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梅 《大观周刊》2012,(43):100-10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限制和废除死刑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成为各国刑事改革的重中之重。限制和废除死刑似乎是文明发展的趋势,且世界上已经过半数的国家废止了死刑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是一个死刑适用范围广泛的国家,学界对死刑的存废亦争论不一。本文旨在通过讨论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揭示我国死刑制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出改革与完善我国死刑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死亡,尽管显得那么冷峻而遥远,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自从二百五十年前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的观点以来,死刑就在废除还是保留的问题上承受了法律与道德最为集中的关注。死刑废除论者高举人道的大旗,坚持认为包括死刑在内的一切杀人行为都是不正义的行为;死刑保留论者则在保卫社会的立场上毫不松动,坚持认为死刑乃是保卫全体人民人权所必  相似文献   

3.
惩戒犯罪者的最高刑罚是死刑。然而,是否应实行死刑,却是一个引起争论,见仁见智的课题。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实行死刑,我国就是一个例子,有的则废止死刑,比如说英国。美国呢?它是介乎于两者之间,因为在“各州各法”的美国,有不少州已废除死刑,有的还保留着,佛罗里达州即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3月1日起,成都中院决定全面废止枪决这一传统的死刑执行方式,取而代之以注射执行方式。 世界各国的刑罚发展趋势是人道化,表现在死刑上,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依据国情走上了废除死刑之路,另一方面是那些还保留死刑的国家也纷纷对死刑的执行方式进行改革。我国1996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将“死刑用枪决的方法执行”改为“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国家废除了死刑或者停止了死刑的执行。我国死刑存废之争至今悬而未决。笔者将着力梳理出一条中国古代死刑制度演变的清晰脉络,而后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对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为了体现国家惩治严重犯罪的力度,打消公众在废除死刑后对严重罪犯重返社会的担忧,重要的是获得公众对废除死刑的支持,终身监禁可能是最好的死刑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7.
邵云强 《大观周刊》2011,(44):36-36
死刑作为对犯罪分子最严厉的处罚,在我国的刑事法治中一直处于独特的地位。但我国死刑制度罪名过多,涉及面过宽,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也践行这一理念:死刑从存在到逐渐加以限制直到最后被全部废除。本文从我国刑事立法进程、法环境和法理论的角度加以论证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也必和世界趋势融合。  相似文献   

8.
从刑法学鼻祖贝卡里亚开始,死刑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将近两个半世纪。事实上,这不仅仅成了一个法学命题,更上升到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高度。在这个存与废的天平上,几乎所有的法学派都参与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论争。这些年来,死刑废除论来势汹汹,并且裹挟着人道主义、人权等“引领世界潮流”的思想,一度使得死刑存留论者在国际刑法舞台上近乎失语。然而,尽管在发达国家,只有美国和日本还在执行死刑,但在欧盟内部却有超过50%的民众偏向执行死刑。在率先废除死刑的发展中国家里,巴西的监狱已经沦为黑帮分子肆无忌惮策动暴乱的场所,而南非干脆发展…  相似文献   

9.
观察文萃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五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说,当前,中国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运用死刑惩罚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仍然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肖扬说,“保留死刑”与“严格控制死刑”是有机整体。当前,中国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运用死刑惩罚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仍然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同时,要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严格掌握标准,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  相似文献   

10.
地方报纸报道国际新闻,都采用新华社稿件。那么,统一采用新华社稿,编辑就可以高枕无忧,版面就万无一失了吗? 今年6月20日早上,笔者发现将在当日下午见报的“世界新闻”版大样上,新华社一条不足200字的电讯稿——《南联盟黑山共和国废除死刑》被编排在了版面的右上角,标题做成了两行题,“废除死刑”四个字还用了55磅大黑。电讯稿内容如下: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南斯拉夫联盟黑山共和国议会19日通过决议,废除死刑,谋杀及其他重罪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仁文强烈坚持废除死刑,他有几个认识倾向,很值得人们的警惕。一是刘研究员认为死刑的特殊威慑力难以证明,就不宜依赖死刑来震慑犯罪。这样的观点完全是专家的一种个人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恰和百姓完  相似文献   

12.
在多种情绪交叉之下,对贪官受贿数额巨大的官员直接处以死刑成为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态度《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拟取消13项罪的死刑。自从30多年前中国开始恢复法律秩序以来,死刑之争论亦有之,但废除死刑的说法还从未这样登堂入室。一次留下记忆的通报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储怀植表示,此次刑法大修减少13项死刑罪名,是动了刑法之根本。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游伟也说,对此大的动作,多少有些意外。而据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介绍,1997年修订刑法典前,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7,(43):13-13
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11月14日通过“暂停死刑决议”的草案,呼吁世界各国暂时停止适用死刑,以期将来彻底废除死刑。中国代表团张丹参赞对联大通过这个草案表示遗憾,并质疑这个决议的效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今天,关于废除死刑的讨论已经展开,争论仍在继续。看来,对于一个身处转型期的国家而言。此类公共辩论中所释放和培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会逐渐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曾赛刚 《兰台世界》2016,(9):151-153
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了限制和慎重使用死刑的思想,我国唐代则出现了死刑废止的实践与思想,清末由于受西方的影响我国出现了比较系统的死刑废止思想。然而我国历史上的死刑废止思想的影响非常有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有着强大的传统伦理刑法文化。我国传统伦理刑法文化重视内心、重视教化、重视国家,它抑制了死刑废止思想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葛雅兰 《兰台世界》2012,(24):22-23
我国古代死刑复议制度在秦代便有记载,但直到明代才从司法制度和国家立法等方面建立并明确了死刑复议的制度。那么,明代死刑复议制度具有什么特点,包含了哪些形式,其研究意义如何?这些都是本文分析与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2003年孙志刚事件促使实施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到2005年佘祥林"杀妻"冤案推动死刑案件的审判程序改革;从北京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到女大学生卖身救母事件,诸多事件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立  相似文献   

18.
朱墨轩 《青年记者》2009,(21):66-67
从2005年孙志刚事件促使实施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到2005年余祥林“杀妻”冤案推动死刑案件的审判程序改革;从北京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到女大学生卖身救母事件,诸多事件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立法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肖闻秀 《大观周刊》2012,(52):38-38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诉讼程序中的一项特殊程序,是每个死刑案件所必须经过的程序。本文着重分析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不足和相关具体的完善,从而使死刑复核程序能起到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燕 《大观周刊》2011,(39):29-29,119
死刑是人类最古老的刑罚种类,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都曾占据过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死刑的威慑力和一般预防的作用受到了广泛质疑。本文分析了各国的现行死刑政策,死刑存废理论,以及我国关于死刑政策的研究与发展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