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立天教授     
康香阁 《邯郸师专学报》2011,(2):F0002-F0002
方立天教授(1933-),浙江永康人。著名佛教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学家。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1984年经国务院特批破格晋升为正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2.
方立天教授     
方立天教授(1933-),浙江永康人。著名佛教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学家。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  相似文献   

3.
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方立天先生著作等身,是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秉承立身有道、学有专长的人生信条,自强不息,由一名莘莘学子成长为国际知名的中国佛教、中国哲学研究专家。本文将从…  相似文献   

4.
5.
关于《西游记》文化的话题是以百回本《西游记》为核心生发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西游记》为坐标原点开展讨论。反映《西游记》问世之前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投影者,可称之为"前《西游记》文化";《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则可称之为"后《西游记》文化"。这样可能便于理清脉络,将讨论引向深入;部分地避免因时空错乱而带来讨论中的逻辑混乱或论证偏颇。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读者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师徒四人形象.本文从文本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的表现,分析四个人物形象代表的四种不同性格,并探究其性格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唐僧性格呈现多样性,象征人们在认识真理,达到理想的过程中的指路碑.孙悟空放纵个性,藐视尊严,反抗权威,象征一种自由思想、斗争精神、英雄气概.猪八戒是个喜剧性形象,他是人们自身弱点的象征.妖魔本性凶残,是社会的丑恶现象的缩影,是困难、干扰、险阻和障碍的象征.神佛有时象征束缚自由,有时象征干扰障碍,有时象征外援力量.西游记离奇变幻的故事和情节,象征人们对真理和理想的渴望,和对成就事业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李安纲是我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年仅37岁,95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他十载潜心研究《西游记》,成果卓著。本文全面扼要地综述了其成果精萃: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还源篇》81章五言绝句是81难的原型。  相似文献   

9.
各位专家学者,首先我对大家的关怀和支持表示最衷心的谢意!上午我说了一句非常狂妄的话(即“说句实话,无论是表扬我的人,还是批评我的人,其实都还没有真正了解我,所以我觉得委屈”),结果引来了大家非常善意的批评和更加亲切的关爱,可以说是一个恶因导致了一个善果,所以我非常感谢!这也是我做人和治学最幸运的地方。我在开幕式上讲,我很幸运地生活在受到各位长者关爱的环境中,从小到今一直是如此。能够听到诸位专家学者对我发自真心的关怀,作为一个晚辈,我一定会把大家对我的关怀当作一种鞭策,然后努力去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论证《西游记》主题宗旨、文化价值的时候,有失于偏颇,认为作者不懂佛学、道学,遂反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贬抑为“神魔”儿戏,几乎毫无文化价值可言。从文本出发,实事求是地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必须对鲁迅先生的结论重新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11.
一、初中生古典名著阅读之现状及反思在声光电影夺人视听的大众传媒时代,阅读经典的呼声渐高,出版社以各种形式推出名著,名著电视传媒也纷纷开设名著讲坛,我们的学生看似离经典近了,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作为明代中后叶的一部名著,流露出了鲜明的商业气息。当时写商业活动是社会风气,《西游记》接触是必然的。《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商业活动的描写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对商人看法的介绍,作品中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表现出明代社会的商业气息与市民的经济意识。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是古典小说巨著,也是一部传统文化宝典,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西游记》文化研究热,而后构成了一股浩大、持久的学术潮流。本文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学术背景下,从神话原型批评、童话学批评、审美研究和宗教文化研究等方面作必要的总结与反思,并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各位专家学者和与会的同志们: 我是这次研讨会的一个工作人员,考虑到今天在座的有一部分是我们的学生,对《西游记》研究的早期情况不大熟悉,同时为了使这次研讨会的议题相对集中一些,所以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西游记》研究的概况,以便于进行讨论。 《西游记》问世以来,对于它们创作主旨的阐释,可谓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定论。明代曾经有人给《西游记》写了一篇序言,明确指出它是一部表现道家修炼心性的寓言小说。其中的人物神魔都是人  相似文献   

15.
郑婧璇 《教学随笔》2014,(6):143+145
《西游记》是一部深蕴儒、佛、道文化精神的古典小说。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作品,《西游记》之所以能够风靡至今,是因为它具有超过一般神魔小说的深刻精神内涵,书中通过对取经过程的描写和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礼赞奋斗抗争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作品在打上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特征的同时,透射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某种共同的生活意念和欲望,具有精神文化教科书的艺术特征和永久生命。  相似文献   

16.
在《西游记》研究史上,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的存在主要与《西游记》作者的探讨联系在一起,人们几乎忽略了二书相似的命名.不过,由于丘处机的西游使道教地位遽升,从而激化了佛道二教的矛盾,导致了数次佛道大辩论,并以道教的失败告终,引起当时对《道藏》的大规模禁毁,于是,《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期未为人所知,所以虽然二名相近,但似并无因袭关系.梳理唐僧西天取经故事的源流,第一次以“西游记”为名的是元人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此剧孙楷第先生曾指为杨景贤之作,实不可信,仍以吴氏为当.从《西游记》杂剧现存孤本中可以看到将此剧与《西厢记》联系在一起的文献记录,可以推测,《西游记》一名实为吴昌龄仿拟《西厢记》而成,然后,取经故事也被纳入到这个命名之中,直到最后《西游记》小说使这一命名成为取经故事的总名.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拟声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使用了大量的拟声词。使该书的语言更加具体、形象,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为汉语拟声词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顾名思义,拟声词是对人或自然界事物所发出的声音的单纯摹拟,因此“不一定能把声音摹仿得很象,只是习惯上这样说,大家心理上也觉得颇象就是了。”汉语是音节文字,这一特点规定了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所以用汉字摹拟各种声音,就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及规律可循。但自50年代以来,对于拟声词的词性应归于哪一类等问题,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并且多以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本文以《西游记》一书中拟声词的具体使用情况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文中所用例句均据人民文学出版社80年版。例句后的前一数字为回数,后一数字为页数。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     
正内容概要:《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基础上创作而成。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著名的神话小说。它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地结合起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因而能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所展示的生活画面是广阔的,所“讽刺揶揄”的“世态”也是丰富而深刻的。作者吴承恩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典型形象,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面的有炼就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的作者与主题存在着许多争议,这只是我们对于原文理解和把握的程度而已.但是,要对原著进行改编,却必须以遵守原著精神为前提.<西游记>电视剧续集的拍摄,几乎是在对于原著文化内蕴所知甚少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收视效果,大肆歪曲原旨主题,胡编乱造情节,是对原作者权益的侵犯,也同时误导了观众和读者.文学批评工作者应该挺身而起,捍卫<西游记>作者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