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女权主义"这一概念被提出至今,"性别平等"这一议题已经在无数的文学作品中被提及、讨论以及定义。吉尔曼的《她的国》无疑是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的代表作,也因此充分体现了二十世纪初的激进女权主义对于"性别平等"的理解与设想。然而这部一个世纪以前的作品看似描绘了对"性别平等"的美好幻想,实则因为其对于"女权主义"的矫枉过正,反而将女性桎梏在了更深层的枷锁之中。本文拟通过对《她的国》的文本分析,揭露吉尔曼塑造的女性主义乌托邦的美好幻景之下对"女权"这一概念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双城记》是狄更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而写的一部历史小说,故事情节震撼心灵,场景描述气势磅礴,用词尽显语言的艺术魅力,为世界经典文学著作之一。而通过对该作品的透析并仔细推敲文章中具体言语所意欲表达的言外之意,我们将发现这是一部富含个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批判暴力革命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的作品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具有丰富的隐喻特征,而其中探讨的文化民主思想理念则与黑人音乐中隐含的自由、开放、动感、民主等思想息息相通。本文从音乐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的视角评论了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和创作技巧,认为《爵士乐》和《最蓝的眼睛》在布鲁斯音乐这一层面上从叙事、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互文。  相似文献   

4.
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以其灰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未来世界中令人触目惊心的末日景象,该小说被评论界公认为是一部典型"反乌托邦"的小说。违背科技伦理的科技成果的滥用而导致的人类灭绝是该小说的主线。缺乏伦理道德的科技发展将人类带入社会病态的境地,唯有构建现代科技伦理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光明。  相似文献   

5.
吴恩泽是贵州后新时期实力派小说家,其长篇小说《伤寒》以粗砺的声音宣示了贵州梵净山人的历史生存相。分析其存在的创作缺陷,对贵州后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藏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奇特内容带给广大读者全新的文化感受。汉族作家写的藏地小说是藏族文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文章以杨志军的新小说《西藏的战争》为探讨模本,从藏地小说的人物形象、虚实、时空观念、叙述角度以及精神文化层面,分析藏地小说的独特美学价值,揭示汉族作家对藏地文化的向往和推崇,为我们展现了藏族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王化礼教等人为羁绊,达到了一种生态美学所追求的共生与和谐的极致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10.
毕飞宇以<玉米>为代表的"玉米"系列小说都与"文革"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显示了其强烈的"文革"情结.一方面毕飞宇颠覆、消解了革命叙事和革命话语,既残留晚生代的叙事特征,又突显了新的叙事策略和话语特点;另一方面他也通过对文革背景及革命话语的挪用深刻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命运悲剧.在这颠覆和挪用之间,实现了对革命话语的审美性观照,也预示毕飞宇创作风格的整体位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同为乡土题材小说的沈从文的《边城》与韦晕的《春汛》在题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和两篇小说在地域色彩、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本质差异的分析,从文化、艺术和社会层面上进行典型性的比较解读。揭示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拓荒者在中国文学的滋养中成长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东南亚华文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体系的存在架构。启示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应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华文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羽蛇是内涵丰富的远古神话原型意象,在劳伦斯和徐小斌的文本演绎下,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指向。而将目光投注到两部作品的女性主体身上,又能看出男女作家在表现女性主体方面视角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文化与文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1]。在战时文化体制的激励下,从区域性文化中心发展成为全国性文化中心,使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主流与代表[2]。《山下》通过描写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林姑娘"在给下江人做工前后的心理成长过程,折射出下江人到重庆避难对本地人心灵上造成的文化冲击。下江人的到来,显现出战时重庆本地人与下江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共存与冲突。陪都文化主流化是一个过程,是来自不同区域文化冲突、磨合、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在《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成功刻画了一位中年男子在现代社会中毫无意义的生活。在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下,艾略特在该作品中以绵延观中的物理和心理时间为线索,同时展开,刻画出一个被时间利用的现代人形象。主要从柏格森的绵延与时间、绵延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对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解读,分析绵延自我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体现,阐释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15.
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王尔德主张艺术无道德禁区,本文欲从符号学出发,以《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为例,通过对亚瑟勋爵与命运的矛盾、与自身的矛盾的解读,揭示整个文本如何在形式和内容上脱离传统伦理的桎梏,以求理解王尔德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孟悦的《〈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一文从大众文化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革命文学经典的局限性,寻找文本在新文化、通俗文化、政治文化等不同文化之间经历的话语摩擦、对峙、冲突与碰撞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研究方法对于研读十七年文学以及文学史中关于"经典"文本书写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小说《地洞》的含义在于深刻揭示了当代人真实的生存处境 :随着真理观由存在论真理观 (存在之无蔽状态 )向符合论真理观 (真理是知与物的符合 )的转变 ,自我呈现的存在者成为主体绝对把捉的客体对象 ,人与存在者日渐疏离 ,现代人的主体性发生了危机。《地洞》就是现代人在这种危机中寻求主体性自我确证的表征  相似文献   

18.
《霍小玉传》作为唐传奇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不断地阐释。本文抛弃了以往传统的从道德角度的解读方式,而是从权力体制对男性主体性的影响的角度,对《霍小玉传》给予重新解读,指出在权力下男性主体性的丧失,而被塑造成了一个失去自我的"伪主体"。  相似文献   

19.
《项链》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女主人翁玛蒂尔德为了一串假项链而付出了十年的心血和艰辛的故事。长期以来,读者及评论者大多关注了主人翁命运中悲剧性的一面,而笔者认为,玛蒂尔德不仅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一形象同样蕴涵着丰富的喜剧色彩,因此,玛蒂尔德的命运应是悲喜交织。  相似文献   

20.
围绕生态美学开展翻译一直是翻译工作者关注的课题,文章以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印第安文学史翻译中展现出的语言结构形态美和文化意象美,揭示美国印第安人敬畏土地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思想,期望能为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