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中国历史上内刑的废除之艰难和外国废除死刑之后的反复来看,废除死刑将更为艰难.尤其是,我国现行刑罚体系的不完善也证明了死刑不可轻言废除.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力对死刑加以完善,包括三方面内容:公开死刑执行人数,提高现行刑罚等级、严格死刑执行程序,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2.
在从实体上废除死刑一时难以取得成效的情况下,从程序法上对死刑的适用进行严格的限制是一条更为理性和务实的道路。鉴于死刑案件的特殊性,立法上应当规定死刑案件的诉讼程序比普通的刑事案件程序更加严格。提高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完善死刑案件的再审程序、赋予被判处死刑的罪犯申请赦免的权利、规范死刑的执行程序,在特殊的情况下赋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罪犯以减刑的权利,不但可以严格限制死刑在现阶段的适用,还可以为最终废除死刑进行观念上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死刑复核程序现存问题及完善之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复核程序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程序制度,在严格适用死刑,防止错杀、滥杀,保障被告人权利和打击犯罪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保证死刑质量而设置的最后一道程序保障。然而在实践中,无论是在立法、司法、还是理论中,都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难以圆满实现设立的初衷,因此,有必要加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由于忽视立法目的的探讨和提炼,对如何理解"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存在聚讼。以"限制死刑主体,废止孕妇死刑"为目的,可以对此作出和谐统一的、合目的的解释。"审判时"包括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与死刑判决执行程序。"孕妇"应指怀孕的所有情形,包括正在怀孕、曾经怀孕和异常怀孕等。刑法第49条与相关司法解释、刑诉法第211条等的规定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5.
从长远眼光看,死刑的命运必然是被废除。本文分析了我国死刑的立法现状,并从死刑自身的缺陷、作用的局限性、国际发展趋势、刑事司法合作等方面阐述了废除死刑的理由,最后指明了我国废除死刑的必然性和道路的漫长性。  相似文献   

6.
林山 《华章》2012,(14)
死刑作为对犯罪分子最严厉的处罚,在我国的刑事法治中一直处于独特的地位.但我国死刑制度罪名过多,涉及面过宽,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也践行这一理念:死刑从存在到逐渐加以限制直到最后被全部废除.本文从我国刑事立法进程、法环境和法理论的角度加以论证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也必和世界趋势融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阐述刑罚目的与临终关怀价值之间的关系,指出死刑执行中临终关怀这个命题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当代意义。其次关注这个命题在实践中是如何展开的,从历史和当代、国内和国外、理论和现实多个角度描绘出死刑执行实践中的临终关怀现象,并尝试梳理归纳出临终关怀的方式种类;最后针对当前死刑执行中存在的临终关怀现象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无论是在立法、司法运作上,还是在诉讼理论上,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议,导致死刑复核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死刑程序控制的应有功能,必须对其进行重构和改造.在以保障人权为理论支撑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法治特点,以实现法治的公平与正义,保留死刑复核程序并对其进行程序完善应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美国与中国一样是保留死刑的大国之一,但其一直从宪法和司法层面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美国的死刑司法控制手段中,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和诉讼后均能获得经济赔偿,这种被告人对被害人的经济赔偿和国家对被害人的经济补偿共同构成的对被害人保护的多元化方式符合国际趋势。美国多元化经济赔偿制度对死刑的量刑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对完善我国死刑适用理论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学术界关于死刑存废的主要观点及我国死刑的观状。然后论述我国应当保存死刑并严格限制死刑适用,最后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中的死刑问题进行了评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死缓制度是我国的独创,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证的哲学理论和慎杀、少杀甚至不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和刑罚观念.其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发展和丰富刑事法学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特定的理论支持下,中国古代往往把死刑的执行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死刑的执行中在季节和月时上是有选择的.在季节上可以分为无限制和有限制行刑季节;在月份上可以分为绝对禁止行刑月和可以行刑月;在可以行刑的月上又可分为可以行刑日和禁止行刑日;在可以行刑的日上又分为可以行刑的时刻与禁止行刑的时刻等.中国古代对行刑时间的如此分类,体现出死刑在中国古代特定文化中的冲突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死刑是统治阶级借助国家暴力机构对严重危及国家和社会安全的犯罪人实施剥夺其生命权利的一种惩罚方式,带有浓厚的血腥味。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文章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了死刑是存还是废,并借此探讨我国的死刑存废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死刑赦免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赦免制度,是指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生效后,如果该死刑犯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或具有其他特定条件,暂缓死刑命令的执行,在法定期限内,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死刑执行的赦免令,原死刑判决不予执行,而改处并执行其他刑罚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消除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若干矛盾,也有利于进一步贯彻“少杀慎杀”死刑政策,有利于避免错杀,同时也是更好地履行我国国际义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死刑观的负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死刑观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笃信死刑的正当性;二是极力追求死刑的威慑效果;三是容忍过度发挥死刑的复仇功能。在传统死刑观的影响下,国民崇尚死刑,依赖死刑,动辄希望判处罪犯死刑,对死刑适用的正当根据和必要限度缺乏足够的认识。传统死刑观阻碍中国死刑立法的现代化和现代死刑适用标准的确立,导致法官和政治决策层对慎重适用死刑持抵触态度,并且可能使合法、正当的死刑案件裁判面临来自社会舆论非正常压力,应当扬弃。  相似文献   

16.
从天才的贝卡里亚开始,死刑的存废便成为学界与各国政府关注的一个社会与法律问题。贝卡里亚预见到死刑将会被废除,但他没能揭示出死刑消亡的内在原因。其后的学者大多从死刑本身来找死刑应存或应废的理由,而很少有从刑罚的发展体系来寻找死刑最终的命运。死刑像任何事物一样,有它产生、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刑罚发展规律性的制约。当自由刑发展到可以替代死刑时死刑才能被取消。我国现阶段要根据死刑消亡的规律性作出是否废除死刑的决定。  相似文献   

17.
相对不起诉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对于存在犯罪嫌疑且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依其职权而做出的一种不起诉处分。消极裁决权分割、利益居先和宽严相济是该项制度的理论基础。为了使该项制度得以贯彻,必须修改刑事诉讼法,不赋予被不起诉人的申诉权,且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决定前,应征求被害人意见,赋予被害人知悉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司法领域内数起冤案的产生使得学界和舆论再次掀起了探讨司法改革的热潮,而死刑复核程序显然成为其中的焦点.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死刑核准权下放与收回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死刑核准权的收回将拉开以死刑复核程序改革为切入点的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死刑存废之争是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对死刑存废两派的观点进行简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派争论所植根的价值取向与前提基础并不相同。当今中国,死刑之存废本身并非最终目的,死刑政策之制定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如果以人权、自由与尊严为终极价值目标的话,那么,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与其单纯地提倡保留、限制或者废除死刑,不如重点关注死刑所植根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尽管具有公正性,功利性,但却因不具有人道性而使其自身充满了矛盾,故此其存在仅具有相对合理性。权利话语的兴起和人权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使得死刑制度逐渐走向自我消亡的结局。现阶段,中国应该逐步限制死刑的适用从而为在中国最终废除死刑创造条件,以顺应时代和法治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