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磊  段峰峰 《视听》2022,(6):81-83
抗美援朝主题影片《长津湖》实现了主流价值与商业元素的完美结合,以精彩剧情和良好口碑获得大众认可。在仪式化的观影体验下,大众沉浸于共同体想象中,集体记忆被唤醒。良好的观影体验助推个体将影视文本转化为情感符号,借助社交平台分享体验获得情感满足。通过对影片进行拆解和重构,媒体大量制造相关话题,影片影响力得到扩大。在影片传播过程中,应在传承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利用新兴媒介,实现多样化传播;挖掘衍生话题,实现影片内外联动;注重延续记忆,鼓励优秀影片“进校门”与“出国门”。  相似文献   

2.
闫丽媛 《视听》2022,(6):91-94
《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两部电影以平视化视角,融客观真实与艺术真实于一体,打造新主流战争题材电影的新姿态。全景式讲述了抗美援朝的缘起与决策,书写了一段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了国家利益牺牲的英雄史诗。通过影像叙事的记忆生产形式对大众进行集体记忆的建构,从而唤醒大众心中的英雄情怀和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3.
孙雪盈 《视听》2022,(6):88-90
在《长津湖》的基础之上,《长津湖之水门桥》丰富了战争沉浸式的观影感受,延续并加深了中式美学的叙事风格。《长津湖之水门桥》遵守了电影现实主义美学的真实性原则,不仅在战争场面表现宏观上的戏剧冲突,而且在剧情方面融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古代兵法博弈元素。《长津湖之水门桥》呈现的是中国人民蕴藏于心的集体无意识,打破了固化的叙事原则,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针,按照历史的脉络完美复现了水门桥战役的态势,同时通过使用暴力美学,试图在形式的美感之下融入对人文主义的关照。  相似文献   

4.
郭慧  曾超 《东南传播》2022,(6):24-26
电影《长津湖》通过典型人物刻画与双向融合叙事的艺术手法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美国霸权主义、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现实主义的影像特征催化了受众情感共鸣和集体共情,使电影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意义内蕴。浸润文化自觉的导演思维投影了“抗争美学”的影像风格,提升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电影对长津湖战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延续,将助推青少年受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赵静 《视听》2022,(5):80-82
根植于革命历史题材叙事与聚焦于影像视听元素表达,在新主流电影中从不是矛盾与对立的,而是补充与融合的.《长津湖》于战争历史抒写中塑造平民英雄,《革命者》以情感演绎而非情节推进作为叙事动力.新主流电影在历史抒写上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真实性"是其叙事基调.同时,在英雄人物塑造中侧重呈现"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  相似文献   

6.
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与纽带。"长津湖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值得被媒介和历史所铭记。作为社交媒体空间的微博,汇聚着大量网民的交流与讨论,无疑是媒介记忆研究考察的重要渠道。研究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描绘出微博空间中"长津湖战役"记忆的历时变化、结构形貌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空间中的集体记忆受到其他媒介记忆内容生产的直接影响,而网民的交流、讨论则会逐渐聚焦、建构出媒介记忆的主体结构和原点,并且形成后的记忆结构和原点很难被改变,即便声势浩大的商业宣发、明星打榜也自然而然地卷入并融入媒介记忆的过程之中。同时,在社交媒体中媒介记忆的短暂"沸腾"和长久"保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需要更稳定的力量推动媒介记忆的建构与纠偏;同时,非正式结构管道的记忆也需要以正式结构管道的记忆为记忆叙事的原点和坐标,而不可过度虚构。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影像时代”跨越国族与时空边界的“想象共同体”。电影是一种视听、创意与思维相互碰撞的具象的艺术,影像本身具有三个演变的层面:承载视听欲望的感官层面、表现艺术的叙事层面以及传达伦理与价值观的精神层面。笔者拟以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为例,试从这三个层次展开讨论,探究建构在影像基础上的“国家共同体想象”及其承载着的感性、理性与神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李思杰 《今传媒》2022,30(4):98-101
“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电影中一种特定的影片类型,近年来,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热门关键词,在类型构建、电影美学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以电影《长津湖》为例,试论述主旋律电影在中国语境下的类型化构建,并分析其所具有的独特美学风格和蕴含的家国情怀。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特有的语境、国情和意识形态下解构着类型电影原本的形态与内涵,以期在商业化与产业化过程中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电影《长津湖》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投资、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抗美援朝的历史大事件,同时也是献给建党百年的鸿篇巨制.影片带来了全新的影像表达、叙事方式以及思想价值,展现出生动的情感审美内涵,呈现出具有史诗质感的壮丽影像."国庆档"上映后屡屡刷新记录的票房数据也显现出其非凡的影响力,是新时...  相似文献   

10.
电影《长津湖》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丰富了主旋律影视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价值理念的传播形式及叙事方式.它以正义战争的主题设置,激发了人们对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思考,关联着家国情怀的记忆和镜像.宏大的战争叙事、微观的人物塑造、红色文化挖掘的历史、生活、视觉传播情境创设,在引起观影者情感共...  相似文献   

11.
张宇 《东南传播》2022,(4):61-64
电影作为当今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字幕翻译质量在其海外接受度和认可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探究电影字幕翻译的合理方式,本研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视阈,以国产电影《长津湖》为例,对该电影字幕的英文译文从四个层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应当综合考虑角色说话时所处的各种模态环境,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从而提高译文质量,帮助国产电影成功“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何纹钡  李晓辉 《视听》2022,(6):84-87
《长津湖》是我国国产电影史上的一部现象级影片,以超高的票房纪录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影片成功运用了家国叙事、个体叙事、集体叙事和生死叙事四种叙事策略,彰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国家至上、绝对服从、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长津湖》具有双重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不仅有助于国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也有助于个人厚植爱国情感、构建身份认同、强化爱国实践。  相似文献   

13.
许娟 《东南传播》2022,(3):53-56
论文运用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理论,剖析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纪录片栏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忆的媒介建构。论文分析电视媒介对记忆的呈现、唤醒与重构功能,使《国家记忆》建构了具有政治文化属性的、为集体共享的国家记忆。栏目借助符号表征,从历史维度搭建了集体记忆的国家框架,采用重现、缝合和互动的话语策略将不同的政治文化记忆弥合,构建了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在国家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受众又透过对国家记忆的确认、补充和传播加深了记忆的内在建构。  相似文献   

14.
钱含星  钟晓萱 《视听》2022,(10):39-43
随着消费文化的蔓延,观众在电影消费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兼具主流价值观和商业逻辑的新主流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既“叫好”又“叫座”的黑马,关键在于其能够较好地把握和满足观众的消费需求。以《长津湖》系列为代表的新主流电影就通过生产“奇观视觉”“家国情怀”以及“社会区隔”等特质符号,引导且满足了观众的符号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5.
这次,中国内地观众将可以在第一时间走进电影院和全亚洲华语地区观众同步观看《无间道》的大结局  相似文献   

16.
李轶天 《视听》2022,(9):6-10
《长津湖之水门桥》在全景式叙事、微观叙事相融相促之下打造多维叙事角度,与《长津湖》形成剧情呼应,在武戏文拍之中,将兄弟情、爱国情、红色血脉赓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受众产生共情。该片用符号化影像展现革命精神的延续,以众人像构建英雄群像,凭借家国同构及情感张力,成为具有民族美学的范式之作,不仅富含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而且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浙江籍报告文学作家徐锦庚全新创作的《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共产党宣言》为线索,放眼世界,聚焦中国,生动记述《共产党宣言》的中国足迹,以文学方式呈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国化的过程。全书从小角度纵深切入,饱蘸厚重历史之墨,兼具生动文学之笔,呈现出鲜明的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特点,创造性地实现了历史思维、现实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有机统一,在当前诸多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中,具有非常突出的示范意义,可谓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书写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18.
汤艺航 《视听》2021,(6):147-148
对于新疆的手抓饭、烤包子、烤馕、大盘鸡等特色美食来说,这其中蕴含的不只是关于味觉的记忆,还通过这种记忆中的味道建构了对这方水土的认同感.本文以美食题材纪录片《新疆味道》为例,通过对片中新疆特色美食的解读,探讨新疆饮食文化在传达人文精神和建构集体记忆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文希 《东南传播》2023,(2):53-55
新主流电影是21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为了顺应商业化的发挥趋势,以传扬主旋律价值内容为体,以商业化叙事手段为用的一种电影形态。以抗美援朝为主旨的电影《长津湖》在疫情影响下的影视寒冬大环境下创造了57.72亿的票房神话,荣登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其重点描摹非典型小人物的个体记忆叙事,使扁平化图谱化的人物变得鲜活,唤起了受众感同身受的爱国情感。采用的宏观+微观+他者的三线全景记忆叙事方式,全方位谱写了从高层谋划决策到基层连队与美军奋勇抗争的全过程。在尊重史实,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民族认同感和建构抗美援朝集体记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新主流电影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