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2.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3.
卢焱 《语文知识》2011,(3):14-17,20
余华之所以成为先锋作家的代表,是因为其作品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并以此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余华以描述欺诈、诱奸、死亡为手段揭示人性丑陋和社会黑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人性荒原,更重要的是告诉读者,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才能实现走出人性荒原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得主多丽丝·莱辛一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科幻作品.其中莱辛笔下的科幻小说作品《什卡斯塔》(Shikasta)倾注了她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笔者通过对来自老人星(Canopus)和普迪欧拉星(Puttiora)的代理人对待日益衰败的什卡斯塔星球时不同举动的对比和剖析,试析人类对待一个分裂和衰败的文明时人性的不同表现,从而阐述莱辛对于人性困境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得主多丽丝.莱辛一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科幻作品。其中莱辛笔下的科幻小说作品《什卡斯塔》(Shikasta)倾注了她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笔者通过对来自老人星(Canopus)和普迪欧拉星(Puttiora)的代理人对待日益衰败的什卡斯塔星球时不同举动的对比和剖析,试析人类对待一个分裂和衰败的文明时人性的不同表现,从而阐述莱辛对于人性困境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余华的小说中,他把人进行物化,使人具有物质性存在的一面,同时又把物进行人化,使物具有人的精神性的一面。人和物在其小说中取得同等的地位,最终构成一种和谐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小说中,余华可以说是为数很少的一个写苦难主题的作家,死亡、杀戮、苦难等是他小说永恒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也都逃不掉死亡的宿命,但是在这苦难的外衣下,却闪烁着无法隐藏的人性光辉。本文将从余华的小说出发,去寻找苦难中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9.
吴姿梦 《成才之路》2014,(13):94-94
从文本自身和整体的角度审视余华的作品,探索残酷与温情交融的现象,进而发现其暴力温情后存在的更广阔的空间,并最终让人深思人性的内涵,指出对美好人性的渴望是他作品的内在灵魂。  相似文献   

10.
潘慧莉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4):59-61,115
余华是9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小说家之一,《活着》,《话三观卖血记》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小说温情地直面苦难,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寻找温情世界,挞伐无情世界,进而赞美温情世界,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人性深入的绝望,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先锋小说,通过对暴力与死亡的展示,表现世事的险恶和人性的阴暗与冷酷,以及历史的无常和人对自身命运的无能为力。暴力、血腥、残忍、冷酷构成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情趣。但通过对余华真实观、人生经历、教育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表现的“恶”是一种建立在虚无主义真实观之上的,缺少事实依据的“假恶”,其先锋小说具有明显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引发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矛盾开始突显。构建和谐社会,适时而迫切。和谐之本在于人和,而求和也是人性的重要特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顺应人性,扬善押恶。  相似文献   

13.
论余华小说的人性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惯于表现人生的苦难与死亡的威胁,让主人公在最大限度的压迫下去展现主题。但是,这些安排无一不为了使人性遭受锤炼,为了让人性的光辉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面对无边的人生苦难,他开出的药方就是:“活着”。在活着的过程中去消解一切对于人的生存不利的因素。在活着的过程中实现人性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4.
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的代表,他的小说在叙事上前后时期的变化体现和代表了先锋小说发展的 趋势、方向和必然。他的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对象、叙事态度上分别经历了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由人物的 欲望转向人物的性格、由冷漠紧张转向温和舒缓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5.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惯于表现人生的苦难与死亡的威胁,常常让主人公在最大限度的压迫下去展现主题。作为人,面对无边的人生苦难,无论怎样承受与挣扎,最重要的是“活着”,在活着的过程中实现人性的自我超越。苦难与暴力、承受与挣扎,这些安排无一不为了使人性遭受锤炼,而使人性的光辉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相似文献   

16.
周梅森的反腐小说从《人间正道》到《绝对权力》,从"人性"视角挖掘腐败成因,摒弃了简单的抽象的人性论调,表现了真实而壮阔的社会现实,以及对人的价值的终级关怀和浓厚的人文意识;在"人民性"制高点上的立意及其艺术而别致的传达,使其创作(或作品)环绕在"人民性"的命脉之上,从而丰富、创新了现实主义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吴翠翠 《文教资料》2012,(33):121-123
《红房子旅馆》是巴尔扎克收在《哲理研究》中的一篇小说。小说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良心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普罗斯配、泰伊番、“我”以及“良心法庭”的法官们所体现的人性中的善恶问题值得深思。巴尔扎克认为人性中有恶的存在。但仍然有向善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论迟子建小说悲悯的人性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性本"善"、"恶"向"善"的转化、关注弱势群体等三个方面论述女作家迟子建在其小说作品中投入的人文关怀,表现了她对人性和人情的赞美.  相似文献   

19.
父亲形象在余华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创作时期、90年代的转型期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创作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在不同时期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轨迹也反映出作家在不同阶段的写作历程与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20.
余华注重刻画孤独,展示人生鬼态,揭示出人性的丑恶。但又充满了家园之恋、故土情结和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在揭示一定的宿命主题时,以抒情的笔调讴歌了生命的价值,用流水的意象表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那种关怀是热烈、饱满而又奔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