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江苏省淮阴中学北院东侧,有一座灰砖青瓦、一宅三院、颇具典型江淮建筑风格的院落。它的主人就是苏皖近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李更生。李更生(1883—1927),名荃,出生于淮安的一个书香世家,被陆定一誉为"勇于革新的、实干的爱国教育家"。其毁家办学的行为,被毛泽东盛赞为"革命爱国行为",其杰出的教育业绩,被载入《民国人物大辞典》《中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省淮阴中学北院东侧,有一座灰砖青瓦、一宅三院、颇具典型江淮建筑风格的院落。它的主人就是苏皖近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李更生。  相似文献   

3.
夏衡 《中国德育》2012,(11):41-42
“传统是学校不可动摇的文化理念,有了鲜明的精神文化传统,学校就有了独特的教育身份。”创建于1902年的江苏省淮阴中学,秉承爱国教育家李更生先生“竖起脊梁担事”的精神,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立志成才、  相似文献   

4.
王高岩 《教师博览》2006,(11):23-23
李更生是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1906年,他怀着爱国救民之心、“兴邦必先兴教育”之志步入教坛,历时二十余年,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认为,教书育人,重在教员。没有一流的教师,绝难教出一流的学生。因此他当校长期间,走南闯北,踏破铁鞋,广聘德才兼备的教员。只要得知哪里有优秀教员,就会千方百计请至门下。1917年冬的一天。时任扬州省立第八中学校长的李更生,听说常州有一位叫董伯度的教员,早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不仅物理、数学、外语、国文水平相当高,而且教学艺术堪称一流,决心将其请到…  相似文献   

5.
为发扬爱国教育家李更生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以他的勇于革新的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振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念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牢固见解和强烈责任感。它不是对教育工作的一般了解和好恶,也不是人的事业心的一般表现,而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上的深刻认识、炽热情感和顽强意志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7日,是我省近代爱国教育家李更生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李更生(1883——1927)出生在古城淮安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1902年,他来到清江浦,进入了新办的江北高等学堂学习。在这里,他懂得了“兴邦必先兴教育”的道理,确立了献身教育事业,力图教育救国的大志。1906年,李更生应聘来皖中,先后任过繁昌、宣城、太和等县高等小学的主事(校长)。1909年冬,他谢绝“佐治毫州”之请,回到了淮阴。回来后,立即任江北师范附小主事。辛亥革命后,他出任淮阴县教育科长。1912年秋,他担任了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监。1917年秋天,李更生到扬州担任省立第八中学校长。在八中,李更生革新教育,民主治校,广罗  相似文献   

8.
李更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科学地、完整地、系统地提出并践行爱国、科学、民主、创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之一,为我国,尤其是苏北地区爱国、科学、民主、创新的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李更生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0.
李福清先生是原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苏联科学院院士,是俄罗斯著名的汉学家,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于1960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据说李福清先生在这之前在文学所进修过一段时间。1980年9月我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蒙古英雄  相似文献   

11.
周潇 《现代教育》2005,(4):9-12
李时人 1949年生。辽宁锦州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当过插队知青和工厂工人,经过十余年自学,1980年由王进珊、廖序东等教授推荐,被破例录聘为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专业教师,1986年越级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被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引进,1992年晋升教授并担任所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香港名医李崧贫穷励志、苦学成才的经历。对李崧悬壶济世、报国利民、奔赴国难的思想和行为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正在松江人眼中,程十发先生之所以是大家,不仅在画上,更在画外。很多年前,我有位朋友以不菲之价购买了十发先生的一幅画,如获至宝。但经专家看后,认为是假画,是有人仿十发先生之作。朋友听后大惊。趁十发先生回松江小憩之际,托关系带此画登门拜访,希望十发先生亲辨真伪。当他把画缓缓展开后,十发先生笑眯眯地端详起来。许久,才自言自语:"画得好,画得好!"见那位朋友有些激动,十发先生轻轻叹气说:"可惜,还是露了马脚。"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文化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茅盾先生,于1981年3月以85岁高龄辞世,如今已过去28年。然而先生杰出的著作传世,精神永在,风范永存。  相似文献   

15.
丁培忠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快三年了。“安享晚年”总是用来描述那些奋斗过了、经历过了的幸福老人的,可丁培忠这个准老人与这个词语,注定此生无缘。他是从办公室走出来后,就永远走了的,没有与任何人道别。那是2004年1月14日,一个漫天飞雪的冬日。“这倒合了丁老师的性格。”他多年的老朋友这样说“,他是个从来也不愿意给人添麻烦的人。”不需子女陪护,不要亲朋探望,不必经历生离死别的悲伤。认识丁培忠先生近十年来,虽未有过多深的接触,却也目睹了他的许多事。他充沛的精力,超负荷的工作,每个人都感受得到。而我记忆最深的,却是几件小事,就是…  相似文献   

16.
万驰 《中国教师》2012,(14):75-77
<正>民国时期教育家群星璀璨,如在北大任职时宣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蔡元培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了鼓楼幼儿园,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陈鹤琴先生……众多民国的教育家在不同领域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民主化和近现代化。教育实践家俞子夷先生也正是其中一员。俞子夷(1886—1970),又名旨一,江苏吴县人,史学上对其评价为"中国近现代自学成才的著名教育家"。本文讲述俞子夷先生亲历的几则故事,回望大师之余,以索启迪。一、求学篇:"墨水瓶"事件  相似文献   

17.
蔡振翔 《文教资料》2013,(36):88-89
作者结合亲身经历,回忆了金应熙教授的几件事,同时表达自己的若干感想,对于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或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19.
张中行 《山东教育》2003,(25):58-59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写什么呢?这有困难。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但纪念文还是要写。为了不…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都为传统教学注入了一种活性催化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相比激情洋溢的语文课辩论赛、贴近生活的物化实验课……数学课既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美妙动听的音乐,更没有色彩斑斓的画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爱上数学呢?怎样才能让数学课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呢?平日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意识到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很难唤起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