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南朝与晚唐这两个时期的辞赋作了比较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自南朝而至晚唐时期辞赋发展的轨迹,并论述了这一阶段的辞赋在文学诸因素相互融合中的新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战国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人赋。通过透视美人赋的基本特征,发现其蕴涵着一种文化意识——美人崇拜。美人崇拜意识肇始于周代民歌,美人崇拜是我国古代人民所追求的一种审美意趣,它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美人崇拜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挑战,表达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对美的人格的追求。其实质是对生命本体的崇拜。  相似文献   

3.
论南朝赋的诗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这一学体载在南朝时期明显表现出诗化倾向。而诗化倾向的原因表现在:第一,诗的发展;第二,“放荡”的抒情学观与不拘常体的呼声;第三,南朝士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文体类别上的区分,和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区别,是南朝文论区别骚、赋的两种方式。通常的研究方法将两种方式分开看待,或局限于《文心雕龙》《文选》二书范围之内,并不完全适应于南朝文论的实际情况,难以对骚、赋区别现象有整体性的认识。仔细梳理南朝文论对骚、赋的认识情况,实际上,在《文心雕龙》之前,南朝文论中已形成对"骚"文学作品方面的共同认识,而与论赋的共同倾向有较大差异,成为骚、赋在文学理论意义上区别的前提。在南朝文论对骚的共识中,还包含着对"骚"文体方面的一种论述思路,对骚、赋文体类别上的区分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才学化是六朝赋创作中的一种普遍追求,南朝赋有着较为典型的才学化倾向。"人的觉醒"与"赋兼才学"是南朝赋形成才学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六朝时期新兴的社会思潮"人的觉醒"与传统的赋学观念"赋兼才学"叠加在一起,使六朝赋的才学化特征比汉赋突出;"人的觉醒"促使六朝士人努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才情,促使赋家在赋的创作中运用种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出超人(包括前人)一等的才学,故南朝赋的才学化倾向比魏晋赋典型。  相似文献   

6.
赋体文学及其语言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赋体文学的源起、形成、发展和演变 :发源于先秦 ,形成发展繁荣于两汉 ,变化丰富于魏晋南北朝 ,延续于唐宋元明清。二、赋体文学的语言审美特征 :体制的规范美(体物写志的模式 ,铺排辞藻的手法、主客问答的形式 ) ;语体的创造美 (丰富多采的辞藻、骈散结合的句式、回环和谐的声律、贴切得体的典故 ) ;风格的追求美 (阳刚与阴柔的风格美 ,繁缛、精约、壮丽、轻靡、婉丽、超妙的风格美 )。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审关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8.
南朝时期,文人交游与集会宴饮十分频繁,诗文写作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此风潮的影响下,文学书写的题材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自然物成为审美和诗文摹写的对象。游宴促进了自然审美的自觉和唯美化,而游宴集会的公私之别又使自然审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说,游宴生活对南朝文人的自然审美对象、审美风格、艺术表现技巧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讽赋》等作品,刻画了神女、人间女子两类美人。文本表层上,宋玉擅于运用华丽的词汇、优美的句式、夸张的构思等手段来渲染女性美;道德中层上,宋玉对女性美的渲染和夸张,并不停留在官能美的体验描写上,他还把社会伦理意义作为女性美的内涵;艺术深层上,宋玉笔下的美人,面目描写各不相同,具有典型的艺术个性。宋玉对美人的关注和出色的描写,开创了中国文学的艳情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外平 《文教资料》2010,(20):37-38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他创作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本文选择其中"徘徊"与"美人"两个词,来探讨其深刻意蕴,借此赏析苏轼的高超的语言创造力,并解读他由抑郁转变为旷达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2.
以赋论赋是一种独特的赋论形式,肇端于白居易《赋赋》,罕见于宋元明,直到清代才蔚为壮观。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清代“赋体观”的突破,推尊赋体,不以骈、律为鄙,自觉将赋体的“铺陈”用为赋论阐述。外在推力在于试赋政策,而文人争胜之心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考察清代赋论的赋体书写,“论赋赋”在形式和理论两方面都有重要的开拓价值,彰显了清代赋论的独有特色,其在于极致铺陈、寓虚于实、融古入律及颂扬当朝。而在以赋论赋的背后,则是清代赋论研究的一个侧面,从而窥探清人对传统赋论的总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闲情赋》是一篇非常奇特的赋作,无论其主题内容、表现手法,还是艺术结构、艺术风格,都与多数人印象中的陶渊明迥然有别。学界对该赋主题的理解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以为,《闲情赋》恰恰典型地展现了汉赋以来,赋体表现艺术上一贯的本质特征,即似讽似劝,亦讽亦劝,劝大于讽,呈现出"舛互式"的美学特质。《闲情赋》主题的多重性和矛盾性,正是赋家矛盾心态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14.
自古至今,对题名为司马相如的《美人赋》,聚讼不已。本文试图由小及大,借助对赋中之“金鉔”以及与之相关人物丁缓的探索,进而考察《美人赋》的流传,从而,考定司马相如《美人赋》的真伪,考定其《美人赋》产生的大致时代。  相似文献   

15.
咏竹诗作为咏物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轻视的价值和地位。本文探讨了咏竹诗的出现于齐梁时期的原因,南朝咏竹诗的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咏竹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胡立新 《黄冈师专学报》1999,19(2):46-51,94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骈、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骈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盲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皆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语文教材中, “赋”这种文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赋作的认知程度和喜欢程度都还远远不够,教学效果只取决于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学生参与意识非常匮乏.于是,彰显赋作的艺术魅力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鲍照,在南朝刘宋时并不被人看重,令人对他的评价仍不足。其实,他是南朝文坛巨子。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与贡献以诗歌为主,骈文和辞赋也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9.
不同历史时期的维吾尔族诗歌中多有咏唱"黑痣美人"的现象,这一源远流长的艺术表现方式既显现出维吾尔族有关"美人"的审美趣味,也折射着维吾尔族早期的生存环境、天象崇拜观念、民族体貌特征和后来所接受的伊斯兰教的影响。这一艺术表现方式在其历史延续的同时,也在塑造传承着人们欣赏"黑痣美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0.
两晋之际,咏物赋创作繁盛,其中也产生了许多描写吟咏乐器、舞蹈、歌唱等题材的音乐赋。许多音乐赋中有相当的篇幅包含渲染悲哀的内容,用文字这种媒介来表现音乐时,音乐赋的作者往往巧妙借用富于形象化的场景和氛困描写,来构筑抽象的音乐所能带给人的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表现其独特的“尚悲”审美取向以及相关的“乐教”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