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电视是我国对海外华人群体的重要传播渠道,传递国家政策变化的讯息,展示国内经济的发展形势,更重要的是对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等中文收视群体传播华夏文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各国政府和媒体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改版的整体背景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2019年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将该期间反映出的媒介中的国家形象与战略国家形象进行对比,并针对其在国际传播中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经济欠佳形势下,海外纸质媒体艰难维持,《新民晚报·海外版》基本守住了阵地。本文以其生存发展为轨迹,探索网络时代纸质媒体对外传播的生存价值与空间。找准定位、满足需求《新民晚报》对外传播开始于1994年在洛杉矶创办美国版,2004年开始在全球布点,寻找合作伙伴,迄今已在26个国家与地区出版26种《新民晚报·海外版》,最多一周发行245个版,周发行量588700份。目前《新民晚报·海外版》的读者相当部分是改革开放后以各种形式走出去的中国农民,以江浙、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居多,文化程度在小学至初中水准,英语水准低,接受当地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档专门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新闻栏目,《华人世界》已成功运行11年有余,栏目在塑造海外华侨华人形象,加强海内外华侨华人情感联系,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其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闻前哨》2009,(2):6-6
据中国新闻出版网:日前《今晚报》与韩国《新华报》、南非《华侨新闻报》、西班牙《欧华报》、意大利《欧洲华人报》、匈牙利《新导报》等5家海外华文媒体签订意向书——从2009年开始合作创办《今晚报》海外版。  相似文献   

6.
李婕  聂传清 《传媒》2021,(22):8-11
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外宣媒体,报纸覆盖5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媒体头部品牌"学习小组""侠客岛"粉丝已超千万.海外网、海客新闻等平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初步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全球化与本土化一体推进的外宣媒体矩阵.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下简称"海外版")创刊36年来,一直走在探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前沿一线,"海味"是其颇具口碑的品牌标志.作为对海外发行的唯一主流中文日报,海外版服务海外6000多万华侨华人、500多万中国留学生和7000多万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被称为华侨华人的"家书",海外学子"家园".如何凸显"海味"特色,也是海外版一直面对的课题.几代海外版人薪火相接,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笔者试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来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于1985年7月1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和人民日报编委会确定的工作任务,海外版的办报方针和指导思想是,为对外开放服务,为实现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大业服务,发挥党中央机关报的优势,向海外读者传达党中央的声音。海外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包括他们当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侨务传播者、传播媒介和传播对象,提出了当前我国侨务传播的三个策略:(一)提高侨务部门行政位阶,整合”五侨”资源,建构”一体化”侨务传播机制;(二)因应传播数字汇流趋势,并可将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应用于侨务传播领域;(三)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支柱及祖国侨乡传播网络对接,建构多维的大侨务传播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传播领域,海外华侨华人群体是"公共外交"重要载体,在我国开展公共外交中发挥独特作用.通过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广泛开展民间交往,从而做好文化交流、增进友谊和外宣工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在我国对外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海外侨情新变化与舆论新动向 在新历史时期,应根据当前全球和我国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侨情变化情况,研究华侨华人受众群体的舆论动向、心理特点和需求,并据此设置议题,才能不断提升内容品质,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崛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日渐崛起在于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对全球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为中国传媒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传播科技的发展为中国媒体的全球化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传媒产业的振兴 ,使中国媒体有可能面对更具挑战性的国际传播大环境 ,并跻身其间 ;华侨华人精英层的形成 ,使世界对华人刮目相看 ,也使他们透过华人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了解 ;汉语成为全球最新的强势语言。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13,(8):6-6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第四届“今晚·海外华文传媒峰会”7月13日在今晚传媒大厦举行。会上,《今晚报》分别与出席峰会的7家海外媒体签订协议,合作出版《今晚报》海外版,其中外文版6个,中文版1个。7家签约海外媒体分别为:印尼《国际日报》、德国《华商报》、罗马尼亚《旅罗华人报》、匈牙利《新导报》、《新西兰联合报》、希腊《中希时报》、韩国新华报业集团。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军对外宣传工作依靠各种传播形式进行宣传。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军队媒体和国家的外宣媒体.其中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为主.包括《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中央电视台军事宣传中心、中国军网和华夏经纬网等。国家的外宣媒体有《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法语频道、西班牙语频道等、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第二,非官方的大众媒体.这类传播主要是指非官方的大众传播途径。如通过电视、电影、报刊。以及网络等新媒体进行我军的对外宣传;第三,非大众传播的途径,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了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艾然 《东南传播》2010,(11):117-119
在当前对外传播活动中,如何在坚持“用事实说话”、继续改进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努力运用好新闻评论的说理艺术、争夺国际话语权,使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对外传播效果,是我们今天应当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国对外发行的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中文日报,它的评论专栏“望海楼”在对外传播新闻评论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试以此为例就对外传播评论写作的风格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伦敦奥运的报道体现了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媒介空间,此种空间的建构既与民族复兴的话语相组接,又与国际传播话语相对接。研究发现,奥运传播与中国建设成就的互文式表述、与十八大报道的语境衔接不仅纵向构筑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血缘,也在横向层面搭建了民族国家的全球坐标。值得注意的是,以海外版为代表的党报对外传播话语强调了民族认同的同一性而淡化了身份及认同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对海外华侨华人而言,文化冲击不可避免,文化适应势在必行,而大众传媒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一分子,东干族70余年创办报刊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文化适应的历史。无论是东干族的第一份报纸《东方火星报》,还是其第一份杂志《回族》,都在东干族的文化适应中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而当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海外华文传媒尤其是以东干族报刊为代表的海外回族传媒也面临着升级变革。  相似文献   

16.
吴文文 《东南传播》2011,(11):120-121
通过对《诗经·国风》语言形式的分析,探讨了它们在创作初期广为传播的深层次原因及其传播特点。《国风》的早期传播方式是以口头传播为主。在口头传播过程中,《诗经·国风))160篇最终得以胜出从而流传至今,源于这些篇目的创作者把歌谣的音乐性和韵律感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这些诗歌的内容等因素在传播的初期则处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著作海外发行最高纪录,是中国治国理政思想开启全球传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探究其海外传播范式,对推广新时期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完善全球政治话语体系,为人类发展提供新模式借鉴和选择,谱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人世界》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2006年改版后新推出的一档节目。这也是中央电视台建台以来,首次推出的涉及全球华人华侨的节目。《华人世界》全方位地展现了全球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动态.栏目播出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少华人华侨把栏目看作是交流的平台、情感的归依、精神的家园.收视率节节攀升。值此开播一周年之际.对《华人世界》的栏目特色、经营理念及发展趋势等作一个传播学层面上的分析.以期能给相关从业者提供些许参考和建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应用传统节日传播国家形象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节日传播的广泛性,强调应用节日文化的软性传播方式来进行国家良好形象构建,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注重国家意志的宏观把握,引导媒介传播内容,加强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正确认知与自觉传播,加强传统节日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发展,突出传统节日的地域性,展现国家多元、包容形象,以及注重软传播方式的沟通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赵雅琴 《出版广角》2018,(11):67-69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华人世界掀起了一场昆剧复兴运动,在当代昆剧史上影响力深远.其编剧、导演、主要演员、舞美灯光、舞台设计等具有鲜明的白氏昆剧特色,其传播策略更是富有创意.结合青春版《牡丹亭》研究昆剧传播,有助于昆剧未来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