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调查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禀赋情况的前提下,对都市圈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都市圈旅游资源功能分区:"一核、一带、三点"——以南京为核心,包括长江旅游带以及滁州旅游点、淮安旅游点、宣城旅游点。结合功能区的划分,依据都市圈内各城市与南京的距离及其自身旅游特色,进行旅游资源配置。总体上,可将南京都市圈资源配置为三个圈层:第一圈"梦幻都市旅游圈",以南京为中心,包括滁州、马鞍山;第二圈"古味江南,醉美田园旅游圈",包括扬州、镇江、芜湖三市;第三圈"人文情,山水画旅游圈",将淮安、宣城两市纳入其中。对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分区和资源配置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为都市圈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皖北旅游文化资源丰厚,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现代审美价值。但长期以来,皖北旅游业发展滞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业错位发展。通过对比分析皖北地区各市旅游发展现状,发现生态意识薄弱、基础设施不足、区域合作机制差、产品创新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瓶颈因素,提出加大空间合作、完善基础设施、深度开发资源、加大人才培养等协同发展策略,旨在合理开发利用皖北旅游文化资源,打造皖北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推动皖北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区域合作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旅游资源整合也已成为一种潮流。只有打破地域界限,树立区域品牌,突出特色,形成合力,才能提升旅游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共享繁荣的整体效益,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应该把握住资源、地缘等优势,克服资源分散、观念保守、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布局、特色旅游线路设计和联合营销等方面入手,进行旅游资源整合,促进该地区旅游经济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滁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地处南京与合肥都市圈,具有绝佳的休闲旅游业发展优势。笔者针对滁州休闲旅游业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在政府的大力主导和科学规划下,打造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塑造休闲旅游新形象,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能够促进滁州休闲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据1995年中国旅游统计公报统计,1995年我国旅游业总产值达2098亿元人民币,显示出强劲的势头。现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而任何产业的发展,首先遇到的是资源问题。旅游资源则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它与旅游者、旅游手段(或设施)一起构成了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一)何谓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即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因素)的集会和总汇。旅游资源的构成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对十堰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积极作用日益突显,因此,从十堰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政府优惠政策、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旅游人才引进与培训、旅游业同其他产业之间联系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以期对十堰旅游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外逢发展旅游业的全新机遇,内具发展旅游业的多种优势。天时地利条件下,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人才正是发展旅游业的第一资源,而新疆旅游高职教育现有力量比较薄弱,模式相对单一。通过集聚"政、校、行、企、社"多方力量,构建新疆旅游高职教育联盟,搭建区域旅游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实现新疆高职旅游人才的协同培养和多样成才,为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业先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属于我国多民族聚居区,片区内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大湘西为代表的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业和以张家界为代表的观光、体验山水旅游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休闲。通过对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差异分析,探索武陵山片区旅游协同发展的机制、动力与模式及其发展对策,实现武陵山片区旅游协同共进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浙赣皖旅游金三角区域以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整合分散的优势资源,共享旅游信息,打造旅游强区,一直是千岛湖旅游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区域合作成为浙赣皖旅游发展必然趋势的背景下,深入剖析浙赣皖旅游区域现状、合作的现实基础、合作机制建设等问题,从产业要素、市场、产品等多个角度对千岛湖旅游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强的新型消费产业,对拉动内需、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河南旅游业发展,出现了经营和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体制和机制创新不足,产业化水平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服务接待的旅游基础建设不到位,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完善旅游业发展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旅游业发展投资和融资管理体系,完善旅游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文化旅游项目,全面提升旅游质量等对策,以推动河南省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在金融、交通、生态、文化等领域深入合作,康养旅游作为破解疫情下旅游业发展困境的突破点,有必要纳入区域协同范围。为推动成渝地区康养旅游高质量协同发展,分析了区域康养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针对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不足、区域康养旅游发展失衡、康养旅游协同效应不强、康养旅游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建立内外部协作协同机制、促进区域康养旅游一体化、构建区域康养旅游生态圈、培育康养旅游专业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原经济区具有良好的旅游协作资源优势和合作基础,然而受思想意识、行政区划、体制机制和产业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区内的旅游协作整体上是竞争多于合作。为此提出了解放思想、统一规划、加快改制和联合开发等对策,以促进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成县森林旅游业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立足生态优势的华侨投资等方面优势。同时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潜能巨大、我国首个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落户温州又为文成县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文成县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挖掘、森林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周边地区旅游的竞争日趋激烈、基础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等方面的弊端。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依托垄断性生态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品牌产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才能提升文成县森林旅游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14.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创新业态,能有效推动旅游业创新,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农业大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旅游产业融合主要以平行融合和交叉融合为主,但是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下,河南省旅游业应以旅游产业大融合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大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深度,扩大旅游业与工业融合的广度,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创新度,积极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旅游强省,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40年来,旅游业经历了从最初的主要依靠景点景区等基础旅游要素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到如今的大众旅游新时代来临,全域旅游应运而生.以全域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与休闲旅游业等有密切的联系.文章旨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对本溪市全民健身服务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全国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河北是传统产业集中区,沙河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是煤炭、玻璃、水泥行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尤其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如旅游业的春风让人振奋。这也为沙河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沙河西部山区优质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已有资源进行swot分析,找出沙河西部山区旅游的主题定位,围绕旅游主题定位对沙河西部山区旅游资源及相关产业进行整合,就如何在沙河西部山区全域范围内发展旅游产业给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交通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旅游业至关重要。安顺作为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就其现状而言,交通因素对旅游发展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对此,如何在安顺市当前社会环境、经济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等前提条件下,研究旅游发展的交通困境以及突围路径将是安顺旅游产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休闲与旅游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休闲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并拓展了旅游的外延,休闲业能够大大地缓解旅游业的压力,并能实现旅游业的升级转型。然而,休闲立足于旅游要素基础之上,淡化对旅游资源的依托,转而强化对环境的依赖,休闲产品的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并随着休闲生活的大众化,其能级呈现多层次性。在广西梧州发展休闲产业,能有效规避其旅游资源少而分散的局限,充分发挥其自然环境优越、人文底蕴深厚等产业比较优势,为梧州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寻找到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产业是无边界产业之一,在国家旅游政策的支持和国民旅游热的带动下,旅游业逐步成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的代表。沙河市西部山区具备优质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针对已有资源进行swot分析,对沙河市西部山区旅游的竞争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面临威胁等内外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沙河市西部山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为了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依靠人们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还必须从法律法规方面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进行规范。文章就我国当前有关旅游资源方面颁布的法律法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旅游资源法律法规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保障旅游资源乃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