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骈体文必须讲究骈偶(又名对仗),句子要两两成双,一联之中上下句的句法结构要对称,词性虚实要相同,工对则事类也要相对。骈体文越到后期对仗就越工整。谙熟骈偶,可利于训诂,今以王勃《滕王阁序》为例,就《古代汉语》王力本和郭锡良等本(兼涉《大学语文》徐中玉本)的一些注释、今译及异文略作评析,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杨雄 《家教指南》2006,(4):90-93
敦煌先唐文学中有大量的骈体文.敦煌唐五代文学作品中,不但传统文学类中多骈体文,敦煌俗文学类中骈体文也占压倒多数,这是前此未经言明的文学现象.敦煌文多为骈体的原因非一,但大约可以归结为二:一,主流文学时尚的影响;二,讲唱文学、诵读类文学的特点使然.骈体文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传统,也是俗文学的重要传统之一.歧视骈体文的观点与中国文学的传统相左.  相似文献   

3.
骈体文四大形式特征(裁对、隶事、声律、敷藻)无不符合审美法则,有其存在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周易》思想作为我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哲学基础,以自然为准则,统摄万象.骈体文形式的四大审美特质与《周易》中的阴阳对举的思维方式、百虑一致的重象观念、声气应求的和谐理念以及附丽藻绘的审美思辩无不一一相契.本文主要借助《周易》这本奇书来阐明骈体文审美特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陈维崧一生经历贵介公子、江湖布衣、翰林词臣等社会身份的转变,但是他却始终保持世家子弟的身份意识。这种自觉而鲜明的身份意识成为陈维崧骈体文书写的基因、动力与精神。世家子弟的身份意识与陈维崧骈体文书写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家世声华的自豪与锦心绣口的才学、清狂肆志的自傲与神龙夭矫的气势、时命牴牾的自叹与独标兴会的精神三个方面。世家子弟的身份意识造就了陈维崧骈体文的"心手独得处",使陈维崧的骈体文成为清初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化精神的宝贵结晶。  相似文献   

5.
徐熊飞是清中叶浙江知名文学家,众体兼长,尤工诗及骈体文,极受阮元、秦瀛器重,然学界对其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故以徐氏著作为主要参考文献,并综合其他著作和史料编成年谱,以展现他主要生平风貌。  相似文献   

6.
唐代几百年时间里,文学上改革魏晋以来文体文风的运动逐渐深入。在这个革新运动中,传统的骈文是改革的主要对象,当时,这个改革是从两个方面并进的:一是后先相继的古文家们用古文代替骈文的比较彻底的革命;一是骈文家们在当时文学革新大气候的影响下自觉地对骈体文本身进行的改良。从“四杰”至“燕许”,骈体文从风格上看  相似文献   

7.
新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选用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篇骈体文的典范之作。因其大量使用典故,从而增强了教学的难度,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寻。笔者以为掌握句式,从解读句式、研究句式入手,便是有效教学《滕王阁序》的一把钥匙。骈体文句子的字数多为四、六,故又称为“四六文”。“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骈体文的  相似文献   

8.
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为《滕王阁序》,以下行文即用简称)是一篇有名的初唐时期的骈体文。为使文章显得委婉、含蓄、典雅、精炼、,骈体文在行文方面有大量用典的特点,《滕王阁序》亦然。本文即对《滕王阁序》的用典特点,作一简要分析。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汉语修辞学提供一点参考资料,就对更好理解《滕王阁序》的文意,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以宋代制诰文为代表的宋四六选择骈体文作为工作文体,“在因袭中固定规制,在继承中求得发展”是宋四六文体演变的基本态势.得体称旨是制诰类文书的最高制作原则,制诰类文书的文体要求明确而具体,程式化写作是制诰类文书的特色写作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武彦栋 《学语文》2003,(2):18-18
《滕王阁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骈体文,乃唐人王勃(字子安)所作,原在《王子安集》,清时《古文观止》一书选入,广传社会。建国后,先后有多家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5875号西夏文写本,应是一篇中原骈体文的西夏语翻译,文中充斥着来自中原史籍的大量典故,其汉文底本应该是唐宋时代官宦阶层的童蒙读物。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所作的中书制诰有"旧体"、"新体"之分.何为"旧体"?何为"新体"?人们大多遵从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中的说法,以"新体"为复古改革后的文体.本文认为恰恰相反,"旧体"才是改革后的制诏文体,是在一定程度上散文化了的骈体文.  相似文献   

13.
杨有清 《青海教育》2007,(12):30-30
人教版新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篇典范的骈体文,文章引用典故达三十多处,这典故在文字上难读,在理解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所作的中书制诰有“旧体”、“新体”之分。何为“旧体”?何为“新体”?人们大多遵从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中的说法,以“新体”为复古改革后的文体。本文认为恰恰相反,“旧体”才是改革后的制诏文体,是在一定程度上散文化了的骈体文。  相似文献   

15.
清代常州骈文之发达,几乎没有一地可与之相比。在"实足纵横中国"的骈文成就的基础上,伴随着嘉道以降骈文文体意识的高涨,晚清著名的史地学者与骈文作家屠寄纂辑了《国朝常州骈体文录》。是书以保存乡邦文献为主旨,也体现出融合骈散的理念。作为清代惟一刊行的地域性骈文选本,它有着地域与文体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骈体文说略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梁代吴均《与朱元思书》一文,该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为便于理解课文,笔者拟对骈体文的来龙去脉作一勾勒,以就教于方家。骈文,又称骈俪文、四六文,是古代文学中相对于散体文而言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兴起于魏晋,独霸于南北朝,继盛于隋唐,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文学史上,诗歌、戏曲,骈体文,都有相当严格的声律,要求尽可能表现其文章的音乐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么,散体文呢?要不要注意声律,也要求文章的音乐美?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存在的,但实际考查起来,细心的读者和作者,都会发现散文作品要读得上口,听得顺耳,表达出用语言文字不容易表达的微妙感情和复杂思想,这些都牵连到文章的语调、节奏问题,也就是声律问题。可以说,声律是与文章同在的,骈体文是这样,散体文也不能例外,不过在要求上有所不同罢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来一番考查。  相似文献   

18.
一、范文:《答司马议谏书》、《与朱元思书》、《报刘一丈书》。阅读提示:这三篇文章前两篇为书信体散文,后一篇为骈体文,又是写景文。《答司马谏议书》是以驳论为主的文章,文中有破有立,阐述自己的观点,答复批驳对方的指责。《报刘一丈书》是以叙议给合的写法,回答对方的“上下相学”的要求,用白描的手法漫画式  相似文献   

19.
吴均是南朝梁朝的作家。南北朝时代是骈体文畸形繁荣的鼎盛时期,骈体文(包括骈赋)数量很多,大都是形式华美纤巧,内容空虚贫乏的作品。但还有少数作家不同程度地摆脱了浮艳文风的影响,写出了一些内容比较充实深刻,具有文彩丰美和独创风格的好作品。如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以及本文《与朱元思书》几篇短札,就是其中的好篇章,为当时写景骈文的典范。吴均虽出身贫寒,但在当时的梁朝很有文名。他的诗文清新挺拔,曾得到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沈约的称赏。有些人仿效他这种题材和风格,称为“吴均体”,可见其载誉之盛了。  相似文献   

20.
骈体文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语言形态,是汉民族依照汉字的特点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根据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民族审美意识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的反映.本文试结合汉语特点进行分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