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网络版在2004-2008年度之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和“重阳节”当天报道的内容分析,讨论不同类型的报纸报道涉老新闻的特点与问题,肯定了传媒在此议题报道上的探索与成绩。指出由于缺乏年龄分层的敏感以及社会性别视角,涉老新闻的数量、版面编排、专版议题等方面均显薄弱,报道对象分性别选择不够均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媒促进老龄化议题、涉老新闻有效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关注的涉及各个不同行业的主要议题有16个,每天进行2~3个议题,各议题研讨相互平行地进行,每个议题有特邀演讲人,并给与会代表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以进行交流。主要议题如下:1.水与气候“水与气候对话”于2001年发起,目的是促进水利和气象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解决洪水和干旱等水问题提供技术和经验。建议讨论的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水文预报和监测、风险评估及防灾、蓄水的重要性及公众参与等。2.供水、卫生与水污染“水与卫生”是2002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相似文献   

3.
在建构医疗改革公共议题的过程中,媒体之间议题流向的“溢散效果,”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议题类型和生命周期。由于体制身份和社会功能的差异,主流报纸、非主流报纸和参照性报纸在社会改革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主流报纸具有强大的舆论导向功能和快速反应机制;非主流报纸确有发起公共议题之功能,但现有的媒体环境使其缺乏提出议题、表达意见的通路;参照性报纸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非主流报纸的功能,成为媒体系统内部创新改革的活跃分子。  相似文献   

4.
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开放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较长一段时期中,“问题解决”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界的重要议题,现在把议题转移到开放题上来,可以认为是“问题解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对开放题的含义以及怎样在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引入开放题的问题作初步探讨.一、什么是开放题在对开放题的讨论中,对于什么是开...  相似文献   

5.
三毛七 《成长》2006,(3):39-42
提起“性别”二字,大多数被采访者仅能停留在诸如同性恋、性别歧视、笼统的女权主义等模糊概念上。甚至很多人只简单归结为“男女”二字,缺乏基本的性别认知是普遍现象。不久前,一份被称为“北外有史以来第一次针对整个女生群体性状态的调查”惹火现世,这份调查报告刊登在该校一份学生报纸《107调查》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自身内容的限制以及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对《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的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有关女性体育人物报道的现状,可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考察其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广度和深度,发现报道优势与盲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体育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相关机制和政策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本是对六位初中教师性别观念的访谈研究。笔整理和诠释访谈本的结果如下:“按部就班”的女生与“偷工减料”的男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性别诠释;“焦虑”的女生与“放松”的男生:“不容易转移”的女生与“渴望变化”的男生;“单相思”的女生与“不知所措”的男生;对女生特别的“关爱”与“照顾”;性别差异的时代变化。访谈的结论是:六位教师的性别观念处于经验层次.他们/她们对基于自己性别观念基础上的日常教育实践没有进行性别公平的反思与监控;六位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把一些与男生有关的性格特点与行为赋予更加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在报纸、杂志和电视新闻中.出现了“关键词”的字眼。作为一名语教师.“于留心处皆语”的思想观念深探地影响着我;尤其是作为一名高三毕业班语教师。对此我更是十分敏感。因此在平时的语知识训练中,我注意搜集报纸或电视新闻中一些涉及到“关键词”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的提取方法。果不其然,2005年的高考谓试题(全国卷一)就出现了提取关键词的试题。  相似文献   

9.
本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的价值取向:其一,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是沟通书与读的有效桥梁,形成了“浅阅读本”的“本”价值追求;其二,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的价值定位在于思想性与新闻性并重;其三,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的价值崇尚是提高自身化品位,争取“化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新闻链接”原本是网络新闻使用的编辑方式,纸质媒体——报纸将这种编辑方式“为我所用”后.使厚报时代的报纸在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新闻链接”使知识资讯具有了新闻效应,同时使“旧闻”具有了当下时效性,更是新闻受众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评论见解获得了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议题式教学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其中议题的确立是关键。以大概念为核心对学科内容进行结构化与情境化整合是议题式教学的依托与载体,因此,议题应当在学科内容整合中产生。培育核心素养是议题式教学的目标体现,因此,议题应当在核心素养主导下形成。学生是议题式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对议题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议题式教学效果,因此,议题要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心理需求及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设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无庸置疑,2005年夏天最火爆的事件是“超女”,最火热的词汇是“PK”。一个不平静的夏天,一档关于超女的电视娱乐节目变成一场全民的娱乐盛宴.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四处都传播着超女的超级人气.  相似文献   

13.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缺位与越位”议题,事隔两年后又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抛出了语文课“教什么”的议题。“缺位与越位”也好.“教什么”也罢,都集中反映了语文教学“教什么”不清晰,而导致目标达成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性别议题在当下仍是一个热点话题,骆平自身的高校女性知识分子身份使得她在创作中十分关注性别问题,作品多选择“她题材”,尤其关注人到中年后的境况。女性题材与中年危机的叠加,让骆平小说本身充满着十足的话题感,也使得作品有一种深度介入现实的取向。骆平的小说既是女性写作的典范,也有一种知识分子书写的共性,对知识分子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嘲讽,同时在一种自反式书写中,接续启蒙传统。与此同时,骆平的小说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超越单一性别的凝视,也超越了简单的知识分子批判书写,将这些议题转换为一种民生关注,是一种及物的写作。骆平的小说风格有一种明显的转型历程,这一过程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半糖”哲学,这是对中国古典生存智慧的效法,这其实是解决诸多生活问题的秘籍,也是化解身份焦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石职论坛”是学院2012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论坛的主旨是“激荡思想、分享经验、碰撞火花、梳理思路”,旨在配合学院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开展,为管理者、教师搭建相互交流、沟通、学习、借鉴的平台。论坛每月举办一次。主要以具体工作中的问题、科学研究中的困惑等为议题。通过学术交流、研讨的形式,来寻找解决的办法、获得可行的建议或者有益的帮助。“坛主”为议题的提出者,参与者由“坛主”邀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与。  相似文献   

16.
1.结合报纸的玩法,创意编构“小威历险记”的故事情节,并尝试讲述表演。2.体验创意玩报纸、即兴编故事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性别与道德教育是关怀伦理学的重要议题,关怀伦理学通过揭示性别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表明一种隐含非正义性的性别德性观教育已经成为道德教育长久以来的重要特质,另一方面则努力证明性别差异对发展道德教育具有建构性意义。通过对性别与道德关系的考辨、把握和建构,关怀伦理学从对道德标准与道德发展路线的重构主张对道德教育进行变革,并试图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范式。在性别视角的审视下,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触及到我们作为性别的存在,对一种关怀关系的强调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我们在道德上的现实的性别关系的价值观照。同时,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更没有深入到对基于性别的两种隐含非正义性的道德规范的批判与重构。在这一意义上,关怀伦理学所做出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努力应当被视为一次未完成的启蒙,需要结合承认伦理、连结伦理和共同体伦理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发展“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安置性别及其要求的“特殊的普遍主义”。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作文指导湖北/董新明难点指津广播稿广播稿与报纸新闻一样,有着鲜明的倾向性、真实性,但又与报纸新闻不同。广播稿有现场音响,有音乐的配合,有气氛的渲染,内容直接传播给听众,要求速度快,篇幅短。写广播稿,面对的难点是,如何在“写什么”...  相似文献   

19.
“主题”和“议题”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喻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议题式教学新走向——主题内容的议题式建构。这一新走向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主题与议题的融合之道,厘清主题内容议题式建构的认知进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的传统继承与创新问题.一直是中国美术界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是继承传统,还是另辟蹊径?是抛弃传统.还是全盘西化?本文认为,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勇于“反叛”。传统绘画中的美已成为现代审美需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反叛传统”使之适应新的形势与环境,乃是当代中国画变革、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