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对古文运动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他写出了大量的具有典范性的作品,显示了古文运动的实绩,从而日益广泛地赢得了社会的承认。韩愈有很多创作经验值得总结,在这里,只就韩愈的“能自树立”,雄壮奔放和生动、形象等写作特点,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为古文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提出了“不平则鸣”等重要文学理论.韩愈“不平则鸣”文学理论在其音乐、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说明韩愈不仅是一位具有音乐修养之人,而且其一生的坎坷遭遇并没有使他颓废,反而在音乐、诗歌的世界中找寻到了内心的净土和为官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一生,在致力古文实践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在古文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虽然他没有理论专著,但是从他给朋友、弟子的书信及其它赠序等作品中可以看到韩愈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关乎对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中诸因素关系作用的探讨和描述,是值得我们“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进学解》)的。本文所论及的“不平则鸣”观点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唐代古文至贞元、元和间,经韩、柳“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障隄末流,反刓以朴,划伪以真”,遂使“文起八代之衰”,“横鹜别驱,汪洋大肆”,古文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绩。这一运动不仅沾溉时人,而且浸润后学。杜牧虽生於韩、柳之后,未能赶上古文运动的高潮,然而他以韩、柳为楷模,学习、继承、维护、发展了古文运动的传统和成果,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古文,使他在唐代古文运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前人对此已有所揭示。清人蒋湘南  相似文献   

5.
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它是针对浪漫主义的“个性说”、“天才说”而提出的,它主张诗歌不是诗人个性与个人情感的反映,而是个性与情感的脱离。“客观对应物”与“情感统一论”是诗歌非个性化的实现途径。艾略特本人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诗歌最能反映他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6.
“气盛言宜”是韩愈古文创作理论中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与“文以明道”、“不平则呜”、“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等理论一起,指导着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而他的古文创作的卓越成就则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他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对当时古文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以后历代古文创作具有极大的影响,至今仍有进行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韩愈碑志作品现存七十五篇,将近占他全部散文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但在韩愈研究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常为人们所提到的仅《柳子厚墓志铭》等少数作品,大部分作品或以“谀墓”的罪名一笔抹煞,或被视为“无价值”而排斥在研究的范围之外。事实上,韩愈的碑志是他全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韩愈积极的思想政治倾向,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对研究韩愈和整个唐代“古文运动”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们讲《师说》,总不免要提一下唐代古文运动。那么,《师说》与古文运动是个什么关系呢?弄明白了这一点,对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无疑是有帮助的。先从古文说起。“古文”这个概念,是韩愈最先提出来的。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之为古文,并把它与“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开来。在中唐德宗统治的后期,由于韩愈等人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到宪宗元和时期,又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于是业绩更著,影响更大,终于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的“古文运动”。从贞元十二…  相似文献   

9.
宋濂在元明易代时期撰写的那些带有史传性质的自传作品,反映了他内在思想的阶段性特征。就其自传材料中对“古文辞”写作的不同感悟,宋濂表现出三个阶段的思想取向:年少时转益多师,以读书习文、热衷“古文辞”而文名远播;行至中年,对写作“古文辞”有所悔悟,从对外在功名的追求转向学问之道;步入晚年,疲于文字应酬,文风趋于保守,对“文辞”既悔且恨,整体生命转向自我的内在深省且有明显的保身远祸的心理动机。宋濂的思想世界存在着一以贯之且多元互动的思维脉络,可视为元明王权社会下江南知识群体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韩、柳并称。韩、柳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文体改革为表、以复兴儒学为里的运动,对唐传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柳宗元所支持的能体现韩愈个人兴趣而不属于古文理论之内的“以文为戏”之说虽对传奇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韩愈的那些为戏文还不是传奇作品;柳宗元创作了一些叙事散文,也写了一些传奇文,对唐代逞才掉文的娱乐性的虚构叙事创作有一定的影响,然影响并不如现在有些论者所肯定的那样大。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不仅在文学理论方面独树一帜,而且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宋代散文平易晓畅的一代文风.他的散文既重“道”,也重“文”,既有充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又十分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特别是语言技巧.其散文的语言,自然、和谐,而富有情韵美,朴素美和音韵美.  相似文献   

12.
韩愈(公元七六八——八二四年),字退之,河南人.他出身中小地主家庭,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二十九岁开始做官,当过节度使的幕僚、国立学校的教师,曾两次被贬到广东任阳山县令和潮州刺史,晚年当过中央兵部、吏部侍郎.韩愈的一生,除了做官以外,还致力于文学活动.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当时,他一方面针对佛教、道教盛行,严重妨碍社会生产发展的情况,提出文学必须努力宣传儒家道统,抵制佛老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针对六朝以来那些内容空泛、追求形式的骈文充斥文坛的局面,强调继承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做到“词必己出”,不袭陈言,“文从字顺”,流畅自然.他以自己的实践,写出一批别开生面的文章,使骈文相形见绌,在文坛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  相似文献   

13.
韩愈与柳宗元古文的“明道”方式存在明显差异,韩文追求以不落陈俗、特立无匹的精神艺术个性来发明儒道,其所标举的“陈言务去”,并非仅仅体现于语言的创新,而是反映了其古文创作追求鲜明艺术个性的基本旨趣;柳宗元的古文并不刻意追求自异于众的艺术个性,而是以兼容众长、归本大中的旨趣发明儒道。“明道”方式的差异使韩柳在如何学习前代艺术,如何对待骈俪之文等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韩柳的分歧源于其“道”论的差异,韩愈着力从开启主体道德自觉与智慧的角度发明儒道,他深刻地继承了孔子仁学注重主体之开启的理论追求,柳宗元则更多地关注对儒道之普遍性原则的探索。明道方式的差异在韩柳的古文艺术中有丰富的呈现,韩文善于以丰富的情事和生动独创的语言与艺术手法发明儒家的人伦之道,较少在义理上探幽入微;柳文则更富于思辨性。  相似文献   

14.
晚唐最后一位古文家孙樵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独特地位,首先表现在对韩愈古文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孙樵的古文理论主要包括:一、缘实求善的明道观;二、取者深,其身必穷;三、辞高、意深、尚奇;四、“立实录”、“存警训”的史学主张。孙樵的古文理论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对他的古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北宋初期重要的作家,王禹偁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欧苏等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性格、仕途等因素的限制,他并未像欧阳修等人那样成为一代文坛盟主。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在促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方面,他的开拓之功,是人们所共知的.但是,他的寓言文所蕴含的幽默美则未见有人称述.本文拟就此作些粗浅的探讨.柳宗元的寓言作品形式多样,有“说”,有“传”,有“赋”,有“对”,还有“文”.其表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主要靠故事本身的暗示来表现主题,有的则对所写故事进行评论以显示主题.这些寓言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具特色的幽默美.  相似文献   

17.
韩愈(768—824)是我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3)写的《师说》,是为了送给他的学生李蟠,因为李蟠“不拘于时”,能够摆脱学风不正的束缚,重视师道,大胆学习古文、古道,韩愈才写《师说》送给他,积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两次规模巨大的古文运动。一次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一次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一次是清代桐城派的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功绩,已成定论;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运动,却一直遭到非议和谴责。桐城派的古文自其产生之日起,便被汉学家讥为“空疏浮浅”,被骈文家目为“谫陋庸  相似文献   

19.
不老的昌黎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功绩不仅在于提出不平则鸣、文以载道等文学理论,更在于他躬身古文田园,引导后世散文健康生长,繁茂四季。读童第德选注的《韩愈文选》五十六篇,领略韩昌黎雄奇奔放、汪洋恣肆、独开门户的长文短章,好个过瘾!韩公不愧为文坛巨擘,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新唐书》为证":每言文  相似文献   

20.
一、纳兰心目中的诗和词 诗和词从广义上说都是诗歌,但从北宋初期起,词却被看作不能与诗同日而语的所谓“诗余”、“小道”,被划为“艳科”。以致有人读了欧阳修的词以后,竟然不敢相信是这位主张“文以载道”的古文家的作品,如曾慥在《乐府雅词序》中说:“欧公一代儒宗……当时小人或作艳语,谬为公词。” 北宋以来虽有苏轼、辛弃疾等人想消灭这种诗词割裂的畛域,但南宋以后,一般人仍然把《花间》词人和周邦彦、姜夔等一脉相承的婉约词看作正宗。直至清初,以执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