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1世纪是一个资源共享时代。所以,新闻几乎没有“独食”可吃,尤其是在政策性、动态性的新闻方面,如同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嬗变一样,新闻发布机构愿意面对更多的受众,而报业竞争的白热化使每一个媒体的新闻触觉都极度敏锐。另外,信息渠道的畅通,使很多突发性事件也不可能成为哪家媒体捂得住的“独食”。但作为新闻媒介的生命力,恰恰就是需要“独食”,需要个性,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传播学中.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终端。主持人作为媒体代言人.是媒体“人格化”的代表,充当着传者的角色。因而,主持人形象塑造与受众的认知有着下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的不断转变.受众的地位越来越高.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受众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受众认同在本质上是对传播效果的肯定.所以主持人形象塑造真正被受众认知才有价值。作为媒体的重要组成方面,主持人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由于在媒体的频繁出现,他们便成为公众的、社会性的人物。他们还是自身所属媒体形象的体现.同时,由于媒体在我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主持人有时也就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3.
任孟山  王琳 《中国编辑》2023,(11):77-83
伴随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受众有机会通过短视频参与新闻生产。短视频技术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知识鸿沟,让受众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并理解信息;也赋予了受众“可见性”的权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但受众生产与传播的新闻短视频也存在模糊新闻公共属性、加剧后真相风险、信息侵权和信息虚假等问题。因此,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机构、短视频平台、受众等多元主体共同规范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从赋权到规约,形成良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新闻早已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进步,媒体对信息传输的科技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发布信息越来越迅捷,越来越丰富。这逼迫媒体所发布的新闻必须通过创新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从前受众等待新闻,现在媒体要出面拉受众,自然得放下架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受众喜欢的口吻,生怕受众跑掉。这种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迫使我们这些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的传播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5.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广播电视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随着广播影视节目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变化,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受到受众苛刻的挑剔,“变化”警示媒体:只有办出尽可能多的品牌栏目和精品节目,才能求得发展空间,并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拥有受众。“创立品牌”、“打造精品”已成为广播电视媒体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场信息传播业的革命,使在新闻传播领域里业已形成的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之势,受到新兴的“第四媒体”网络新闻的严峻挑战.网络媒介可以实现“信息源、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三位一体,从而使得新闻信息来源更加丰富,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信息覆盖面积更加宽广.因特网减少了传播的中间环节,增强了受众选择新闻的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发布机关(传统意义的第一、第二、第三媒体)——传播媒体用户——最终受众”之间的分层传播关系,同时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这直接导致对网络媒体的引导与控制工作将更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7.
受众逆反心理对传媒的阻抗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主要指受众在接触与接受媒体信息过程中,采取与传播者愿望相反的一种态度倾向。传播者通过媒体把选定与制作好的信息内容,连同其或隐或显的立场、倾向与态度等传递给受众,以期受众与其保持一致。在传媒不发达时代,受众由于信息来源少,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缺乏判断依据,形成逆反或阻抗心理一般不太普遍;信息时代,受众广泛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了解的深度与广度已不同往日。各媒体传播信息在相互之间也不断地被相互印证,对受众来说,虽然没有直接经历具体的信息事件,但用此一媒体的信息为依据,去判断、验证彼一媒…  相似文献   

8.
论媒体的交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媒体发展历史,信息只要产生作用,就必然经历一个交互的过程。时代不同、传播信息的媒体不同,对信息交互性的追求却是不变的。由于电子出版物这一数字化媒介的兴起,媒体交互性能实现的速度和质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媒体交互性开始重新认知。一、交互是媒体产生作用的最好方式所谓“交互”,是指信息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相互作用。即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能够了解受众的接受情况,得到信息的反馈,或接受受众的请求,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可以说,媒体的这种“交互性”是检验传播效果的最佳途径。对于…  相似文献   

9.
李艳  王燕侠 《新闻前哨》2009,(12):69-70
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中,传者将信息传至受众,传播过程就结束了,受众与媒体之间不可能交流,传者与受者是单向的传播关系。这种模式使“传”“受”双方明显处于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地位.受众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传者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0.
信息爆炸,传媒业空前发展,社会进入多媒体时代。受众面临多重的选择,媒体也由过去的以传者为主导的"卖方市场",进入了由受众起重要作用的"买方市场"。受众在新世纪对媒体的新要求,需要媒体调整思路,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媒体大竞争中,以赢得更多的关注目光。在林林总总的传媒群中,要吸引受众的关注,媒体需要塑造自己的个性形象,经营媒体品牌,在众多的媒体群中脱颖而出,成为目标受众的首选对象,从而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塑造媒体形象之必要过去,媒体结构单一,品种稀少,受众没有多少可选择的余  相似文献   

11.
问题的提出有必要先解释一下笔者所理解的“特定性栏目”。所谓特定性栏目是指那些定位十分明确,具有一定专业性和行业针对性的栏目,如《音乐电视》、《美术星空》等。由于这些栏目或者专为特定的观众群所设,或者为广大观众提供特定的知识,所以,这类栏目的观众是在栏目设定之初就确定了的,也就是说是栏目选择了观众。但是也应当看到,随着传媒的多元化和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媒体激增,受众对媒体已从过去的无可选择变成了现在的随意选择,套用一句经济学上的术语,叫做形成了媒体的买方市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媒体商品,受众可以千挑万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社会公平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等的陆续浮出水面,作为负有守望与检测社会环境的雷达功能的传媒,需要寻求一条舆论引导的新路子。在这个时期,传媒本身也进入了一个空前激烈的竞争阶段。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参与和晚报、都市报的崛起,使传统纸质媒体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复杂的形势,以“受众满足”、“受众本位”为核心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新闻观逐  相似文献   

13.
当代报纸传媒的立足与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新闻策划。一方面,从阅读兴趣看,由于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除了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等媒体外,现代互联网络媒体提供了即时信息服务。受众除了关心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信息外,更关注新闻的“背后”。另一方面,从报纸媒体的特点看,以文字描述为主要手段的报纸新闻信息发布,必须要求通过分析性报道获取受众的关注。因此,在信息开放时代,报纸作为一种媒体的优势,已不能简单地在“独家最早发布新闻信息”的传统要求里,而应该更显著地体现在对“新闻信息的深入挖掘之中”。新闻报道的策划,就成为深入挖掘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吕道宁 《军事记者》2006,(12):19-20
进入新世纪后,新闻媒体的竞争已全面升级,作为纸质媒体的读者群在观念、构成、地位和阅读习惯等方面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从读者的观念和阅读习惯变化来看,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多媒体信息来源的增加,今天的读者眼界开阔,文化程度高,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纸质媒体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探讨的就是在传媒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怎样努力提高纸质媒体的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笔者认为,凡是媒体提供的可用、可信和能满足绝大多数受众心理需要的信息,就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闻传播领域“买方市场”的形成,“报道什么”和“如何报道”成为各个媒体新闻报道着力的核心所在,竞争也愈演愈烈。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很多新闻媒体都在以相当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断加强“独家新闻”的策划与报道。目的在于以“独家产品”造成独家影响,形成独家魅力,塑造独家品牌,以赢得更多的受众,占取更大的新闻传播市场。这无疑是令人兴奋的景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新闻才称得上是“独家新闻”,我们将从新闻传播的完整过程出发,对“独家新闻”的内涵作一个系统的分析,使大家对独家新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受众中心”论的演进
  时下,技术与观念的双重革新正解构与重塑着大众传媒,新闻传播载体与模式变化惊人,“自媒体生产和社交化传播改变着新闻的内涵和外延”。①大众传播活动中关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经历了从“传者中心”到“受众中心”的演变;这主要是基于信息资源状况和传播效果的实际变化而形成的。受众从百发百中的“靶子”到变得“顽固”,最终由于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类似性被影响和改变。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将受众作为主体的研究层出不穷,“受众中心”论得到推崇,尤其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满足程度当做测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即使有“沉默的螺旋”存在,受众在舆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7.
陈西 《新闻世界》2009,(2):89-90
互联网网民受众对于强势媒体的一些信息传播表现出强烈逆反心理,其中既有他们作为普通受众的普遍逆反心理,也有作为网络受众较其他受众群体而特有的逆反心理。媒体特别是国家级媒体,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适当“放下身段”,与受众平等对话,体现出作为大媒体应有的气魄和姿态。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写作》今年第三期“管见篇”所载《受众异议》一文,以为“受众”一词是新闻理论家们“自视甚高”把“听众、观众、读者”摆在“受教育”地位,而“生造”的新名词;因而对它的存在与使用提出了“何必呢”的否定性异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笔者所知,“受众”是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大众传播学”领域里开始使用的学术概念;是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已形成体系的背景下,与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时对信息接受一方的称谓,他泛指所有信息媒体的传播客体。如果说“听众”专用于“广播”等听觉媒体,“观众”专用于“电…  相似文献   

19.
受众研究,对任何一家广播媒体来说,也许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和急需。频率专业化,受众细分化,节目市场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广播媒体的共同追求。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几经改革和发展,广播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广播”发展到“窄播”,和由事业管理调整到  相似文献   

20.
张曼玲 《新闻界》2008,(6):57-59
本文从涉农电视媒体和农村电视受众的角度出发,针对“京郊五区农村电视受众媒介参与方式与信息反馈状况”和“涉农电视媒体对农村受众需求和反馈信息的收集状况”两大主题分别展开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初步探索建立农村电视受众反馈机制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式,以期能够对我国涉农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提供些许参考,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农村信息传播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