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典型和代表。高校聘请全国劳动模范担任特聘教授,开展“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有助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丰富发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推进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实现、形塑社会劳动新风尚。推动“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成为高校劳动育人普遍化的有效教育模式,需要统筹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将劳模育人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还是结合,是无产阶级教育与资产阶级教育的分水岭。因此,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今天培养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唯一正确途径。一年多来,我国教育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完全证实了这一点。我们中文系一年多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有力地说明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无比正确。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多数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刻,学生虽有劳动,但教育的目的性不明确,造成了“伪劳动”的现象。因此,笔者依托“LDEC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在沉浸式参与过程中,培养劳动兴趣、促进劳动创新、培养劳动精神,最终依托劳动课程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养。  相似文献   

4.
选取与按劳分配之“劳”密切相关的四个概念:劳动、劳动量、劳动价值、劳动力价格进行分析,揭示了由于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使得在理论上充分体现公正合理的按劳分配原则,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5.
数字劳动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与劳动教育双向互动。一方面数字劳动助力劳动教育。数字劳动的“时空重构”开启劳动教育的多元实践,数字劳动的“算法管理”拓展劳动教育的伦理向度,数字劳动的“产消合一”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数字劳动也设限于劳动教育。劳动工具数字化挑战劳动技能升级,劳动过程数字化弱化劳动价值认同,劳动关系数字化冲击劳动权益保障。由传统劳动教育向数字劳动教育转型是社会发展趋势,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推进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一是要虚拟与现实融合,突出劳动教育的数字趋势;二是技术与价值结合,突出劳动教育的精神引领;三是教学与实践共生,突出劳动教育的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职工教育》2010,(8):13-13
1999年6月举行的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国际劳工局新任局长胡安·索马维亚向大会提交了题为《体面的劳动》(Decent Work)的主旨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了“体面的劳动”的概念。“体面的劳动”中的“劳动”一词内容宽泛,它包括工薪劳动者、自营就业者和家庭工人及在非正规经济领域的各种活动,而从社会意义上去理解,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育人导向上,从早期的“德智体”到1999年全国教育大会增加为“德智体美”,再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增加为“德智体美劳”,每一次增加都以政策文件为外生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或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因而应当与日常教育生活建立全面的联系。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命题的确立,不仅对纠正“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践偏颇,而且对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认识和有效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防止“反劳动教育”错误思维、依据学段与类型实际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劳动教育具有引导学生内修德性、外砺品行、专业成长、自由创造这一由内而外、螺旋累进的价值指向。较之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学劳动教育具有独特性,其核心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思想,以融合学科专业教育为内容主轴,以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为价值追求,以形塑合法劳动意识为基本尺度。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包括:系统开展“关于劳动的教育”,建构劳动知识学习的课程框架;多元实施“通过劳动的教育”,统整劳动实践锻炼的资源平台;有机融通“为了劳动的教育”,拓宽劳动思想教育的实施渠道;守正创新“反思劳动的教育”,指导劳动科学理论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0.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今年5月1日,是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光辉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110周年纪念日。4000多名各界人士参加了今天的庆祝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等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坚持育人导向,着力破解长期以来劳动意旨被曲解、劳动场域被支解、劳动特色被误解的问题。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视域,劳动教育应重树“多旨意”回归,重整“多场域”耦合,重塑“多特色”通洽。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需求高度,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整体和长远谋划劳动教育,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化、整合化、特色化,以找寻有教育价值的劳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快乐的劳动     
从前,我特别不爱做值日,认为很累,也很脏。有一次,我家大扫除,我对妈妈说:“妈,我可不可以不参加呀?”妈妈说:“不行,每个人都要干。”我只好服从。我分到的活是扫地、拖地。我先扫地。我无精打采地扫呀扫,东一下西一下,干了一会儿我就不想干了。  相似文献   

13.
劳动幸福观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从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出发,对人类劳动与幸福关系这一问题的独特认识和思考.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诠释了人类文明社会生产的本质.基于当前社会发展问题,做好对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进一步解析,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时代影响力,同时,也是解决信息化时代下工人阶级部分社会矛盾问题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工》2009,(5):4-5
“五一”节前夕的北京,树绿花艳,风和日丽,春意浓浓。 4月2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代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保增长促发展劳动竞赛推进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对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所发出的最响亮的前进动员令。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是夯实高校学生的劳动奋斗精神,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在强化习近平劳动观的思想引导力同时能够提高高校育人活力,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手段形式,从而保证习近平劳动观在实践中发展。以劳动创造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本体的科学阐释。崇尚劳动是社会主义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天性,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呈现出一些新方式、新特点、新载体等新的特质,但仍然存在资源匹配“内外合力”相对不足,利用劳动平台乘风育人的手段方法相对较弱,劳动宣传话语难以契合高校学生的个性需求,劳动精神在凝聚高校学生力量方面成效略浅等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强化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熏陶,形成“内外合力”整合资源,锻造更加接地气的劳动教育话语场,拓宽平台不断丰富劳动实践内容,才能将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全过程,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期间重点项目“三类残疾儿童的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课题的“聋校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大纲”子课题。通过使用特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证明课题组所拟订的劳动、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劳动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评价与应对?文章深入剖析了“劳资冲突说”和“劳动者分层保护说”。“劳资冲突说”认为资方劳方之间存在阶级冲突,作为整体的有产者和劳动者在经济上的权利和地位处在此消彼长、尖锐对立的状态。“劳动者分层保护说”则认为,不宜将劳动者简单地视为一个阶层,而应分为四个阶层,各个阶层的利益有同有异,应根据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保护策略。当前劳动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底层劳动者保护不够导致的,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劳资双方存在尖锐的阶级冲突。这两种学说在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调整原则上均存在着分歧,并影响着当前的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美的规律”提出的具体语境,对于“美的规律”与异化劳动的思辨逻辑的关系、“内在尺度”与人的“类本质”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探讨,指出马克思是在以抽象的“人”或人的“类本质”为出发点的、以抽象的理想化的“劳动”为中介的哲学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框架内提出“美的规律”的,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和运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的规律”论断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社会主义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基础性课题。“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经验告诉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人们在平等条件下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式的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互助合作的社会活动,是逐步向着人的高度“自主活动”发展的行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以三种状态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自觉地善待自己的基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者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