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课后服务是解决“三点半”问题的重要民生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助推器”,是学生安全的“保护伞”,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加速器”。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调查了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情况,分析了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课后服务顺利开展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既丰富了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进一步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服务负担,又丰富了高等院校师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内容。本文从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背景入手,对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主体责任、保障措施、服务质量、服务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对今后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模式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线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芬兰重视在线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环境,采用了成熟协作的在线教育平台,具备了高水平掌握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的师生群体,为全国中小学进行线上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平台以及能力基础,对回应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在改善硬件设施条件、加快建设在线教育平台以及提高师生信息与通信技术能...  相似文献   

5.
芬兰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在强调专业发展与不断强化绩效考核与评估的背景下得以实施。它通过开放性高等教育机构、普通大学的继续教育中心、民间院校以及一些其他教育机构和组织, 以多样化的形式实施培训课程,并辅以完备的评估体系,为芬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师资培训。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课后服务应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以多元方式或路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认知、利益及实践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中小学课后服务产生了价值失序问题。价值是实践导向,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价值失序造成了课后服务目标、方法、策略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重建中小学课后服务价值序列的策略是:深化服务本质认知,促进育人责任承担;调整课后服务机制,建构素养发展格局;加强服务的公共言说,驱动管理回归生本;强调各方服务职责,促使多元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论坛2004年l0月发表的《2005-2006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芬兰连续三年在全球被调查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技术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第一。芬兰政府为建设全民信息社会,进一步巩固其在世界信息通讯技术领域里的领先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积极推进芬兰“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本文将着重介绍芬兰中小学校中的ICT教育情况,  相似文献   

8.
美国课后服务作为长期实施的教育措施,积累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但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和挑战。以美国课后联盟多年的调查报告为数据,总结美国课后服务在满意度、内容形式和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实施成效,并客观呈现其在未满足率、不公平现象和成本费用等方面的运行阻碍。通过总结成效和剖析问题,为我国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启发,从而实现我国课后服务的长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芬兰中小学教育的成功已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这与芬兰基于信任的教育管理模式有着密切联系。独具芬兰特色的“信任文化”不仅为教育者之间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发展机制.还大大促进了教育效能的提高。这种“信任文化”的形成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如高质量的师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创建等,而这些方面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尤为需要。  相似文献   

10.
“双减”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发展与完善,也对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美国课后服务发展较早,其在课后服务教师的多元结构、专业培训、激励措施、工具性资源、职业要求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并且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支持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地方对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与保障;加强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交流与学习。  相似文献   

11.
12.
应对新的社会转型,芬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策略,以提高国家教育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芬兰社会转型中的中小学教育几项重要发展策略,引发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课后服务旨在缓解学生课后学业管理困境.课后服务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看管与监护为主的起始萌芽期、以三种服务模式为主的独立探索期和以地方特色发展为主的整合规范期.课后服务存在经费来源方式受限、相关主体权责不明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整合利用多种资源;明确相关主体权责利益,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兼顾安全与教育服务,为课后服务提供坚实有力保障;健全服务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购买社会服务,提供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李骞 《贵州教育》2023,(2):15-16
“减负提质”是“双减”治本之策,贵州省毕节市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治理教师有偿补课”方面下功夫、出实招,深化“五项管理”“双减”和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真正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活动普遍开展。文章通过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和家长的访谈,可以发现广西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各方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课后服务教育资源投入与开发力度还有待加大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文章认为应提高家校对课后服务的认识,完善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大课后服务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开发,切实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贾利帅  刘童 《中学教育》2021,18(4):103-112
北欧地区课后服务的发展与欧洲提升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两性平等,协调家庭与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背景密切相关.北欧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课后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供需平衡.课后服务以政府提供为主;课后服务设置了内容丰富的课程,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配备了充足且优质的师资;服务费用由国家大力补贴;形成了政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各中小学陆续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然而在此过程中一系列供需矛盾日益显现,如学校减负教育供给与家长教育诉求、教师工作强度加码与学校工作要求、课后服务内容单一与学生多样需求等。信息技术因其信息性、高效性和快捷性应用于课后服务,对于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信息技术赋能课后服务的六大核心要素(学校、家长、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后勤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能有效打破家校断裂化壁垒、突出教务制度化管理、促进校际多元化育人。通过强调家校之间的信息传递、构筑教务系统的线上平台、激励校际资源的线上共享,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后服务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各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  相似文献   

18.
如何解决“三点半之困”,发挥中小学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成为当前聚焦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双减”政策中所提出的“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为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落地的实际困境,以线上学习为出发点,将传统走班教学理论与“互联网+”概念相结合,形成“网络走班制”,并构建出该教学组织形式的组织体系与教学评价体系。为优化落实网络走班制,在河北省保定市A小学开展网络走班制的具体实践活动,并根据具体实践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网络走班制的构建与实施可为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及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面对目前中小学生负担重、校外教育市场乱象丛生等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聚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使学生摆脱“填鸭式”教育的束缚,释放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为完善“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在做“减法”同时还需做“加法”,通过打造校园晚托中心、“空中课堂”、家校共育等形式,实现校园教育的“减量提质”。  相似文献   

20.
“课后三点半”活动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在各地广泛开展,是中小学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减轻家长负担,启动后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在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成效显著。目前,“课后三点半”活动的内容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出于学生自愿并符合其兴趣,及其能否缓解家长焦虑是影响学生活动选择的主要因素。据此,明确质量标准和健全教师保障制度并均衡优质资源,细化“课后三点半”活动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家校社多元治理平台是推进“课后三点半”活动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