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个性是人的个人本质.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并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具体分析,深刻揭示了人的个性的内在根据、基本内涵和主体性特征,全面论述了个性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具体阐明了个性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必然趋势,从而丰富了其人学理论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2.
和谐问题因人而产生,科学理解人的本质是和谐的首要问题;现实的人是和谐的理论和实践基点。自由的人是和谐的价值理想,人集和谐的创造主体、评价主体、享受主体于一身。因此,无人,无和谐;有人,要和谐;靠人,才和谐。从人入手理解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不仅是引导和谐的价值走向,更是实现和谐的真正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学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中体现出重大的实践价值,而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目标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人学理论中国化奠定了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人学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在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琳 《华章》2007,4(7):20
马克思的交往行动理论重视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认为物质交往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则是以语言为媒介,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为核心,进行相互协调,以达成共识.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认清这两种交往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方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12-16,34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通过考察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交往的主要内涵,并预测到随着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历史将转变为世界历史,社会发展将呈现全球化趋势,从而得出在实现普遍交往的同时,共产主义也必然成为现实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交往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群府际合作治理中,马克思交往理论不乏独到见解。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城市群府际合作的治理逻辑具有充分合理性。它符合城市群府际合作的价值取向、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二者之间表现出多重耦合。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下,城市群府际合作不仅具有逻辑合理性,更具备现实可行性。培育城市群政府间"合作共赢"意识、强化中央政府协调作用、构建城市群网络化治理结构、建立多层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健全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等府际交往实践,彰显了城市群府际协调的现实交往观照,为探求城市群府际合作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人学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作为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其根本指归是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从学生发展的视角,首先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行人学审视,然后依据高等教育的系统流程,分别从输入、过程和输出分析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基点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由"供给者优位"转向为"需求者优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包含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工作日界限、八小时工作制等内容的工时理论,这一理论指引和影响着各国的工时制度改革与工时立法。中国现行的工时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用工双方对多样化、弹性化工时制度的需求。为满足新时代的用工需求,中国未来的劳动立法应继续以马克思的工时理论为指引,及时推进工时制度改革,既能有效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又能满足新型用工方式弹性工作时间的需要,从而有助于保障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国家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助力中国走向更加文明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人学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作为"人"的人,而不是造就工具.当代人学提供了一种以人的方式思考、把握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新路径.在生态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文化内涵的生成,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和全球化本质,而且它的世界历史范畴、核心主旨及东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道路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彰显了其人学领域的变革——由唯心主义人本学转向唯物主义的人本学。  相似文献   

11.
12.
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理论指导,分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政策宣传和育人模式上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从以经济帮扶为基础、以精神引领为支撑、以心理关爱为保障、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四个方面阐释了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以期为解决当前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研究和实践都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他的经济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意蕴。集中体现在:以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关注为内核,以人的发展程度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为最终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交往是当代人类生存的重大的实践问题,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同时,交往问题也是当代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基于此,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当代全球化实践提出的种种交往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交往实践是人的天性,人的价值理念和道德修养均要通过交往实践来实现。当代青年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价值目标的多元冲突、价值取向的选择冲突、价值手段的运用冲突等问题,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则为化解青年价值观冲突提供了良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实践人学从现实的人出发,一直阐述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的人学与其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的区别在于实践地把握人。马克思的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人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17.
马文 《河南电大》2010,(1):10-11
马克思的实践人学从现实的人出发,一直阐述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的人学与其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的区别在于实践地把握人。马克思的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人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19.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交往的基本内涵: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交往发展的结果必定是世界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将其交往理论运用于对社会现象的分析,阐释了交往对于发展和保存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民族发展和融合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哈贝马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可以丰富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通过厘定马克思的交往范畴,透察交往与生产、交往与世界历史以及交往与人自身发展的关系,揭示人类社会特有的交往现象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