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阶 《新闻前哨》2000,(11):38-39
编辑工作是否细致,直接影响到报纸质量。翻开报纸,文内错别字、病句实不少见,标题差错也不时出现。业内专家曾对我国几家很有代表性的报纸作过统计,从1999年1月1日这一天的报纸中,就“挑”出十处错误,其中就有一处还属标题错误。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某学校常将当地报纸拿来,找出其中的错字病句,作为教学的实例,令人啼笑皆非。由此观之,见报差错已经严重损害了某些报纸的形象。因此,编辑必须在实践中仔细,仔细,再仔细。报纸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有效防范见报差错,编辑必须在编、审、校各个环节各…  相似文献   

2.
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作品中,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读者或听众最先接触的就是新闻作品的标题。所以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受众“上钩”的“诱饵”。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能力,增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标题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制作标题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胡乔木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标题应该虚实结合,不拘一格,要讲究文采,才能吸引读者。比如同时反映一件新闻事件,标题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请看,反映一家企业如何创建精神文明,有的媒体的标题是“文明出效益”,有的是“发掘潜能出效益”,而有的媒体记者在标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标题是“奇迹出在软件上”,这给人的感觉就很新异。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3.
在人生的档案里,每个人都存有自己无法向别人告知的一两件事,我的"档案"里就存封着一件让自己深感痛悔的事,我把这件事刻录在了我的心壁上,存入了我人生的档案中.  相似文献   

4.
我搞了近20年的新闻报道,先后在中央和省市新闻单位用稿数百篇。我比较自信,认为自己采访作风比较深入,不会在新闻事实上出差错。可是今年1月份,由于我一时疏忽,还是出了一次不该出的差错。事情是这样的:本乡政府一位干部,有感于当时本地区一些农民建房讲迷信,连续发生两起倒房伤亡的事故,写了一篇杂谈。我看后觉得不够理想,建议他写封读者来信反映这个问题。他要我和他合作,我欣然同意,就改写了一篇题为《建房讲迷信,还会害死人》的读者来信,新华日报》于2月8日刊出。没想到,3月初,我收到新华日报读者来  相似文献   

5.
沈阳日报今年4月15日在一版显著地位,向读者公布了1985年度较突出的失实报道。这家报纸自1983年以来,每年4月向读者公布一次一年度的失实报道,这反映了他们严肃认真办报的态度和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决心。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一要认真,二要坚持。沈阳日报经常对编辑、记者、通讯员进行新闻必须真实的教育,强调调查研究,深入采访,认真核实。此外,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报纸上出了差错及时更正,不打马虎眼;二是差错责任者署名检讨,不吃“大锅饭”;三是每年4月公布一年度的失实报道,进行自我批评。目前,全国性的报纸、省市报纸出了差错大都能及时更正,但象沈阳  相似文献   

6.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看报先看题,看书先着皮”这句话,说明标题是文章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一个简短生动的标题,就能给读者留下美好印象,就很“抓人”,将读者不由自主地引入文章内容中去。近几年,我从事业余爬格子体会最深的一点是:有了价值较高的新闻素材后,不急于动笔,而是将新闻素材在脑海中反复“过滤”,“提炼”出新鲜独特的标题,它像“磁铁”一下子就粘住读者的目光。要想制作出“抓人”的标题.必须使标题简短易读、准确生动、艺术性强。在实践中,我注意运用文学修辞方法制作标题.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一是比拟制…  相似文献   

7.
一条好新闻一定要有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好标题,一个好标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在社会民生类新闻的写作中,对于标题的拟定就越发显得突出。起好了标题不仅能一下子抓住人的收看欲望,吸引人的眼球,还能增强观众对新闻的印象,加深对新闻本身的记忆,使得新闻更加生动而鲜活,过目不忘。标题是文章的眼,是文章的魂,好的标题如同一个好名字,令人记忆深刻。比如有  相似文献   

8.
并非巧合     
去年,自治区的三家新闻单位,各发了一篇关于石河子客运公司的报道,互相对照,不禁令人啼笑皆非。一则是新疆人民广播电台3月份播发的一封群众来信,反映兵团一五○团场一运输专业户,在石河子至一五○团场的路线上合法运营,竟遭到石河子客运公司的无理限制、刁难和扭打。此事经电台记者调查情况属实。一则是新疆日报4月24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我为农民鸣不平》,反映石河子客运公司的客车在乌鲁木齐火车站招徕旅客,将旅客骗上车后,即宣布不管是什么地方的一律买到终点站石河子的票,十多位中途下车的农民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看报看题”已成为许多人浏览报纸的主要方法。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从头读到尾的读者大概是不多的。读者多是从标题上确定要读的内容。标题作为报纸吸引读者,引导读者的重要手段,在形成舆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新闻史上有这样一件轶事:老报人徐铸成先生早年在报社工作时,从废纸篓里发现一条被淘汰的稿子——中央社发的国民党军方人士公祭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消息。他将这条消息标上《戴笠精神不死》的标题,拼在国民党政府压制工潮、绑架学生等新闻之后,潜台词不言而喻。见报后国民党当局啼笑皆非。时过境迁,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征途上,作为  相似文献   

10.
“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这是不少人的阅读习惯。一本书封面设计没特色,难以引人问津;一篇稿,标题“平铺塌”,也调动不起读者的兴味。标题像人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探知文章独特的主题和意蕴。好的标题犹如美人顾盼传神,具有勾魂摄魄的力量,让人看了第一眼就放不下。要使新闻作品吸引人,必须在新闻标题上下功夫。邓拓同志曾经诙谐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  相似文献   

11.
善于识别新闻价值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今年4月12日,我去天津出差回到乡上,一位同志找我说:“昨天两个青年人到供销社施用调包计骗取木耳和香料,被聘用的合同工王玉梅当场识破抓获。”我认为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一是这件事报道出去可以提醒各地营业员防止类似的现象发生,免受经济损失。二是说明该单位对职工思想教育、行业教育抓得有成效。三是说明合同工和正式工同样具有主人翁思想。认识了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后,就立即赶到供销社进行采访,以《女营业员警惕高,调包骗子落法网》为标题把稿件发出去。不几天,就分别…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一上瘾,报上几天不见铅字,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和苦闷。1979年,我在乡村遇到一位报社记者,在他的带动下,开始染上了写新闻的瘾。如今,已在市以上发表稿件二千多件,最多一年发稿340篇次,人们说我是“高产稿匠”。其实,我们县以下基层通讯员高产并不难,关键是把握规律,勤于笔耕,根据“市场”出产品。 一、用漂亮优美的眼睛“迷惑”编辑。标题好似姑娘的眼睛,如果大而传神,秋波悠悠,定会让人一见喜欢的。一件稿子邮到编辑部,编辑第一眼就是看标题。即使内容好,若标题平淡寡味,稿件也可能被打入冷宫。所以,标题一定要制作得新奇简洁生动醒目,才能“迷惑”住编辑。抓住特点,突出重点,留下悬念,巧用比喻,都是使新闻醒目的具体方法。我有一些标题曾给编辑留下过深刻印象。如:“双胞胎竟是两妈生”、“一胎儿在母腹中自动消失”、“乌鸦协助破盗案”、“穿裙子的男人”等。要知道,标题一般就是新闻点子,你忽略了,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标题如美女“临去秋波那一转”,夺人目光,引人兴趣,令人赏心悦目;劣标题则如患疾之眼,让人不想多看。新闻之眼病,换言之,即标题之病,择其要者有五,曰:无神、散光、斜视、近视、失盲。一、无神。看似一双大眼,其实无光无神,表现不出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对新闻标题来说,就是不能表现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毛泽东曾说过:“凡新闻,标题必须有内容。”“没有内容,不能引人注目”。这个“内容”,就应该是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部分,没有这种‘呐容”的标题,就像一双无神的眼睛,…  相似文献   

14.
一起简单的养猪场土地纠纷,最后竟引发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其反映出的基层维权困境,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我一接到第五期《新闻爱好者》,就被《庄稼棵里也出新闻》这条标题吸住了。翻开一看内容,更是爱不释手。我边看边想,看了四五遍。我周围的几个新闻爱好者也争相传阅。我是初学写新闻的,写作水平和认识能力都很低,写的稿件常常石沉大海。原来总认为自己生活圈子小,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看了吴学斌同志既有经验,又有实例的文章后,我去掉了“没新闻可写”的包袱,也学得了吴学斌同  相似文献   

16.
标题是新闻之眼,是新闻信息为受众所接受的必经通道,是新闻发生作用的起始点,再好的新闻都需借助一双传神的眼睛——标题的概括、评价,起到引导和强化的作用,以顺利进入传播渠道,寻觅自己的知音,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在几年新闻实践中,我也总结出了我对标题制作的“简”、“精”、“雅”三字原则。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写完一篇稿件,最好要做到“三见面”。即与当事人见面;与报道单位领导见面;与事件周围群众见面。新闻材料的来源,并非全是通讯员本人亲眼所见,有些是在众多人中“旅行”或“加工”后传到通讯员耳里的,不少通讯员往往为了抢时间,“闻风而动”,写稿速发,这很容易出现差错。一次,我听说一位战友接到加急电报“父病故速归”,他把电报塞进衣袋,照常值班训练。我写成稿件,送给这位战友亲自过目,原来是“病危”,  相似文献   

18.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 “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  相似文献   

19.
梁衡的思考     
《今传媒》1997,(1)
梁衡的新闻三部曲(即《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最近出齐了,这对新闻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三本书,我因为工作关系,都是先睹为快,有些篇章还向一些新闻界同行和新闻爱好者作过推荐。这三本书围绕新闻讲了三个问题:第一部《...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某京城报纸刊出了一篇名为《这次打闷棍的竟是北京人》的新闻,让我这个来北京讨生活的外地人感到诧异,难道北京人中就没有害群之马了吗?难道在北京为非作歹的都是外地人吗?请问贵报:起这个标题、说这句话意欲何为?这个标题中的“竞”是什么意思?无奈的是这篇新闻只是描述了罪犯落网的经过,另外还有几处对犯罪情节的猜测。而对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