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课堂总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精彩时,老师总是面带笑容地“一声令下”:“鼓励他一下!”或“表扬他一下!”随即便是学生有节奏地3次拍掌,并伸出大拇指:“棒、棒、你真棒!”老师的这种做法无可非议是为了鼓励学生,让他们学会欣赏别人。但这精彩由谁说了算?是老师。有没有顾及其他同学的思维呢?也许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回答或是更精彩的妙语,可被我们的老师这一声令下给止住了,他们就认为那位同学的回答很好,自己的没有他好。无形中封死了其他同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2.
迟到的忏悔     
丁当……丁当……丁当……伴随着清脆的铃声,作为一名即将正式走上教师职业岗位的教育实习生,迈着紧张而欢快的步调踏上讲台,看着那一双双明亮而好奇的大眼睛,那一张张稚气而可爱的面孔时,我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蜇了似的。我仿佛看见了曾经养育了我的家乡的那间油磨房,曾经培育了我的王老师……九泉之下的王老师,请您原谅您当年的那不肖学生吧……我深深地向你忏悔!忏悔我的愚昧,忏悔我的无知……我后悔上课时总是那么调皮捣蛋,处处总是和你作对。上课时,你在讲台上大声讲,我总是在座位上小声说,还经常性地用小纸团打其他同学,引诱其他同学不…  相似文献   

3.
不管在何处,总是可以听到类似的说法:“教育可以达成……的目的”,或是“只要教育能成功,我们的孩子就会……社会也会更美好”。尤其是对一个怀抱着理想与使命感,视教育为终身职业的人来说,“教育”的确是戴着神圣的光环,它使人们在教学工作、教育行政或是在教育改革的岗位上奉献心力。人们总是对“教育”投以高度的期待。台湾民间教改运动的先驱黄武雄教授在《台湾教育的现实分析与因应政策》一文中,对“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描述:  相似文献   

4.
课堂规则因其领域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方法的巧妙性而决定着教育的艺术以及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规则”无处不在。而这种“规则”的建构,却是不显山、不露水.隐含在教学之中。【案例一】在教学“会认的生字”中的“管”字时,教师让全班交流“记字”方法,在其他同学分享了“竹字头加官就是管”这种“加一加”的记字方法后,一同学说出了另一种“记字”方法:“两个小警察,来到大官前。  相似文献   

5.
老师,我想对您说很多很多的话,不过,全部都是感激、感谢、敬爱、敬佩……记得,那是在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首都”两个字时我总是把首都的“首”少写一横,成了“”,同时又把首都的“都”字多写一横,成了“”。有一次,您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看自己的作业。呀!怎么“首都”这个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在进行队列操练时,按立正、稍息、卧倒等口令,做出统一规定的动作姿势。“月”偏旁在合体字中,也会做出“立正”、“稍息”、“卧倒”的姿势,你信不? “月”偏旁,因在字中的具体位置不同,形状发生变化,或是立正姿势——“(?)”,第一笔为竖;或是稍息姿势——“月”,第一笔是撇;或是卧倒姿势——“(?)”。我们把不同位置,不同形体,分别列举如下: 作字底,呈“立正”姿势,从“(?)”,两腿直直地支撑  相似文献   

7.
个案姓名:小东;性别:男. 一、小东的表现 小东,初二(4)班学生.小东同学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我刚接该班时,发现他有点特别:满嘴脏话,总是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与老师同学交流.上课总是无精打采,经常会走神;有时会在课上找其他同学讲话,传纸条;有时眼睛呆呆地望着窗外.作业经常漏做或不做.有时干脆旷课,溜出去上网.老师批评他,他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或是低着头,摆弄衣角,任你说破嘴皮,就是沉默不语.  相似文献   

8.
1.问题的提出古代汉语句尾的“焉”字,有的为代词,有的为兼词,有的为助词,有的为纯粹语气词。为代词时,用在动词谓语后面,作宾语;为兼词时,在句中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它代替或指代的内容翻译出来;为助词时,用在形容词、象声词或“如……”、“若……”后面,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译为“……的样子”、“象……似的(一样)”;为纯粹语气词时,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用一个语气词来对译,有的可以不翻译。这样,在分析句子成分或翻译时,就需要把“焉”字的词性辨别清楚。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上,我与学生一起学习《小黄鸡的故事》一文的生字。同以往一样,我先是让学生分析字形,然后问道:“你能用这个字组词吗?”话音刚落,孩子的小手便如雨后春笋般地举起来。“怀抱”、“关怀”、“怀念”、“怀表”……孩子们自由地交流着,看来,他们已经习惯了我授课的民主,畅所欲言地交流着。“怀孕!”一个响亮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我顿时愣住了。但其他同学却没闲着,他们有的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有的则模仿电视上的表演做出要吐的表情,还有的则故意挺着肚子在座位上站着……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篇有关教育…  相似文献   

10.
《祝福》里的鲁四老爷当知道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之后,说了三次话,只有八个字第一次:“可恶!然而……”第二次:“可恶!”;第三次“然而……”。未说完的话,较之我们主观设计“完整”的语句,内涵要丰富得多。像这样因为特殊的情况,言谈间中途断了话路的,修辞上叫做“跳脱”。这种修辞现象在语言形式上或是残缺不全,或是间断不接,细细领悟,却有完整、连接的情韵。当祥林嫂被卫老婆子他们抢走以后,鲁四老爷只简短地说了四个字:“可恶!然而……”从具体环境中的含义理解,第一个“可恶”是说一帮山里人在大白天来家门前劫走祥林嫂,特别是还有中人卫…  相似文献   

11.
<正>【本期题目】又迎来儿童节啦!每年“六一”,同学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过节方式:或是和家人来一次短途旅行,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到游乐场嬉戏,或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庆祝活动……你的儿童节是如何度过的?又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请以“这个‘六一’不一般”为题,选择一个你度过的特别的儿童节,记录下当时发生了哪些事,表达真情实感,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习作。  相似文献   

12.
“钓“与“钩“是两个极易混淆的字.以往我在教这两个字时,总是反复强调两个字右边的不同,要学生死死记住.但仍有不少学生辨别不清,把这两个字用混,以致出现“鱼儿上钓(钩)了“的笑话.……  相似文献   

13.
阿光上六年级了,却总是分不清“届”和“庙”字。有一天,语文老师在批改他的作文时发现这么一段话:“老师,您就像辛勤的园丁,送走了一庙又一庙的学生,现在又将送走我们这一庙……”。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遭遇“南郭先生” “滥竽充数”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也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装模作样地操作,实际心猿意马;有的看似在讨论问题,实则嘀咕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有的高呼“学会了,不必再讲了”,却不会应用操作解决问题……以致教师总是被学生的种种假象蒙蔽。只有到考试时,许多问题才会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5.
查与察     
“查”和“察”,不是近义词。现代汉语中,凡复合词含有看、观察的意思,多用“察”字;凡复合词含有检验、翻检的意思时,多用“查”字。一般情况,“查”是一个动词,“察”不是词,不能单用。如:“每逢学习上有了问题的时候,他总是去察参考  相似文献   

16.
[真题再现] “人生,总是充满了再次相见的机缘.儿时的那个玩伴,再见时已成翩翩少年;昔日的那条小径,再见时却已鲜花盛开.还有,曾经读过的书、登过的山、老屋顶上升起的那缕炊烟……” 以“我与____再见时”为题作文,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标题填好;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体裁不限;4.不少于600字;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命题解读] 从2013年的命题作文“放慢脚步”到今年的半命题作文“我与____再见时”,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相似文献   

17.
贴叶画     
1.小朋友,你能告诉其他同学你的这条小鱼是怎样贴成的吗?说时用上“用……做……”的句式。  相似文献   

18.
张瑜 《教师》2014,(27):17-17
正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不听话"的学生,而这些"不听话"学生的表现让教师很头痛,他们的表现不仅影响上课教师的心情,而且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的秩序,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不听话"学生在教师钢琴伴奏时,总是故意地做一些鬼脸和怪异的动作,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或是在集体演唱歌曲时故意发出怪声,让大家无法进行歌曲的学唱,等等。然而面对这样的"不听话"学生,教师不能漠视他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批评,更不能有意冷落他们,甚至放弃他们,我们应该找出"不听话"学生在课堂上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地方,让其他同学看到"不听话"学  相似文献   

19.
羞怯 ,是学生中常见的现象。它主要表现在 :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战战兢兢、结结巴巴、声音低弱、口齿不清、常常是话未说完就满脸通红、汗流浃背 ;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其他同学嬉戏打闹 ,他 (她 )却远远、静静地坐着 ,如同身处世外桃园。羞怯会使学生对所处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或是漠不关心、或是感到害怕 ;学习上遇到困难缺乏信心 ,羞于向他人请教 ,还自认为天生愚笨。有羞怯心理的学生 ,做任何事情总是畏首畏尾 ,缺乏主动 ,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心理一旦形成 ,就会因羞怯、内向而导致自卑害怕。羞怯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埋没学生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考真题● 作文.(60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人生,总是充满了再次相见的机缘.儿时的那个玩伴,再见时已成翩翩少年;昔日的那条小径,再见时却已鲜花盛开.还有,曾经读过的书、登过的山、老屋顶上升起的那缕炊烟…… 请以“我与 再见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