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说这话的人叫尔丹诺·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我们都知道,因为宣传哥白尼学说,抨击基督教教义,他被宗教裁判所指控为“异端”,1600年2月17日被施以火刑。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异端的权利》。“异端”能有什么权利?对于布鲁诺来说,这种“权利”就是一个人不能因其言论而“有罪”。或者说,一个社会并不能因为某人的观点和代表“主流”的大多数人不一样,就把他视为“异端”加以迫害。然而歧视、谩骂、迫害在生活方式上、价值观念上、思想观点上与大多数人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吴凌燕 《教书育人》2009,(10):58-59
现代汉语词典对“异端”是这样阐释的: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敦义。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因宣传“日心说”,违背了神学教义,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将他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在课堂上,有教师把学生的一些“行为”“意见”也视为“异端”,如学生情不自禁地插话,异想天开地回答,出其不意的行为等等。这些所谓的“异端”往往被教师冠以“破坏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学习”“不尊重老师”的“罪名”,轻则大加训斥,重则检讨反思。事实上,教师大多是从“异端”产生的“负面影响”入手,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手段,忽视从“异端”生成原因入手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书法传统与传统书风、传统书风与“流行书风”乃至“民间书法”之间的关系,并且得出这样的结论:书法传统中的经典部分是永远可以流行的;“流行书风”不排除传统,注重个性发展和自我情感张扬,具有群体可接受性;“流行书风”、“民间书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应有其探索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典范,滋润着我国历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作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自古以来风、骚并称并存,犹如南北两朵奇葩,争奇斗妍,竞相开放。比较“风”“骚”,既有共同性特征,又更具各自独特的诗艺风格。“风”率性而言,不加雕饰;“骚”神山仙界,奇响不绝。“风”朴实、幽闲,“骚”华丽、苍翠。本文对“风”、“骚”诗风的异同进行了粗略比较研究,以期加深对“风”“骚”个性化诗风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历代文论家对它的论述可以分为两派,“主”气论和“次”气论。产生的根源在于古代汉语含义的朦胧多义和古代的文论家使用术语的不规范以及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它们在内容上并不是针锋相对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它们都是可以并存互济的。  相似文献   

6.
"文革"时期的文学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激进派是指江青一类的极左派。他们追求纯粹的世界,容不得一点灰尘和杂质。在意识形态方面,要求舆论一律,不允许有半点不同的声音。在文艺创作方法上,他们要求“样板化”:风格统一、手法一致,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和创造。在文艺理论方面,只允许一元、一维,容不得异端的声音存在。文化激进派由于受到最高权力机构的支持,故他们的文学主张居主流地位。但也有不甘随波逐流者,不时对主流文学主张提出质疑乃至批评。这种质疑和批评,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公开发表和民间流行之别。  相似文献   

7.
“中国”、“天下”、“中原王朝”、“中央王朝”等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疆域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这些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作为近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其疆域的最终奠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清中期以前的历代“中原王朝”及至晚清的“中国”,与近代意义上作为民族(国民)国家的“中国”之间,是一个从法理上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前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各自的“版图”上没有重合过,在经过了长时段演进后,于19世纪20年代最终完成这一重合过程。因此,在研究古代中国疆域问题时,应谨慎使用“中国”一词,更不能以“中原王朝”随意代替“中国”,也不能将“历代中原王朝”置换成“历代中国”。  相似文献   

8.
荣明 《文教资料》2001,(3):42-46
书法艺术,诚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相继千载的瑰宝。但至清末傍随国势而衰败,得康有为、吴昌硕、沈曾植等大师的挽颓走向中兴,康有为大胆批评“馆阁体”是“作仕途之车”。他著《广艺舟双楫》就推陈出新摒弃了当时书法暮气,突破樊篱,卓然一格。谢无量承继并开拓,一跃而为这个时代的书法巨擘。 谢无量的书法,正是当今振拔书风的典范。曾有方家的推崇,领袖的首肯,或称宗师,或喻泰斗,行家仰景,独创一格,世称“孩儿体”。存世作品,经过整理出版的有《谢无量自写诗卷》、《中国历代书风系列·谢无量书风》、《历代名家书法──谢无量》…  相似文献   

9.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然而,在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和”始终被视为最高准则,“狂”通常被当做一种异端的审美风格。作为对“中和”的突破和补充, “狂”在文学及思想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丰富了传统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一书包含了孟子的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观点。有一家之言,自然也就有所谓“异端”的批判。对孟子的观点,不能妄下论断,它只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在思想界中一种反映。然而通过孟子的视角,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百家争鸣的盛况,将《孟子》一书中有关“异端”加以整理,不失为研究当时学术的精悍史料。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贞节"主流意识盛行之时,部分清儒极力从儒学根本理论角度排斥主流贞节价值观,成为当时对"贞节"发难的异端思潮,蕴含深刻启蒙意识,是一种扬弃传统的理性自觉,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欧阳修、苏轼的书学思想,又以“重韵”、“绝俗”的理论使“尚意”思想得到了新的诠释,他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支撑将“尚意”书风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确立了其在西欧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并且在基督教内部产生了教派斗争。自诩为正统的罗马教会把所有不服从其统治的反对派都称之为“异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端所指代的内容不同,教会对待异端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了有关“惩罚异端”的神学理论,世俗政权与教会联手对异端进行打压,异端运动与基督教正统之间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斗争。异端运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运动,它与经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时期的异端运动虽斗争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对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威胁,对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德法合治"的理论基础和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国内出现了多种经济形态并存所带来的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分配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人们对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要求的多样化,从而带来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在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的同时,提出建立和完善道德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中国哲学史上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究其根底,是与人性本质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张俊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9):110-112
秦汉史书中,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多次提及“刀笔吏”,然而学界似乎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可以看到的关于“刀笔吏”的文章甚至于字眼都极其少。对于这个一直出现于历代史籍中乃至今天还有人用的称谓进行考究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刀笔吏”最早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所记:萧相国“于秦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就以秦汉时代,这个“刀笔吏”源起时代为时限,对“刀笔吏”问题中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初步考述,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6.
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和真性情,反对理学对思想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他的社会思想,政治见解与统治者相抵触,与理学家相冲突;他愤世嫉俗,与现实格格不入,以“异端”著称于世。文章认为,所谓的“异端”之尤——李贽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思想。“虽想打破封建礼教对人民思想的束缚,但不可避免的又落入到不可解决的矛盾中。”这也是明清思想家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到来之时所普遍具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大学理念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一、引言: “全球化”、“知识经济”与高教发展趋势1.“全球化”: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全球化”已成为世纪之交人类关注的中心。联合国千年首脑大会主题之一,正是人类如何争取一种“共赢”的“全球化”。讨论现代高教发展战略也须以此为基本背景。真正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通讯技术的全球互联,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的全球联动,这三者可以视作“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本质上又都是利弊并存的“双刃剑”。伴随而来的是“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8.
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算法“优化”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对算法本质的理解,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算法教学既要教算法的“多样化”,也要教算法的“优化”。算法教学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创设问题情境(应用)———鼓励算法的“多样化”———组织讨论和交流(算理教学)———优化算法———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出通儒的国度,大凡有成就者,大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学识。明朝大思想家、作家李贽就是如此,他既是思想家、作家、又是教书授徒的教育家。在思想上,他以“异端”自居,被称为“异端之尤”;在文学上,他认为天下之至文皆出于童心,即赤子之心,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李贽的作文教学观主要以书答、杂述、专论等方式来阐发,颇有“摅其胸中之独  相似文献   

20.
"从心所欲不逾矩"——浅谈颜钧思想的理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儒颜钧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的一些“异端”思想。颜钧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和创造者,由心发出来的人欲则是自然而然之物,人们应当率性而行,“从心所欲”。另一方面,他在强调人欲之时,又主张通过七日闭关等工夫洗掉内心过多的嗜欲,达到“不逾矩”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