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借助人工智能支持教学和校园管理的做法日渐普遍,也相应地引发了诸多伦理讨论。以教师的伦理价值为切入点,提出思想实验方法可作为探究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困境的创新手段,选取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下典型的伦理价值冲突,对应开发了4个基于虚构场景的思想实验,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教师的伦理价值取向,为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建议。结果表明,在角色期望方面,教师普遍希望人工智能作为教学辅助而并非直接代替他们完成教学任务;在价值排序方面,教师最担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会引发隐私方面的风险;在价值决策方面,教师倾向于强调自主以化解准确和透明的冲突、愿意让渡部分隐私换取教育福祉,以及在自主和公平内部的平衡点上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2.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教育,技术客体在今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形态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和教育体系提出挑战,由此引发的主体性之痛逐渐显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主体思想的“工业化”、主体交互的“规训化”、技治主义的“宿命化”,进而遮蔽与压抑教育中的人、教育活动、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规避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风险,超越教育的主体性之痛,可能的实践理路包括:坚守主体教育实践的理性遵循,培育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构筑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责任伦理体系,实现人与技术的共鸣;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监管机制,提升教育系统的自我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使教育教学形态发生革命性变革,传统教师角色因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受到冲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成为制约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教师角色焦虑的概念界定,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具体表征为:知识飞速更新与教师自身发展滞缓引发的专业素养焦虑,智能教育场域的无界化与教师谋求稳定引发的职业前景焦虑,智能教育期望与教师主体诉求冲突引发的伦理焦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纾解路径:一是厘清智能教育场域下教师的知识诉求,构建校本化教师信息素养培育体系;二是建构教师技术领导者身份,坚守教师在智能教育场域中的职业优势;三是精确诊断与满足教师的智能教育诉求,关注基于证据的焦虑消解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教育产生深度影响,而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新的道德伦理问题。该文首先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发更加复杂的道德伦理问题和人工智能道德伦理是人类道德伦理价值体系新组成两方面给出人工智能延展人类道德伦理范围。再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风险、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现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需解决问题等三个层面阐述了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风险与治理。再次从核心素养培养、规范应用监管、道德伦理框架、技术规范研制等四个维度给出人工智能向善发展的建设路线。最后,给出五条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总体框架;重视育人为本,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课程;遵循治理原则,促进技术向善赋能;明确价值准则,助力人机相融共进;加快标准制定,规范教育人工智能实践。以期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赋能、赋智教育,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筑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引发新一代的工业革命,也必将推动高等教育的革命。作为工业基础的材料教育教学也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培养出能够驾驭人工智能发展的、引领新时代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近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引发社会关注,从战胜了世界冠军的围棋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 Go,到能够帮助我们撰文、画画的“文心一言”,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大家也都在感慨:“人工智能真的来了!”我国在2017年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很多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围绕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尝试开设相关普及课程。纵观科技教育的发展历程,总是伴随着新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迭代的。回顾过去10年科技教育的发展,开源硬件、激光切割、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教育正迈向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已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当前教育人工智能在面向特殊人群的补偿性教育、针对常规业务的替代式教育和服务个性发展的适应性教育方面已经形成典型的应用模式。但从整体上看,教育人工智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四大发展难题:一是教育数据的数量与质量存在"短板",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难以发挥;二是教育业务复杂多样,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嫁接"教育的难度增大;三是教育用户对人工智能技术存在应用价值与角色关系的双重困惑,人机信任危机难以消除;四是缺乏人工智能专业教师队伍与课程体系,人工智能融入教育进程缓慢。未来教育人工智能应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技术研发层面,加大教育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力度,提升技术服务品质;教育创新层面,拓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空间,构建和谐共生"人机结合"新生态;合作机制方面,建立"政企学研"多方合作机制,推进多学科交叉协同融合发展;实践模式层面,建立教育人工智能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理论层面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监管框架缺位、政策框架缺失等问题,实践层面缺少相对科学完善的应用指南、监管认证工具、创新实施方法和行动措施,严重削弱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制约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和研究融合创新发展的进程。文章采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法,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应用指南》的发布背景和研究目的,从人本主义批判视角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争议和伦理风险,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应用的政策框架,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创新应用的促进方法和未来关注议题。文章最后结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政策规划制定进行了思考,以期为我国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和研究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百度无人驾驶汽车驶上北京五环路,人工智能围棋系统Alpha GoMaster战胜人类世界实时排名第一的棋手柯洁,这一系列事件,引发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热潮,多个省市陆续出台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相关文件。6年时间过去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实得如何,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与反思,有哪些发展机遇能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希望通过本文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中文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本土化、多元化、均衡化(“三化”)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基于SAMR模型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应用人工智能化解“三化”难题的实施路径。本土化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加强师资培训和提升教育体验,从而促进中文教学的本土融入、扩大本土师资力量、提升学习主动性;多元化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教育方式改革、拓宽学习方式、增强教育服务,从而支持多元化学习,满足多元人才培养需求;均衡化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筑共享平台、开展双师教学和线上教育,化解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研究还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所面临的技术发展水平国别差异、参与者技术素养不足以及配套资源缺乏三个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的长足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也逐渐引起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主要形式,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并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政策引领与新技术加持的双重驱动下曲折发展。通过文献计量法,总结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的五个主题: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体系研究,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演变研究,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实证研究,智能核心素养培养研究。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面临着赋能人才培养、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机遇,同时面临伦理道德风险、教育人文缺失、数据安全隐患、理论供给不足等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的四个方向与主题:一是重申人文主义教育方法,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二是大力推进智能技术和相关学习理论的研究,攻克未来教育可能面临的难题;三是积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全方位重塑教育过程;四是确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集体公约,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学生个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可更好促进教育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可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对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的分析,构建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并针对现有教育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人类诞生后,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就基本上停止了,自此,以人为界,好奇心推动科学,控制欲推动技术,启动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图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由向外和向内两个向度展开的,向外由太阳系、银河系到宇宙;向内指向人类自身,由生命运动到意识运动,催生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类人属性,第一次动摇了以世界为舞台、人类为主角的社会活动剧幕,由此引发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当然也包括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是人类教育群体中植入类人,由于"演员"群体的转变而引发的问题,其主要议题包括类人的伦理问题、新的人与人行为准则的调整问题以及"演员"活动的舞台——人工智能教育场问题.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的规约应该以追求人类的福祉为宗旨,聚焦实践,主要从习俗迁移、规范构建、法律约束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技术成为哲学、传媒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主题。与之相较,教育学原理关于技术的研究严重滞后。事实上,教育学的发展与近四百年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从技术视角回顾教育学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内蕴的技术逻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化身为知识(课程)、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评价标准、绩效目标等使教育成为技术体系,将教育转变成为一台"巨型机器",教育学则是为这一体系及其形成过程提供合法合理性论证的知识体系。技术逻辑是技术时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逻辑。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教育学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在面对人工智能的直接正面冲击时教育学的必然回应,表现为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实践变革的理论回应、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学基本问题变化的理论重构、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学科标准变化的学科体系重建;二是在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的挑战和潜在危险时教育学的可能回应,表现为教育学的学科使命将从顺应转向解放,其核心概念将由可塑转向自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受到更多关注,迫切需要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态势进行辩证、系统的梳理。基于文本数据的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形成了关注热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健康发展要关注三点:明确应用目的,规避技术风险;提升理性认知,规范实践应用;逐级开展实践,产生真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