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电刺激方法训练肌肉力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刺激是现代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教练员对电刺激及在肌肉力量训练中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综述:1.电刺激训练肌肉力量的效果;2.电刺激提高肌肉力量的机制;3.电刺激训练方案;4.未来的研究。本文旨在为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人士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物控制论原理出发分析了医用和运动训练专用电刺激仪的共性与个性特点,讨论了运动训练用电刺激仪的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并详尽介绍了脉冲刺激仪的主要技术关键。此外,对当前国内外各种用于运动训练的电刺激仪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也作了扼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3.
对肌肉直接电刺激在运动训练中具体应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提出较佳电刺激方案的方法,为科学应用电刺激技术提供参考,为实现电刺激的量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神经肌肉电刺激摹拟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电刺激作用于神经肌肉组织的生理机制和电刺激技术系统与电刺激摹拟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生物力学关系的基本认识和实验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神经肌肉电刺激摹拟肌肉力量训练的效果显著优于肌肉直接电刺激;(2)神经肌肉电刺激摹拟肌肉力量训练使肌肉收缩的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均有显著的增长;(3)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注重提高肌肉功能群的力量素质时,能较好地满足肌群协调能力的发展;(4)电刺激能以较低的体能消耗实现局部肌群的摹拟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5.
电刺激方法对肌肉力量、柔韧性及综合效果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刺激方法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电刺激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对柔韧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电刺激在发展肌肉力量及电刺激对柔韧性的影响和柔韧性的训练方法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德国肌电刺激(EMS)用于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为我国体育领域的肌电刺激研究发展提供参考与思路。方法:通过对Google Scholar、SpringerLink、PubMed和ScienceDirect数据库中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检索,从运动训练和运动干预两方面,对肌电刺激在德国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做了梳理与分析。结果:运动训练方面,将肌电刺激与其他训练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较为多见,并且近年来多选取全身肌电刺激方法(WB-EMS);运动干预方面,肌电刺激对慢性病患者的肌肉活动受限等问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近几年的研究开始将肌电刺激作为肿瘤及癌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结论:肌电刺激可以加快训练进程,在提升肌力方面的作用也已被证实与肯定,未来可以探索肌电刺激在运动损伤预防、运动疲劳恢复、运动心理干预以及日常运动辅助和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与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肌电刺激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新 《体育科研》2003,24(3):54-54
肌电刺激(EMS)通过利用代谢作用的特点而征募了快肌纤维。在100-120Hz且是3-5s短时冲动和较长的恢复期下,就会发生高频刺激。高频率确保了快肌纤维的募集。由于这种刺激的结果,要么更多的快肌纤维得到发展,要么受到刺激的肌肉群中的慢肌纤维转变为快肌纤维。 在耐力性项目中,慢肌纤维更为理想,可以使用18~19Hz的低频刺激。通过延长刺激时间(到8秒)和缩短恢复期,慢肌纤维的糖原氧化通道得到加强。  ·肌电刺激(EMS)可以在不造成身体和心理疲劳的情况下,增加频率和训练的强度。  ·不会对关节和韧带造成压力,降低了受伤的风险。这…  相似文献   

8.
电刺激力量训练与杠铃训练对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对比实验法 ,将 18名大学生按配对法均衡地分为股四头肌电刺激组 (实验组 )与负杠铃下蹲组 (对照组 )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电刺激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可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股四头肌的伸膝肌力矩 (P<0 .0 1) ,提高下肢蹬伸动作的爆发力 ;电刺激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在提高运动环节的动作力量和爆发力水平方面 ,可达到与杠铃下蹲整体用力训练一样的练习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刺激训练前后力量测试的方法,获得了前臂屈肌群的最大等长力量、一般力量、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的变化数据,分析和探讨了电刺激训练前臂屈肌群对其伸肌力量的作用,为科学地应用电刺激训练法提高肌肉力量,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国外对EMSF(肌肉功能电刺激)的研究应用及“力王”多年来的国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拓展我国力量训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的发展,使教练员、运动员竭尽全力多出成绩、快出成绩,由此带来的运动后恢复、创伤的预防及治疗等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采用电刺激治疗仪器,对8名投掷运动员(男、女各4名,专项训练年限2-4年,年龄14-18岁)进行3个月的实验研究,旨在探寻电刺激训练对投掷运动员肌肉力量增长、疲劳恢复及机能提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实验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原理与方法,旨在研究电刺激发展肌肉力量的物理基础。研制的NMES-168型力量训练仪在结构和功能上更适合运动训练,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3.
探讨电刺激对治疗运动性损伤的作用,展望电刺激在这方面的应用前景。通过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表现和机制及电刺激对人体作用的综合论述,并结合电刺激在治疗运动性损伤的观察报导,得出如下结论:尽管电刺激研究还不深入,但其在治疗运动性损伤方面是大有前途的,而电刺激与机体酶活性关系的研究,也许就是个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运动训练究其生物控制论实质是在一个瞬间或一段时间内局部地或全部地截断人体运动行为控制网络系统的反馈通道,然后,在发挥出超常运动行为能力的新条件下重新接续或重新建立反馈控制通道的过程。训练是一个多次重复的过程,这就给了人体系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其自繁殖、自组织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把基础运动能力全面地提高一个等级,即建立新的体内环境稳态,使新的反馈控制链被接续起来以后再度保持适当的信息转移函数,从而保证新的动作稳定性。从理论分析出发,我们应用对于神经-肌肉反射环施行直接电刺激的技术方法在具有一定业余运动训练史的体育系学生中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关于电刺激物插入人体运动行为控制链的方式、路径以及电刺激物本身的波形、强度、频率、调制方式等方面特点的认识和关于电刺激所引起的阶跃响应与后效的观察结果,并对浙江省若干运动队专业队员进行电刺激辅助运动训练的实验验证,从而确认上述实验结果,以便在此基础上应用经过改造的电子生物反馈方法最终建立运动训练的外部电干预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电刺激研究现状:1)电刺激活化运动单位的顺序;2)电刺激发展肌肉力量;3)电刺激疗伤和肌恢复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电刺激训练法,对男女12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因伤停训而进行观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刺激训练法,对维持肌力,防止因伤停训所致肌肉废用性萎缩有一定作用,同时应用血乳酸这一生化指标,进一步观测了电刺激过程中,运动员机体乳酸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探讨电刺激生理及生化学变化机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目前国外肌肉力量训练引起肌肉损伤与酸痛的机制,骨骼肌力量电刺激训练法的最新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综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电刺激在股四头肌抗负荷力量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股四头肌的辅助电刺激技术的抗负荷力量训练方法(ESM)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TM)的比较研究,发现 ESM 对受试者的原地纵跳能力、股四头肌一般力量和快速力量提高较之 TM 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两种训练方法所引起硬四头肌力量的增长具有相似的动态特征。另外,ESM 训练股四头肌,对股后肌群力量提高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电刺激方法对肌肉力量与柔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刺激训练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众多资料表明 ,电刺激可有效的发展肌肉力量。本研究旨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 ,观察其柔韧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电刺激训练可显著地提高原动肌肌群和对抗肌肌群肌肉的力量 ,亦可有效的提高肌肉的柔韧性 ,保证肌肉力量与柔韧性同步协调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和内源性保护物质活力水平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耐力训练组和训练加穴位电刺激预处理组,后两组分别进行耐力训练8周和训练加穴位电刺激预处理8周,取穴相当于人体的内关和足三里穴.分别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和分光光度计法观测心肌组织中CAT、SOD和5'-NT的活力水平.结果:心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显示,安静对照组肌纤维和线粒体形态结构正常;训练对照组可见线粒体局部损伤;训练加穴位电刺激预处理组线粒体无明显异常.SOD和5'-NT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安静值较低,采用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则活性水平有增高趋势.CAT则在训练后下降(p<0.05),采用穴位电刺激预处理活性水平有所增高.结论: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可通过激活心肌组织中内源性保护物质活力水平、减轻大负荷训练对心肌结构的损害来保护心肌组织,预防超负荷训练引起的过度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