秸秆青贮技术发展肉牛、肉羊养殖的可行性并总结出成效。提出科学合理的工作建议即:一是增加产业的科技含量,以科技提升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以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三是搞好科技示范推广,使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四是加强政府的协调领导作用。五是保证投入。六是完善配套技术。七是严格检查监督。八是产业化发展。九是成立专业协会。十是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各参数的主要作用的分析,寻求影响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机功率消耗的关键参数,从而为优化还田机的工作参数提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化肥有机替代对皖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皖北地区夏玉米化肥有机替代的可行性与替代比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和无机复混肥为对照,研究化肥有机替代比例(0%、20%、40%)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孕穗期穗位叶叶绿素仪测定值(SPAD值),改善玉米产量构成,提高玉米产量。与无机肥处理(NPK)比较,有机肥替代0%和20%化肥处理(OF100、OF80),在玉米生育后期可提高玉米干物质累积量,通过提高玉米千粒重,改善玉米产量构成,显著提高玉米产量。OF100、OF80处理玉米产量分别为644.8kg/667m2和628.1kg/667m2,比空白处理(CK)增产61.1%、56.9%,比NPK处理增产12.6%、9.7%。结论:从玉米产量、施肥成本及农业环境保护角度综合考虑,皖北夏玉米种植以化肥有机替代20%(OF80),即每667m2基肥施用有机肥100kg,无机复混肥40kg,追肥尿素6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以四川主栽品种成单30试验材料.以施肥技术为主要处理因素,旨在研究不同施肥技术对玉米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对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净同化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玉米的集中根长和根体积有一定影响,对黄叶重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