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跑两会不是第一次了,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有人曾说,经验是什么?经验不是你经过了什么,而是你从经过的事里学到了什么。每一次两会都让我看到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和采访技巧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我是煤矿的一名业余通讯员,订阅《新闻通讯》已两年了,受益非浅。《新闻通讯》刊物虽小,但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学易懂。每到一期,我都一口气接连看下去。我喜爱看:“好新闻评介”、“写作杂谈”、“采访札记”、“通讯员谈体会”等小栏目,从中学到了许多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3.
2月28日,我与今年首次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先期来到北京,开始了为期20余天的全国两会采访。这些天过得极度焦虑、疲惫,但又充满了激情。而且,从日益开放的全国两会,从众多海内外媒体同行那里,也学到了不少经验,有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久居农场,年近半百的老通讯员,与记者一起集体采访还是头一次。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我已从他们的工作态度、采访作风等方面学到了许多东西。那是在北疆铁路铺轨通车到乌苏的前夕,我因工作调动,有幸偕同新华社新疆分社申尊敬、樊英利、夏力·哈尔(哈萨克族),新疆日报社石坚、马驰野和新疆图片社王英杰等6名记者,驱车到沙湾,奎屯、乌苏等地采访。这些记者大都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他们的一些作品,我曾多次在报刊上读到过,对我来说,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然而,由于水平之悬殊和年龄之差异,说实话,刚刚见面  相似文献   

5.
从采访冯根生说到对知名人物的追踪杨新元冯根生,中国青春宝集团总经理,中国第一届优秀企业家。我与他从相识、相知到成为莫逆之交,在近十年的交往中,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也从他身上发掘出不少新闻题材,写出了一些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作品,比如《冯根生卧薪尝...  相似文献   

6.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7.
读者评刊     
《新闻爱好者》帮我成长我在商城县广播站搞通联,编专题,有时还采访。工作之余也向上级新闻单位投寄点稿件。但用纸率极低。我认为自己一没送稿机会,二没熟人,投稿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所以,停笔5年没有向外投稿。《新闻爱好者》公开发行后,我仔仔细细地阅读。新闻前辈、中青年记者的成长道路和基层通讯员坚持业余写稿的事迹激励了我,深入浅出的新闻采写讲座和好新闻作者谈的体会,使我入门有了引路人。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一次,我采访逮捕扒车越货团伙的大会,按常规,发个大会消息就行了。我没有那样做,而是用大会场景、  相似文献   

8.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9.
《新闻通讯》编辑同志: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虽然贵刊多是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但对我们学生来讲,也是很有用处的,使本人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在每次的语文考试中,我的作文分数总数前列,这的确应该感谢贵刊的帮助。尤其从贵刊《采访札记》、《编稿札记》以及《通讯员谈体会》等栏目里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从《修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写作水平有多种办法,诸如阅读新闻书籍,向专家请教,多采访勤写作,等等。我的办法是:自己采写的稿件见报以后,和原稿对照仔细地加以分析研究,向编辑学习,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两年前,我写过一篇《一手抓造林更新一手抓多种经营沙湾林区立体开发经营模式已经形成》的稿件,《新疆林业信息报》编发以后,我和原稿对照起来反复研究,使我学到了一些写消息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三、四年中,笔者主要是担负《常德日报》“三农”工作报道,对如何做好农村报道有了一些粗浅体会。2009年本报为庆祝建国60周年,组织了“沅澧流域行”大型采访活动,在领导和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先后到石门、安乡农村采访,从中又学到了不少经验和知识。我认为,要把农村报道写得出彩,让农民喜欢读我们的报纸,在报道中应该要做到“三化”:即典型本土化,新闻故事化,语言个性化。  相似文献   

12.
说句心里话     
说句心里话陈灿华1981年,由于业余时间喜欢上了“爬格子”,经朋友介绍,开始自费订了一份《新闻战线》。通过看《新闻战线》,我学到了怎样深入采访,把握新闻事实;怎样围绕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写出高质量的稿子来。是的,人生在世,总少不了朋友,特别是真诚...  相似文献   

13.
去年二月,我回山东老家探亲时,听一位同学说,他的邻居小齐是个退伍军人。小齐用在部队学到的两用技术发家致富以后,不忘军烈属和五保户,拿出两千多元钱作为军烈属和困难户的“救济费”。我听后觉得这件事具有新闻价值,高兴得饭也没顾得吃,拉着同学就到小齐家采访,碰巧,小齐出差不在家。他家里人给我提供了几条“线索”。我如获至宝,连夜赶写了一篇稿子。第二天又到乡、村盖  相似文献   

14.
父亲     
当我坐上开往驻马店的班车去学习时,父亲身影便浮现在眼前。每当我外出采访看到别人在地里干活时,马上就会想起他在烈日下辛勤耕耘的情景。他给我的爱,给我的情涌向笔端,催促我写他——黄金花——我敬爱的父亲。他是一位民办教师,深知知识的重要。为了我们兄妹三人都能学到知识,他勒紧裤带、咬紧牙关,供我们上学。十一年的寒窗生涯我只给他带回了厚厚两摞书。作为党员,他谙知宣传工作的地位,当我鬼使神差地掂起笔杆写新闻时,他帮我找素材、抄稿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暑假,我从兰州来到北京,在《京华时报》实习一个月,回顾一个月的实习历程,作为在校大学生,从书本到实践的跨越,有失落、有无知、有惶恐,最后都变成了收获,受益匪浅.融入团体需主动2010年7月26日,北京正被高温高湿的"桑拿天"蒸烤着.这天,我来到北京,只身走进京华时报社,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假期实习.实习记者规定上写着,这里没有固定记者带实习生.记者愿意的话,会在采访时叫上你.这里的所有人我都不认识,怎么办?我拿着我的作品集,择机向在座的记者一一自我介绍,希望记者们多多关照.当天下午,记者孙雪梅喊我一起出去采访.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孙老师告诉我,在这里实习要主动与记者交流,如果记者们都不喜欢你的话,就很难学到东西.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位初学写作的农村青年,前一段时间寄投了几篇稿件均没被采用.正当我苦于投师无门之时,一位通讯员向我推荐了贵刊,于是,我就自费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从中学到了不少有关采访、写作方面的知识。我最喜欢的要数“文章评改”这个小栏目了,她给初学写作的我很大帮助。本刊1987年第5期刊登的《要严格选材》,我读了又读看了又看。以前我写稿件的时候往往和被评改的那篇文章犯一样的毛病,即罗列情节过多,重复地抒发感情、概括思想。看了这篇评改的文章以后,对写稿有了进一  相似文献   

17.
金蔚 《记者摇篮》2012,(3):29-30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新闻专业大学生,我在辽宁报业传媒集团的《时代商报》进行了为期5个多月的实习。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我学到了许多在书本当中没有学到的东西,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真是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实习生,回顾总结这一段工作经历,我对新闻工作者应该  相似文献   

18.
徐引篪 《图书馆论坛》2006,26(6):294-294,324
1964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工作,从事的第一项业务是外文图书采访。我在外采组一直工作了5年,直到1970年下放劳动。这以后我又先后从事过典藏流通、书目索引编制、研究辅导和业务管理等项工作,经验不断丰富,知识逐渐积累,个人也在持续锤炼中得以成长和发展。40多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了的是在外采组:工作的5年。这5年,是我迈入社会、从事职业工作的起步。我在这5年中,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了我扎实、钻研的工作态度,以及和同志们协作的精神,我以后能在各个岗位上作出些许的成绩,都是源于这最初5年的锻炼。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学习的最后两年,我一直坚持新闻写作,觉得对自己帮助很大。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能拓宽视野,了解社会。过去,我们中学生对社会上的事情不闻不问,有时偶尔听别人谈社会上的一些事情,就感到好奇以至怀疑。后来为写新闻报道,经常到团场各连队去采访,对社会接触得多了,慢慢地开拓了视野,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二、提高了写作水平。以前,我最头疼写作文,总感到无话可说。经过两年来的新闻采写,把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感到有  相似文献   

20.
莫继严 《军事记者》2003,(10):55-57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和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被作者莫继严称为“三记”。“三记”,记叙的都是“红色中国”,但同时也“记叙”了三位记者探究真相的无畏和勇气、深入实地不懈挖掘的采访精神以及善于捕捉细节的采访技巧。读读《从“三记”看记者的采访精神和艺术》,可以从三位记者身上学到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