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进入Web2.0时代,我们的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不断变化更新着,以往的语言交流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更加生动有趣,但随之表现出的则是更多的网络语义障碍现象。了解网络传播中的语义障碍现象类型、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好的网络语义障碍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的进行网络交流。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发展,博客开始大行其道,并迅速为互联网带来第二个春天.根据世界著名博客站点Technorati2007年的统计,全球每天都有超过10万个新博客诞生.博客的盛行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模式,也使新闻传播的主体悄然发生改变,一种新现象正应运而生--普通公众通过网络日志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以我国为例,在今年发生的地震、雪灾等重大社会事件中,大量关注事件发生发展的新闻博客充斥着网络,汇聚成一股新闻报道的新浪潮.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这种互动性更强的传播方式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也开始使用一些网络用语,比如"有木有"、"伤不起"、"萌萌哒"、"蛮拼的"、"点赞"等等。其原因与网络词汇的影响力和特点有很大关系。首先,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重要特征就是大规模地生产和传播信息。网络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大众传播的规模与速度,它的传播效率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网上的某些交际语言经由网络传播的推动,迅速成为广大  相似文献   

4.
传播偏差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信息失真现象。具体说来,它指的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发生了非主观性的再次编码或者解码,使得传播偏离了传播者的原有意图,没有达到预期传播效果而是导致了其他非预期的结果。这种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在传播环节发生的,也可能是在接收环节产生的。而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由于其过程的不可控性,导致作为其主要渠道之一的新闻报道也具有不可控性,因此传播偏差现象也存在于新闻传播领域。究其原因,既包括由于新闻报道的出发点、传播模式、利益诉求、从业者素养等传播主体的原因,又包括因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如政治形态、受众知识水平等因素对信息接收造成的倾向性引导。信息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明确信息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发生偏差的原因及其偏转过程,有助于传播主体更好地掌握新闻报道的运作机理,也可以帮助传播主体尽可能准确地通过新闻报道传播信息、避免非主观错误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超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1]人际传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大众传播媒体中,如网络互动、电视访谈、广播热线.而网络又是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渗透力最强、互动性最强、人际性最强.网络传播是超人际传播的一种.超人际传播结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本文给超人际传播下的定义是:网络媒体或大众传播中存在的人际传播交流方式.超人际传播更优于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体中,超人际传播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影响(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上期)二、网络传播挑战大众传播理论由于网络传播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不仅传统的新闻学及其实践受到网络传播的挑战,建立在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上的大众传播理论也受到了挑战。大众传播学向来以研究人的传播现象为己任,那么,当网络传播导致大众媒体的...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介为网络舆论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也引发了愈加严重的道德绑架现象.本研究以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舆论中名人的道德绑架事件进行调查,并从信源、编码、释码、译码、受众与反馈几个方面对道德绑架事件的传播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介的蓬勃发展,不仅打破了原有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同时随之而来地也产生许多新的传播现象,对大众传播理论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近几年网络恶搞的传播现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分析、传播效果等方面来探讨恶搞现象的传播特征,进而引发一些能够促使其良性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会造成中西新闻写作报道各具特色.本文对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进行对比,简要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对新闻写作的影响,重点探讨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与中西方新闻报道的特点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科学信息因内容的特殊性和话语的专业性而使其具有一定的传播障碍和难度.而且“科学报道在传统上习惯于科学传播的精英惯性思维”,①受众对于其接受和理解都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信息.此外,大众传播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渠道,但是大众传播过程和解读过程中也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发生,这些因素加大了科学信息的传播难度.  相似文献   

11.
当下网络已成为最主要的大众传播途径,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新闻反转造成了伦理失范现象产生,主要表现为利益与道德、隐私与权利、盲从与理性等伦理冲突问题.对这些反转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由于技术层面、媒体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原因诱发这些伦理失范现象.针对这些伦理失范现象,可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把握以及后果应对等三个阶...  相似文献   

12.
郑安迪 《今传媒》2016,(5):44-45
新闻报道作为传播信息和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特殊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思想原则.在我国,新闻媒体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这就要求广大新闻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然而,由于行业竞争的激烈和传媒立法的落后,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失范现象屡屡发生,其中就包括了“媒介审判”现象.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手,分析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的界定、影响,并提出一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网络作为大众传播方式之一,面对"恶搞"作品的"零准入"接纳与广泛传播的态势,凸显了其娱乐化的传播功能和舆论导向。本文通过透视"网络恶搞"现象具体分析网络传播中舆论导向的娱乐化。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对法制新闻报道影响的表现在:网络聚焦法制议题,使个别问题变成全局性问题;网络上的二级传播影响网民认知;网络极群化现象致使法制信息在特定网络群体中传播。因而,网络法制新闻报道面临新闻源可信度降低、泛娱乐化、侵害隐私权和干扰司法独立等问题的挑战。对此必须坚持新闻价值与法制价值的统一,以正面报道为主依据我国现行法律,严格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侵害;坚守新闻职业伦理道德,不干扰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15.
于红 《传媒》2006,(6):65-67
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主要是指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因过错刊发新闻报道,严重降低自然人和法人正常的社会评价,造成他人名誉毁损的非法行为.  相似文献   

16.
<正>一、网络中大众传播的被改造作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网络媒体具有迅速及时、全球传播、自由交换、内容丰富和形态多样等特点,可以说,网络天生就是大众传播的温床。随着网络新闻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网络中的大众传播拥有着一般的大众传播所不具备的鲜明特点。这得益于它与网络的结合,是网络对其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类社会传播方式发展的高级阶段,大众传播较之人际传播,无疑有着显著的优势,如传播迅速,影响力巨大,等等.然而人际传也有其优势,如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并行,反馈迅速,它的这些优势恰好就是大众传播在传播效果上的弱势.因此,在现代大众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引入了人际传播因素,这一点在广播电视传媒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个现象的剖析,探求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意义,进而为新闻实践中进一步改善传播效果做一些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播中异化现象的原因与防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燕 《现代传播》2001,(6):39-43
大众传播无疑是人类历史进程中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活动形态.大众传播以其强有力的传播优势,给予当今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日趋显著,同时也悄然削蚀着人们获取直接经验的主动性,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媒介化生存的滋生与蔓延.这种有悖于大众传播初衷的所谓"异化现象"有着较为复杂的生成原因,其中媒介权力等现象因素尤为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9.
新闻信息源的开拓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对新闻信息源的占有和争夺。新闻报道是从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中产生的,又是靠传播来实现的。传播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对这些传播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寻找开拓新闻信息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魏婷 《青年记者》2017,(20):27-28
名声传播无处不在,存在于各种传播形式之中.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是名声传播的新阵地,网络世界的名声传播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呢? 新的受众态度:外化、直接 互联网集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对名声传播来说,凭借网络不仅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地进行开放性的大众传播,而且只要利用相关社交平台就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人际传播.高度的交互性使名声传播能够保持高度的信息流动性与接收、传播方式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