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融入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功能,理性审思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质量评价中存在的瓶颈性制约,立足一体化评价堵点,在破立并举中精准施策。从顶层设计层面,打破“唯学段”的评价窠臼,锚定“一体化”构建衔接贯通的评价导向;在评价主体层面,打破“唯教师”的评价主体设置,立足“多元化”打造评价共同体;在评价内容层面,打破“唯分数”“唯升学”的惯性壁垒,注重“增值化”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层面,打破“唯形式”的评价考核模式,利用“信息化”创新多维度评价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生评价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评价研究的重点领域。以生为本的小学生评价改革,首先需要回应“以小学生的什么为本”“评价小学生的什么”“评价的支持系统是什么”这三个先决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推进综合性评价,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南”;聚焦过程性评价,开发“成长积分管理系统”;凸显增值性评价,设计“成长积分分析系统”;优化诊断性评价,设计“学科素养分析系统”。面向未来,小学生评价改革还需要做好“目标—课程—评价”的整体对接、“理念—技术—方法”的系统桥接、“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贯通衔接。  相似文献   

3.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以评价“教”来替代教学质量,因此这样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则是把“学生评教”、“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全面的、开放式的、多维度的评价,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评价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学科评价与学科建设之间存在“体用分离”“评建分离”问题,导致大学学科建设中出现许多非理性行为,如大学学科建设的主体能动性式微、建设指标化倾向日益严重、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制度性同构等问题。好的、有用的学科评价应当是能够“体用结合”并促进学科知识生产能力的评价,唯有在评价主体上实现从“闭环管理”到“开放管理”的转变,从评价目标上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从评价内容上实现从“学术评价”到“综合评价”的转变,从评价过程上实现从“静态评价”到“动静结合评价”的转变,方能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苏格兰推出了“卓越课程”,并着手建构“卓越课程”体系,“卓越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10~2011年间,苏格兰卓越课程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卓越课程”评价的文件,初步建构起了“卓越课程”评价体系.本文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时间、评价的操作、评价的记录和报告阐述了“卓越课程”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卓越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出发,基于第四代评价理论,聚焦“回应”“协商”与“共同建构”的核心观点,围绕构建指标体系、强化师生共识、丰富评价体系等,探讨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优化路径;提出以“多元化”价值导向为引领、以“交互式”评价模式为方法、以“跟进式”评价手段为路径、以“规范化”评价机制为保障的课程评价实践模式,旨在为学校开展课程评价提供参考,充分发挥评价“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用实际行动对“文化大革命”否定评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文化大革命”不匆忙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文化大革命”否定评价再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对“文化大革命”辩证评价四个阶段,这四个评价阶段都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相关项目研究提出了“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的理论内涵与操作范式,并结合高中地理课例进行了具体阐释。该操作范式的实施应遵循“系统性与差异性”“融合性与情境性”“诊断性与发展性”三大原则,应按照“分解课标内容要求,叙写学习目标”“创建情境任务,开展表现性评价”“命制测试题,组织认知诊断评价”“整合评价信息,撰写综合评价报告”四个步骤进行操作,可采取“关注课堂文化”“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多元评价”“应用信息技术”四大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9.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评价建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评价观”,其评价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我将其概括为“一性三化”,并认为这“一性三化”指明了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是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新路标。所谓“一性三化”,是指《标准》评价目标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维度的“多样化”,评价方法的“弹性化”。其中,“发展性”是《标准》评价体系的核心与灵魂,“三化”是“发展性”的体现角度与实现渠道,二者有机统一于《标准》的评价理念之中。下面结合《标准》的学习和现实的思考来谈谈这“一性三化”。  相似文献   

10.
沈琳 《现代教学》2010,(1):41-42
课堂评价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语言激励”是评价的首席,“评说思维”是评价的重点,“直面人性”是评价的基点,“关注价值观”是评价的亮点。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性和个性化,通过变“功利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变“一个模式评价”为“差异性评价”,变“一元化评价”为“多元化评价”等,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享受到学习语文的成功喜悦,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按评价的主体来说可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其中“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教师如何适当运用评价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具有积极的意义。评价的标准一般可分为:“客观评价”,即依据知识的正确与否或大纲的具体要求进行评价;“横向评价”,即以一定范围的学生程度作为依据进行评价;“纵向评价”即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作为依据进行评  相似文献   

13.
我市小学语文“两分法”评价的研究是从2002年9月开始的。“两分法”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到程度分阶段、分项目进行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过程。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整个评价的可信度,我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项目、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的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以下说明,作为各校评价基本依据。一、评价项目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知识与能力”又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  相似文献   

14.
双语教育评价是双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要搞好双语课程实验,必须做到“评价先行”。正因为评价的导向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更应该“三思而行”。要搞好双语教育评价,让评价的功能实现从“棍子”、“鞭子”到“尺子”、“旗子”的转变,就要解决“为什么”、“什么”和“怎么”的问题,找到简单易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办法。“作业式评价”就是好的评价办法之一。它是集模糊评价、整体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于一身的简单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运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呈现各种状态“相”。考察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价教学管理质量,即“过程评价”,此一“相”评价;通过对学生修完课程后的考试或毕业考核,测评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即“产品评价”,此二“相”评价;考察毕业生与国家、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相符合程度,评价人才的社会价值,即“商品评价”,此三“相”评价。分析、认识与评价教学质量三“相”状态,折射出不同的教学质量观。  相似文献   

16.
学生综合素养的科学评价需要大数据的支持,而大数据在学生素养评价中的落地,依赖于新型素养评价体系和平台的研发。深圳小学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站式”学生素养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在素养评价的理念、格局、功能、方式四个维度实现了突破,即变“评价”为“观测”、变“人工”为“智能”、变“封闭”为“开放”、变“评定”为“促进”,以期用客观、科学的评价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文霞 《成人教育》2012,32(6):90-91
增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发展性,评价内容必须实现由“被动教授”向“主动参与”的评价延伸,由学生“基本能力”到“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延伸;对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进行合理评价,加强课堂中教师“导”与学生“学”的相互结合,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反馈功能、鉴别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活动中存在工具理性遮蔽价值理性、强势主体主导评价过程、评价局限于“经验主义”和“有限数据”、评价方法机械化和简单化等现实困境。造成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评价受管理主义和知识中心主义支配而游离于评价目的之外且没有跳出“方法中心”的科学主义惯性思维。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与循证实践在理念、原则和实施上高度契合。基于循证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范式应实现“四个转向”:价值取向从“方法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评价主体从“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协同”、评价标准从“经验”“数字”转向“多维证据”、评价方法从“同而不和”转向“和而不同”。循证实践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范式应突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重点,以学生的课堂教学表现、课外实践表现和自主学习表现构建“多维证据”体系,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胡元华 《江西教育》2022,(31):69-7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尤为注重评价,强调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评价将嵌入“教”与“学”的全过程,评价要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保持一致,要收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为进一步改良“教”和“学”提供依据,促进目标的达成。“新课标”专门制定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让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陈敬 《四川教育》2022,(2):32-33
教育评价改革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牵引动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要以“评价改革”为牵引:修正教育评价“指挥棒”,强化区域统筹;校准教育评价“标准尺”,彰显办学特色;借力教育评价“助推器”,完善教师评价;突出教育评价“体检仪”,落实五育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