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正式群全,一般是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交往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有时称小团体,国外也称隐形组织。处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越来越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控制,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迫切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友谊和经验而寻找适合自己的小群体,以满足安全、归属的需要。同时,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较大发展,但他们的自我认识仍然是借助于他人或小群体的评价来实现的。再则,青少年学生正值青春期,面对着许多新事物、新困惑,而他们又不愿意或不可能同家长或老师交流,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研究的是班级管理非正式群体的成因、非正式群体与班级体的关系,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等,接着重点分析找出更有效管理非正式群体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一、强化对非正式群体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对策。(1)热情接纳各积极非正式群体;(2)耐心改造积极非正式群体的办法:①降低难度,放大优点;②转移兴趣,长善救失;③要做好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工作。(3)断然消除各种破坏性非正式群体: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实施积极的情感体验,实行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教育  相似文献   

3.
4.
中学生中存在着一种由学生自发组织、自由结合的小群体,即中学生小群体,又称非正式群体,国外称“隐形组织”。这些小群体没有定员编制,其成员性格的爱好基本一致,各成员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利、义务和分工,其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成员的某种需要。这种群体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校学生中,据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它可以成为班集体上进的阶梯,也可能是班集体涣散的腐蚀剂。由此,班主任既要重视该群体的培养和教育,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该群体,抑制或消除其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新班级组建后不久,伴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一些在兴趣、性格、爱好方面有共同语言的学生会逐渐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和班委会、学习小组等班级统一安排的组织不同,非正式群体多是出于同学们之间交往、沟通的需要自发组成的.可见,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班级中的正常现象,良性发展的非正式群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河间市景和镇中学张宗华班集体中有由班主任组织起来的活动小组,如值日组等,属正式群体,还有一些由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五成群,志趣相投,交往频繁,关系融洽,或同村同行或共同学习或谈笑游戏,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获得...  相似文献   

8.
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对组织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分析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作用,可以探讨如何教育与引导这些非正式群体,使之更好地为班级的整体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9.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班级建设中,有众多影响其形成和运转的因素,如班主任的性格、管理方式和理念,以及学生的各种构成结构等。很多班主任都能注意到以上的因素,并按照各种情况的不同,采取各种相应的、合适的原则、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消除各种消极因素。想尽办法,把班集体引向正轨,建设优秀的班集体。但在众多因素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亚媛 《考试周刊》2012,(5):184-185
本文从非正式教育因素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和加强非正式教育因素引导与管理的必要性入手,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和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教育因素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群体理论,最早是在美国的霍桑实验中提出的。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把群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式群体。它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如学校的共青团组织、少先队、年级组、班级以及班级内的学科小组、学习小组、劳动小组、文体小组等都是正式群体。另一类是“非正式群体”,它是以个人感情为基础而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规定,不经上级同意,在学生中自然而然结合起来的小群体。这种自发形成的学生群体,大多依赖一定的自然条件。例如,教室的座位,家庭居住的地点或以前是同…  相似文献   

12.
13.
“非正式群体”一词,出现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梅奥在进行著名的霍桑实验后提出的。自此之后,它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社会心理学表明,非正式群体不仅在企业中存在,在其它的领域中它也存在,并对其所属的集体及其成员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中学班级中广泛存在非正式群体的根本原因。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4.
学校中的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群体,构成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微观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各类群体的群体规范,是构成班风与校风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对学校中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和管理,是优化学校教育环境,维护学校乃至社会安定团结,保证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表明在企业的正式组织群体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提出要提高企业生产效益,除了发挥正式组织群体外,还要重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虽然梅奥的“非正式群体”问题是针对企业管理提出来的,但给其他管理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同样存在着如何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管理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非正式群体在高校中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了防止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影响高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概念源于企业管理理论,它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现代高职生中也客观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非正式群体,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能力的提高,高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研究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对其加强管理,消除不良因素,引导其健康发展并服务于高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班级中存在"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比,它们有自己的特征,对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加强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9.
谷建军 《文教资料》2007,(12):174-175
中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的管理问题。长期以来,班级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没有被重视,与正式组织的关系得不到很好的协调,其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式没有被教师所研究。本文从我自身做中学班主任的经验宏观地就上述问题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20.
对技校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群体在技校学生中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必须重视和做好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工作,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 社会学所说的群体包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由血缘和姻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社会基本群体;为达到一定的政治、工作(管理)、生产目的而构成的有组织、有纪律、有目标的正式群体(组织群体);以某种认同意识,例如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相互间的同情和好感、相似的经历、来自同一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