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施民族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是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以及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借助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有效厘清民族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执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系统把握执行样态。通过分析民族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执行中的困境,发现政策文本的内在局限、治理结构的协调不畅、执行主体的素质欠佳、目标群体的认知偏差及外部支持力度不足等都是阻滞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破解政策执行困境的关键在于,认识政策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复杂性,耦合政策文本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实现执行机构的高位推动与联动治理,加强引才留人与提升人员执行能力,打破目标群体的固化认知与激发其内生动力,持续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相似文献   

2.
课后服务是解决“三点半”难题与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举措。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发现,我国省级政府课后服务政策执行面临政策体系尚未完善、政策执行主体能力欠缺、目标群体缺乏政策认同、政策执行缺乏良好环境等现实问题。应从优化政策顶层设计,提高执行主体能力,增强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改善政策执行环境来推进课后服务政策有效落地。  相似文献   

3.
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指通过实施一系列行动和措施,确保政策的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现。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全面分析了陕西省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执行过程,发现其在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维度均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提出在陕西省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执行中,须在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政策内容;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提高目标群体认知,优化目标群体行为;塑造适宜政策环境,夯实政策执行基础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陕西省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的稳步落实。  相似文献   

4.
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引导我国高校在多元类型赛道争创一流、深化高校分类综合改革的关键。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体、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维度可以考察我国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执行过程。研究发现: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分类政策体系的内在限制、省级政府政策执行的动力不足、利益冲突造成发展的认知偏差、分类发展战略的社会认同乏力等现实阻滞。为达到我国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执行的理想效果,未来应优化政策顶层设计,完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强化执行机构动力,提升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效力;深化目标群体认知,拓展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参与;净化政策执行环境,重塑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生态。  相似文献   

5.
教育政策执行要实现政策决策者的预定目标必须依赖于教育政策执行者有效的执行活动,因而要注重对教育政策执行者的执行行为的分析。教育政策执行者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1.教育政策执行者的管理知识欠缺和实践经验不足;2.教育政策执行者对于教育政策的认同程度低;3.教育政策执行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4.教育政策执行者的个人利益膨胀、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盛行;5.教育政策的目标群体对教育政策执行的顺从度较差。  相似文献   

6.
评价尺度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以及认同程度具有决定性影响.当代中国乡村教师政策执行的评价尺度建构,应围绕"维度"与"要求"展开,其中"维度"指向评价尺度的框架设计,包括执行成本、执行保障、执行者、群体满意度、执行影响等;"要求"则为维度的具体化或指标化.在此基础上的政策执行改进应侧重三个方面,即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政策设计,夯实政策执行的基础;明晰乡村教师政策执行的主体责任,解决主体"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等问题;加强乡村教师政策执行的社会支持,实现其由无序的自发状态向清晰的组织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7.
农村课程改革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政策执行的视角出发,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作为分析框架,从政策文本、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农村课程改革在实际执行中面临的困境。从该理论框架涉及的影响农村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着手,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助于课程改革政策真正在乡土社会中实施的建议:细化农村课程改革政策文本;提升政策执行主体的专业水平;提高政策目标群体对农村课程改革政策的认可度;共创良好的农村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环境。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素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偏差,导致素质教育“应试化”、教育的内卷化等问题。文章运用史密斯模型,从政策本身、目标群体、执行机构、政策环境等视角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建立新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期为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现依赖政策的有效执行。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本身有待完善、执行机构协同性有待加强、目标群体观念有待转变及外部环境薄弱,是影响相关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表面化、碎片化、形式化偏差的主要因素。完善产教融合政策的顶层设计、增强执行机构之间的协同性、提升目标群体的支持度、优化外部环境,不仅成为解决政策执行偏差的破解之道,也成为提升产教融合政策执行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政策工具是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促进社会公共问题的有效解决或者达成既定的公共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和机制,理应成为转型期我国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研究一个崭新的视角。在剖析政策工具的内涵、分类及其选择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政策工具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工具自身的特性、政策目标、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和环境等五个影响因素揭示出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的"工具"原因,为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的矫正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提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而决定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根本,取决于其能多大程度地促进政策目标群体参与到政策执行中来。通过加强对目标群体的政治社会化力度、加大对目标群体的政策宣传强度以及加深与目标群体的政策外部沟通广度,就能促进其认同、接受、遵守并内化公共政策,从而为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已完成从试验探索到全面落实的演变。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作为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关键主体,在遵循政策执行的逻辑意蕴中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向度。根据托马斯·史密斯的政策执行模型分析框架,结合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3180份文本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政策目标导向、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环境、目标群体等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取4所高校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目标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导向,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仍存在着政策目标评估工具缺乏贯通性,执行机构联动性不足,以及目标群体认同度有待提升、资源投入相对有限等制约因素。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设计,理顺政策执行的府校关系,提高目标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和政策认同感,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3.
政策的有序执行是确保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全面审视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执行过程,发现在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四个维度,其分别面临政策本体内在限制导致政策执行力度减弱、机构执行能力不足致使政策执行效率降低、目标群体认知偏差造成政策执行阻力增大和政策环境建设乏力引致政策执行基础薄弱等现实困境。在新一轮“双一流”政策的后续调整与执行过程中,须从优化制度顶层设计,提高政策执行力度;强化机构执行能力,健全政策执行机制;提升目标群体认知,增强其政策参与意愿;改善政策执行环境,夯实政策执行基础等方面找准出路,以持续促进“双一流”建设政策落实、稳固推动“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三助一辅”是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确保高校良性运转的重要政策,它的预期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具体执行中考量效果。通过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对政策执行各因素的分析发现,研究生“三助一辅”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研究生“三助一辅”文本的内在限制影响政策执行力度、高校研究生的认知偏差影响政策执行过程、高校管理部门的行为偏差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单向度的高等教育环境影响政策执行效力等问题,制约着“三助一辅”政策培养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从优化政策顶层设计以推动政策执行落地落实、兼顾岗位需求与学生发展以提升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感、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以调动执行主体积极性、优化高校教育环境以营造良好政策生态四个方面来推进“三助一辅”政策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倡导多元共治理念。减负政策作为教育领域长期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执行过程中必然吸引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政策执行具有响应全民治理号召、丰富政策执行方式、保障监管评价客观等优势。然而,不同执行主体间存在着价值分歧、执行权责边界不清、过度参与等情况,致使政策执行过程受阻、执行效果甚微。要打破多元主体参与减负政策执行的困境,需要优化政策执行环境、明确各主体的执行权责边界、完善多元参与机制和法制遵循,形成执行合力,推动减负政策平稳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在执行中面临诸多掣肘因素。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执行过程,发现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面临着政策本身的模糊性与"逐级发包制"的政策执行梗阻、执行机构及执行人员的执行能力与行动能力不足、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度与满意度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因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四重困境。在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的进程中,需要从优化制度设计,完善政策内容;优化政策执行人员素养,改进政策执行方式;优化目标群体利益,增强政策认同感;优化舆论环境,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等方面破解困境,以全面提升绩效工资政策的执行力,推动政策目标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17.
郭超 《教学与管理》2022,(24):61-64
在学校场域内,由于教育惩戒政策的敏感性、教育行政部门对该政策执行的制度化推动缺失、多任务环境对学校注意力的争夺以及教育惩戒行为的高风险,导致教育惩戒政策执行出现了政策文本传递中断、教师自发理解并变通执行政策和学校外部环境对政策反馈消极的教育惩戒政策执行阻滞现象。对教育惩戒政策执行阻滞的治理需要确保教育行政部门的“高位推动”、建构学校场域内的冲突解决机制、保障家长监督渠道的畅通以及营造有利于该政策执行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出现不同程度的执行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前教育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执行主体专业性不足,科学地政策执行评估体系缺失,政策执行方案制定随意化,支持性政策执行环境缺失等。为提升学前教育政策执行效能,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执行应当着力提升政策执行人员的专业素质,合理确定学前教育政策执行目标,有效配置学前教育政策执行资源,加强政策执行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提高执行主体及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度,合理有效解决学前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偏差导致的政策执行失灵是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命题。社区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范畴.建构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偏差模式,分析政策执行主体偏差行为问题,可以探究社区教育政策内容有效转化为实现效果困境的原因:社区教育政策滞后,导致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随意性;社区教育政策执行过度行政化,导致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单一性;社区教育政采资源短缺,导致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利益性。因此,完善国家层面的社区教育政策,可以从政策源头上避免政策执行主体因政策模糊而出现的政策偏差。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多元化.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制衡,可以改变行政化路径依赖。在社区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利益博弈中.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寻找各方利益均衡点。这是避免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偏差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祁占勇  杜越 《教育研究》2023,(5):145-156
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评估是指通过事实与反事实的双重归因,确立教育政策执行与教育政策目标群体内外影响变化之间的因果关联,完整、清晰、客观地阐释政策执行对受众群体的最终影响变化。评估的目的在于精准识别并处理政策执行活动中的矛盾症结,有效推动教育政策活动的开展。将影响评估引入教育政策执行评估,尽可能析出并解读教育政策执行的“净影响”,对完善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乃至优化教育政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因果分析和变革理论为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评估的本质阐释提供事实与反事实的逻辑自洽。定量主流下的倍差分析法、工具变量法、断点回归法、倾向值匹配法等非试验方法和随机干预试验法,为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评估何以可行指明方法论层面的行动逻辑。问题导向下构建完整因果链、制定科学的影响评估设计、收集并分析支撑数据、输出因果效应等一系列流程,则为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评估的具体操作搭建运行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