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奏响美丽、丰富多彩的生活乐章,从小磨练、从小践行。  相似文献   

3.
冉智娟 《今日科苑》2009,(15):168-168
小学生习作时存在无话可说可写,内容匮乏的毛病。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独立地发现和表现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东西,九年年义务教材编排的说话、写话与习作训练,除应用习作训练外,其余的习作与观察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务必加强观察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材料。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在写作中一定要有所感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才能使自己的作文更富有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与此同时,还要参思、深思,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挖掘出它的内涵、价值,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唯有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悟生活,积累情感;留心生活,提炼生活;广泛阅读,厚积薄发;丰富生活,广开"材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摆脱无话可写、无情可抒的尴尬境地。教师要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将生活化为体验、情感和文字。  相似文献   

6.
<正>机智生活研究所小朋友们,为什么现代产品如此机智?怎样的设计让生活更方便、智能?欢迎进入“机智生活研究所”,和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老师们一起,发现生活小物、智能家居、现代“黑科技”中的奇思妙想,解锁未来生活的更多可能。每个机器人都有一门自己的特长,譬如在客厅扫地、在餐厅端盘子、在工厂流水线“搬砖”。一旦“出生”,它们的外观基本上不会有变化。那么,有没有一个机器人能够像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完成不同的任务呢?一起来认识会72变的换壳机器人吧!  相似文献   

7.
聊方群 《科教文汇》2009,(30):153-153
文章阐述了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办法去描写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一)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退休老工…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阅读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我们理应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的意义。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老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我有一个梦想,就是长大后探索浩瀚的未知世界”大家好!我是洛阳中心小学新蕾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叶子。今天,我邀请大家走进我们的校园,来亲身体验我校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农村学校里建有天文台,在我们江苏这个发达地区还是很少见的呢。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实验课上●为进一步激发我们对科技的兴趣,学校每隔两年组织我们开展科技节活动。我们在活动中大显身手。有趣的科技活动让我们感到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我们在科学探究过程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王彬发明的“便携式…  相似文献   

11.
爱,蕴含的意义很广。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让幼儿感受到并学会如何去爱,要想懂得这一点,就要先让幼儿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去感受爱的存在。"爱心"和"同情心"是生活中我们对别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关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生活中的随机教育,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更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有着丰富的颜色和变化多姿的形态,孩子天生就爱和自然亲近,大自然中的万物是最好的创作材料。虽然幼儿园没有像热带雨林那样有那么多种类丰富的动植物,但是园内的花草树木,蔬果昆虫,四季变化,也足够让孩子去探索和发展,只要我们引导孩子当个有心人,去观察,去发现,去创作。  相似文献   

13.
创意来源:为了让我们保持强健的体魄,家长经常会带我们去室外运动场或室内球场进行锻炼。在这些运动场所运动时,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单独设置,占地面积大;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合并,占地小,但是场地界线过多,太凌乱;计分板功能单一,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不利于保存分数等。经过和老师讨论研究,我们最终决定用科创设备模拟设计制作一款“智能多用球场”模型,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康德说过:“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总是以时代翻新、有增无减的惊叹和敬畏充满了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2017年9月14日下午,十三中锁金分校初二年级天文科技小组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到金陵图书馆去学习天文知识。老师说要先去听讲座,要去谈论日全食的现象。我们去了多媒体教室,带领我们的葛教授开始讲起来:因月影自西向东运动,  相似文献   

15.
周建华 《科教文汇》2008,(31):108-108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学生诉说苦恼,写作文感觉无话可说;并将此归咎为视野狭小,材料积累太少。真正的作文,是受情感驱使而一气呵成,这样的文章显得情真意切,自然流畅,不会因无病呻吟而痛苦。可见,作文首要的就是调动感情,营造感情氛围。当然感情也是需要储备的,不仅仅是一时兴起所致。这就需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细腻地感触生活,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情弦”易于拨动,生活中哪怕很细微的一点涟漪也能使自己的“情弦”颤动,发出动人的乐声。  相似文献   

16.
记得读大学一年级时,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直到我们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还有一个问题,土拨鼠到哪里去了?”土拨鼠到哪里去了?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将我们的思路拉回到猎物追寻的目…  相似文献   

17.
能燃烧的烟     
科技老师说有一种能燃烧的烟,她让我们自己动手去找找。火灭了只剩下烟,还能燃烧?我对此很是质疑。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作为小学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课程和教材以生活为其取向,说明它所追寻的是一种真实的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回归生活,“知”“行”统一,注重实效是本学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然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往往反差较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个矛盾,对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发挥德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遵照课本传授道德观点,总以为自己传授的道德观点是正确的,学生不仅要接受这些观点,而且要按照事先设定的思路和程序去接受老师的观点。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带有明显的暗示性,让学生追随老师的思路想问题,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转,将学生创造性的意见强行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禁锢,创新思维被压抑,独立的思维能力发展不起来,导致“知”“行”脱节。双重人格的产生,大大影响了德育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烧芹菜时往往会把芹菜叶子择去,当垃圾扔掉。这是为什么呢? 我问爸爸。爸爸笑着告诉我:“你不是参加科技兴趣小组了吗?倒是可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触摸科技     
“科技可以触摸,想象改变生活”,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的大型互动性科技节目——《接触》,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与科学接触的平台,让我们了解到,一些诞生在我们身边的发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或许有一天,我们自己的奇思妙想也会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