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来,浙江日报在新闻改革中结出了两个硕果:一个是<钱江浪花>,一个就是<今日关注>.<钱江浪花>,是通过微观的新闻事实,充分体现宏观的浙江精神;<今日关注>,则是通过热点新闻的深度报道,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记者的职业定位是,有高尚的品德,有敏捷的思维,视野开阔,行动机智,有倚马可待、落笔成章的能力,地市报记者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不比大报有专门的分工,而是要成为杂家和多面手,特别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建设,对应读者对记者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3.
羿克 《今传媒》2010,(10):16-16
主持人语:本期传媒与法栏目选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高山行教授及从事商事法律实务的几位学者的文章,范围主要涉及知识产权、金融证券和法哲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对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视,作为前几年仅仅追求“高楼大厦”的反拨,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拥有丰厚历史资源的古城自然占尽了先机。这种关注当然不是为了追寻古典浪漫的人文情怀,而是看中了旅游者带来的丰厚回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保护,古典人文精神熏陶的缺失,残酷的生存竞争,使即使生活在这些古城里的芸芸众生,也已经基本上丧失了对这种诗意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闻实践》2003,(2):3-6
主题:<"慈善送温暖"大型主题系列活动/走进困难家庭>报道研讨会 时间:2003年1月12日下午2点半 地点:浙报大楼三楼会议室 主持人开篇:作为都市报,如何围绕党委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发挥特有的表现形式,既应有浓烈的氛围,又贴近生活,并引起读者的共鸣?作为年轻的报纸,如何通过具体的宣传报道,既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达到好的渲染效果,又让年轻的记者得到锻炼,更加真切地了解百姓生活?策划性报道如何既让领导肯定,又让群众满意,也能提高报纸的美誉度?最近,我们组织了"慈善送温暖"大型主题系列活动,"走进困难家庭"是第一组报道,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记者、编辑也从中受益不浅.希望通过今天这种形式的总结和探讨,既交流业务,又畅谈心得,成为早报共同的财富.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的创意,严格的细节要求,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成功的产业运作,铸就了《福娃奥运漫游记》的辉煌。这一全新的创作思路及其蕴含的创新精神,不仅是一部动画片的成功之道,也是整个动漫频道的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7.
《在大龙河畔》,1936年12月由海风社出版,作者即是蜚声当代台湾文坛的张秀亚。但若说起张秀亚最早的文学活动,那还是从内地开始起步的。  相似文献   

8.
董立勃先生的长篇小说《白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有人称之为“西部经典”。据我看来,《白豆》还缺乏应有的大气,不一定能走进文学经典的行列,但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它的确有“片面的深刻”之处。  相似文献   

9.
何颖 《新闻传播》2004,(2):46-47
我国不少媒体顺应时代形势,成为开辟公共领域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0.
11.
“改革的宣传如何深入人脑?”这是近期新闻界的“热题”。如何入脑。实际是讲宣传艺术问题。使我们的报道脱离“宣传腔”。让读者感到自然亲切,易于接受。回顾我们铁岭日报的近—个时期的宣传报道工作,体会有这么三点。  相似文献   

12.
对于我而言,此时此刻我已是告别18年理论工作生涯,跻身于新闻战线已届五年。  相似文献   

13.
舒童 《出版经济》2005,(10):80-80
图书行业的发展往往是缓慢的,但在书业各个领域,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或是一种畅销书的诞生,或是一家新书店的开张,也或是发生某件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潮州日报》的《社会与家庭》专刊创设于1999年10月,至今已出了360多期。该专刊在报社的历次“您最喜欢的版面”读者问卷调查中都有很高的“人气指数”,被誉为本报的品牌专版。身为该专刊责编,我拟谈一谈办好该专刊的体会,希望能通过具体的工作回顾,对地市党报如何办好专版专刊作一点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想象,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从我们出生开始记事起,感觉和记忆就开始存储关于这个世界的印象和信息,比如对某种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观察和认识。想象有如心灵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把你的感觉经验组织起来,产生某种抽象的概念或图像。  相似文献   

16.
办一张报纸,像办一桌酒席:新闻如热菜,副刊若冷盘,广告似酒水。服务质量,就是真善美。  相似文献   

17.
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四川木里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他的先进事迹在国内各大媒体“全面开花”,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国人纷纷为之感动。特别是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采写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被全国120多家报纸刊用.新华网、央视国际网、人民网等各大网站相继转载。  相似文献   

18.
王红军 《青年记者》2009,(22):49-50
“从事体育新闻报道是人类迄今为止发明的最愉快的一种谋生方式。”对累死累活的体育报道,一位记者写下了这样的话语。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列宁曾说:“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所谓“一般的东西”,也就是指抽象的东西,如语言中的“天”、“地”、“人”、“山”、“水”、“花”、“鸟”等基本语汇以及由这些基本语汇构成的语法结构等。这本来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  相似文献   

20.
经历是一点点积累的财富。 有经历,才有成长。从事新闻这份职业整整11年,多数时间都在经历一种新闻人生。我曾经在沈阳日报60年报庆特刊上写了一篇标题为《经历成长》的小文,说:“责任是一名新闻记者应有的品质,激情是一名新闻记者应有的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