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西游记》第八回中观音为寻取经人,幻化模样后的人间形象是一个满身病疮的,衣衫褴褛的落魄和尚。在人们心目中法相庄严的观音怎么会幻化成这样一副模样?这绝不是信手拈来的自由发挥,而是有着文献依据的。通过一连串相互继连的记载可以考证出其源流。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论证《西游记》主题宗旨、文化价值的时候,有失于偏颇,认为作者不懂佛学、道学,遂反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贬抑为“神魔”儿戏,几乎毫无文化价值可言。从文本出发,实事求是地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必须对鲁迅先生的结论重新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3.
谭锦 《语文知识》2001,(7):52-53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神话文学作品。它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书中的谚语运用得通俗自然,  相似文献   

4.
屈原《九歌》作为祭歌,其祭祀文化不仅融合了中原的礼乐文化,也兼有南方巫风文化的影子。它不仅反映了楚地文化对祭祀的重视,还体现出楚地文化极富浪漫色彩和生活情趣等文化特点。这对于南方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的故事多有本事可考,本文聊举十则。孙悟空龙宫得到金箍棒、祭赛国索回佛宝、金兜洞丢失金箍棒皆取自《法苑珠林》。孙悟空偷蟠桃后遭天兵围剿取材于《太平广记》。孙悟空与如来斗法的故事与《大般涅槃经》的相关记载大同小异。人参果似是《神异经》与《酉阳杂俎》里的两种异果"杂交"而成。孙悟空与鹿力大仙的比赛内容是《拾遗记》里提到的浣肠。女儿国最确切的原型是《后汉书·东夷传》里的女国。木仙庵谈诗的场景完全来自于《东阳夜怪录》。比丘国以小儿心肝入药的故事脱胎于《新唐书·杨虞卿传》。孙悟空随处召问土地的情节则来自于《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的分析,康光禄就是唐征鹤,征鹤的父亲唐顺之是唐宋古文大家,既擅作古文,也擅作今文,《西游记》既是一部证道书,更是史书,其"史"的性质在于三藏隐涉的是嘉靖皇帝,三藏取经故事隐射的是嘉靖皇帝南巡,孙悟空是唐顺之的自我写照,《西游记》的原作者就是唐顺之。  相似文献   

7.
幼时读《西游记》是看热闹 ,觉得孙悟空、猪八戒很有趣 ,很好玩。大学时读《西游记》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注重人物塑造、情节安排 ,而所谓主题思想则是官方认可的定论 ,未尝也不敢置疑。此后 ,由于我的教学和研究方向不在小说戏剧 ,未能重新阅读《西游记》 ,仅对它的研究情况大致了解 ,但从已有的论著看来 ,似乎不见有重大突破。约在五六年前 ,安纲同志谈起他对《西游记》的研究心得 ,认为《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思想蓝本 ,它的创作内涵十分丰富 ,糅合了儒、道、释三家 ,而以道教的思想内容最为突出 ,并且列举了许多道教典籍作为例证。我…  相似文献   

8.
郑婧璇 《教学随笔》2014,(6):143+145
《西游记》是一部深蕴儒、佛、道文化精神的古典小说。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作品,《西游记》之所以能够风靡至今,是因为它具有超过一般神魔小说的深刻精神内涵,书中通过对取经过程的描写和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礼赞奋斗抗争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作品在打上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特征的同时,透射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某种共同的生活意念和欲望,具有精神文化教科书的艺术特征和永久生命。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作为中国典型的浪漫主义的章回小说,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都有着深刻地影响,而文学作品总能反映时代风貌,《西游记》虽为神魔小说,却也处处反映出作者所处时代的世情文化。本文从师徒感情、妖怪下场、佛道关系、角色冲突四个方面分析了《西游记》映射出的君臣关系、阶级乱象、佛道之争、反神权意识等世情文化。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明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它虽然是一个取经故事,但作者在设定取经途中的八十一难中,几乎每一难都有女性出现,她们有的是人,如女儿国国王,有的是妖怪,如白骨精等等.这些女性看似男性取经路上的陪衬,但与同时期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更具有独立的人格.<西游记>中女性形象体现了吴承恩的伦理道德观与女性观,也是明代社会个性解放思潮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2.
王燕燕 《现代语文》2008,(12):45-45
“祭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的解释是“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尊敬并求保佑”。祭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祭祀”既有祭神的“送灶”、“祝福”,又有祭祖的农历七月十五祭祖与冬至祭祖,其中“祝福”是最重要的年终大典,故小说取名《祝福》,显现了这位伟大的旗手对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遵从。不少师生甚至包括研究者却把它们混为一谈,以为是年终祝福的几个环节或者步骤、过程。笔者认为有必要分开来说明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3.
从《西游记》取经人物形象的塑造、奇幻的构思与其他精怪形象的生成,都可看出《夷坚志》的痕迹,甚至细节处也有沿袭现象。《夷坚志》对《西游记》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作为明朝中叶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这部小说中佛教、道教、儒教三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反映出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究其根源,应是受当时的陆王“心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小说对宗教的戏谑嘲讽则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当时社会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诗歌种类众多,除了有写景咏物诗、叙事诗,还有类似于哲理诗的诗,姑且名之曰宗教诗,准确解读《西游记》中的这些诗歌,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旨和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刻领会小说收放心、归于正、明心见性的深奥哲理。  相似文献   

16.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丰富的祭祀活动记载为研究古代的祭祀提供了可靠资料。试对《左传》中的祭祀及其祭祀活动体现的祭祀观念作了初步的文化考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古代礼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18.
《风俗通义》用大量篇幅记载了东汉时期的祭祀文化,祭祀是当时普遍流行的民俗,祭祀对象有山川河泽、风雨雷电以及大量动植物等。祭祀盛行的原因是民众希望通过祭祀的方式摆脱现实的苦难,达到精神的解脱。纯粹的巧合、夸大的宣传等因素导致祭祀之风在东汉盛行。祭祀尽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民众还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敬神、娱神活动。此外,民众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辟邪物以防止鬼怪的侵扰,从中反映出东汉百姓敬神侍鬼、祛灾求吉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9.
市井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于《西游记》之中,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而影响着其所表达的现实意义。通过《西游记》的历史由来、人物的塑造和构建等方面探询市井文化对作品的这一影响并对作品的主旨进行探索性地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