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的翻译文本为语料,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认知能力、凸显、焦点、背景等角度对关联序链中的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几个节点进行解读。在壮族民歌英译中,译者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后作出适应性选择;壮语民歌英译使壮族文化得以凸显;壮语民歌英译过程中有时需要作焦点调整,但都以人类为焦点;有时需要概念化转化,但都以自然界为背景。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角度看桂林市公示语英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严复的"信"、"达"、"雅",奈达的"功能对等"以及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均强调以接受者(读者)为中心,考虑接受者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对策给读者足够的语言、文化及审美情趣等关照,这对以读者为导向的公示语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桂林市区及所辖景点的实地调查,从接受角度切入对其公示语英译问题分析,以期改进桂林市英译公示语的现状,丰富公示语英译数据库,以及为其它城市规范其英译公示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炼 《海外英语》2013,(22):153-154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研究和语言的社会功能必须紧密联系,而公示语英译是一种社会语域下的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文本,所以,在进行公示语英译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语言层面上的忠实,更应注重其社会功能的是否对等,因此,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语域理论对公示语英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试图借助语域理论来探索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如何能更为有效地实现语域的正确转换,从而提高公示语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套译翻译法通过套用目的语中已经存在的语言结构,以实现意义、意象和语用的对等。此种翻译方法灵活实用、易于操作,在词汇、短语(词组)、句法、(段落)篇章等层面均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套译摆脱了"字字对等"的束缚,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刘艳芳 《林区教学》2008,(9):100-102
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旨在于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的内容。然而,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强调公示语的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公示语的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6.
沈潇 《海外英语》2014,(7):127-128
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中医语言中的独特语言现象导致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产生诸多"文化空白地带"。该文以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原则为背景,分析形式空白产生的必然性。针对这些空缺,提出了音译,淡化修辞以及省略不译等方法,旨在促进中医术语英译过程的最大化对等。  相似文献   

7.
黄静静  庄婷  吴珏 《考试周刊》2015,(11):63-64
景区公示语的英译对于我国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问题受到极大关注。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研究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具体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四个方面出发,指出景区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错误及造成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如文化差异、语境差异等。最后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拟主要依据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意思优先”,“动态/灵活对等”理论,探讨英互译本中内容与形式统一或基本对等的问题。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指出:在英汉语互译中原语与译入语境对完全一致的情况是很少有的。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必须充分考虑原语与译放语在诸如句子结构、词性、语序、表达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按“动态/灵活对等”、“内容优先于形式”的原则,结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尽可能译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原语保持一致或基本对等。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创造汉语古诗词诗意的重要手段,以"哀怨""愁思"为主题的闺怨词常常使用意象静态并置和意象动态跳跃组合两种形式的搭配。从认知视角看,意象是语言符号激活的认知结构的空位,意象意义的获得是读者调用框架或脚本等认知结构的默认信息填补空位的过程。译者的任务是在译入语中选取恰当的语言符号,使得源语和译入语达到认知结构激活对等的效果,使译入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向士旭  文军 《外国语文》2022,(2):113-123
汉语古诗英译中,译者会遇到译文语言的选择问题:原文为古代作品,其语言与译入语的现代语言有较大的差异,翻译时是将原语译为译入语的古代语言还是现代语言,抑或采用其他变通方法?本文依据自建的《汉语古诗英译数据库》,归纳出拟古法和当时化法两种常见的"易化"策略,并对其使用特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影视字幕为目的语观众服务,让其获得与原语观众一样的感受。这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入语读者在领会译文时与原语读者在领会原语文本时的反应一致有相似之处。本文从影视字幕翻译的具体实践入手,借用热播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第四季)的字幕英译,论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如何有效运用于字幕翻译,使其在语言、文化和艺术三方面达到对等以及译者为达到功能对等所采取的具体技巧。  相似文献   

13.
蒋阳芬 《考试周刊》2011,(10):34-35
本文基于翻译中的语境观,通过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英译的实例分析,探讨汉语成语英译的具体方法:直译、套译、意译、补译,其中补译可分为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文化内涵,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之间达到认知对等或接近,保全原文的风格,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再现原作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翻译对等历来都是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但传统的翻译研究只集中于语言形式、意义、信息、功能、效果等层次上的对等,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因素这一本质特征,很少从认知对等的角度去研究翻译。鉴于此,本文以陕北民歌的英译本为语料,通过对意象图式、隐喻转喻、框架映射、原型理论、映射等认知方法的分析,来具体说明译者如何通过这些认知手段使原文和译文达到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诗歌具有意义的多层次性,即明示义、引伸义和象征义。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英汉诗歌不同层次的意义与语言的三大功能密切相关,是通过这些功能来实现的,对英汉诗歌进行语言功能分析,能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揭示诗歌语篇的多层次意义、不同意义的表现方式以及英汉诗歌语篇在这些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公示语的英译应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遵循"准确、简洁、易懂"的原则,实现语言的功能。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成都市公示语英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书写规范和词汇使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引起足够的重视,净化成都市的公示语英译软环境。  相似文献   

17.
商标翻译是一种特殊文体的翻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外文商标汉译和中文商标英译中的应用,应注意:商标译名不仅要具有与源语商标对等的语言功能,也要具有对等的经济效益功能。  相似文献   

18.
何俊华 《考试周刊》2015,(29):17-18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交流,公示语英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分析公示语英译的现状,并探讨公示语英译对策,以提高公示语英译质量,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9.
常见公示语英译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译语与源语之间的动态对等,意义对等与形式对等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公示语翻译应以功能对等为基础,厘清形式对等、意义对等、效果对等三个层次的关系,遵循《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0.
语篇翻译的关键是充分利用语篇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上的对等,同时译者在英汉语篇翻译实践中应该清晰地掌握英汉语言间四个方面的主要差异,抓住不同语言间的差异,力求译文能够体现出汉语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