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法:采用专门的体育游戏实验,对1141名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进行训练.结果:有效率在91%以上.3~5岁患儿有效率95.7%;6~8岁患儿有效率92.5%;9~11岁患儿有效率85.7%;12~13岁患儿有效率为70%.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训练效果差异有显著性,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SID之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年龄对SID患儿体育游戏疗效有明显影响;建议及早进行体育游戏干预.  相似文献   

2.
自闭症儿童体育游戏干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包含三种基本特征:人际关系隔离、语言交流困难、行为障碍.目前对自闭症的干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行为纠正和训练、早期教育和训练等,体育运动干预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拟探讨体育游戏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采用了文献资料调研、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对2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体育游戏干预研究,干预措施为在原属班集体中开展促进沟通、交流、合作的体育游戏教学,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的大量密集干预,2名自闭症儿童在人际交往、语言交流方面均出现较明显的进步,大部分基本沟通行为有所促进,问题行为中不服从不合作行为和退缩行为减少,但其他方面没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讨体育游戏对孤独症儿童沟通行为的影响。采用A-B-A实验设计对3名孤独症儿童沟通行为进行体育游戏干预,以社交沟通为主线创设体育游戏,运用示范、辅助、强化等多种策略促进沟通。结果表明:经过12周体育游戏的密集干预,3名孤独症儿童主动沟通行为次数显著增加,沟通技能有所提高。由此得出体育游戏对部分孤独症儿童沟通行为的改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问题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主要障碍之一。研究采用A-B-A实验设计,对1名自闭症儿童的3种问题行为进行体育游戏干预研究,体育游戏的设计立足于适应个体的特点,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促进其心理的发展。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发展个体适当的行为来替代问题行为,并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整和课堂教学氛围的创建来重设环境,从而促进个体的积极参与。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的大量密集干预,该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到了显著消弱。  相似文献   

5.
采用前后测准实验设计,进行16周的足球训练干预,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教师版)以及执行功能任务测量实验前后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探究校园足球训练对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儿童在同伴交往问题、困难行为总分、亲社会行为得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2)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儿童在执行功能方面Go/No-Go任务的正确率、1-back和2-back任务的反应时、More-odd shifting任务的正确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3)实验组自身在干预前后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儿童在同伴交往问题、困难行为总分、亲社会行为得分以及Go/No-Go任务的正确率、1-back任务的反应时、More-odd shifting任务的正确率以及身体素质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认为参与校园足球训练可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促进与提升:1)校园足球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儿童执行功能水平;2)校园足球训练可以降低儿童在同伴交往及困难行为方面的问题;3)校园足球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团体游戏训练与个人游戏训练对中轻度抑郁症患者辅助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将60例大学生中轻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心理疏导组、心理疏导+个人游戏组和心理疏导+团体游戏组,每组20例。心理疏导组仅采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心理疏导+个人游戏组在心理疏导基础上采用个人游戏训练进行辅助治疗;心理疏导+团体游戏组在心理疏导基础上采用团体游戏训练进行辅助治疗。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经8周治疗后,3组患者的HAMD评分都比治疗前改善明显(均P<0.05);经各组之间进行治疗效果比较,发现心理疏导+团体游戏组的HAMD评分改善效果及临床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心理疏导组和心理疏导+个人游戏组,均P<0.05;而心理疏导+个人游戏组的HAMD评分改善效果和临床治愈率与心理疏导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心理疏导基础上采用团体游戏训练,可对大学生中轻度抑郁症患者起到协同治疗作用,联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心理疏导;而采用个人游戏训练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不明显。提示:不同形式的运动康复干预,对抑郁患者的治疗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应妥善选择运动康复治疗的手段或方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团体体育游戏对不安全依恋幼儿进行干预实验,被试为来自大连市 HYL婴幼园的3名托班幼儿。从依恋理论出发,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团体体育游戏干预方法在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中的应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团体体育游戏对幼儿在语言认知、情绪情感、社会交往和人格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安全依恋行为均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实验法,对温州市129名4~6岁儿童施以6个月的运动干预实验,采用《3-7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测查儿童实验前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儿童社会适应随其自然成长都得到了发展;运动干预组儿童的社会适应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原因则是运动干预实验带来的效果,表明运动对促进4~6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心理技能训练对跳高技评应激时的绩效和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心理技能训练对高、低特质焦虑体育学院男性学生跳高技评应激时的绩效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要求受试进行 4周的跳高练习 ,在这期间 ,采用放松技能训练和表象技能训练对心理技能训练组进行训练 ,非心理技能训练组则未实施。结果表明 :在跳高技评应激条件下 ,高焦虑组受试的跳高技评绩效显著下降 ;非心理技能训练组受试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 ;其中 ,未进行心理技能训练的高焦虑组受试的 IL - 1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0.
对童年期运动员的心理特征的研究了解和掌握,已成为童年期运动员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6、7岁~11、12岁,心理学界将这个年龄界定为童年期。我们在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足球运动员的训练中,通过认真观察、实验、分析,发现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足球运动员具有4种典型的心理特征。1 游戏性游戏是人类本能的一种活动,从生物学及发生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游戏是动物生长中最多的本能发现。儿童处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因此就愈发明显、直率地表现出人类原始本能的趋向。游戏是童年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生命充满了快乐。如果说孩子对足…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冬季两项国家队员射击环节的程序行为,提高其射击准确性,对动静转换下的队员射击自我调节行为进行了研究.对运动员射击过程提出"三调"要求,分别从调姿、调息、调意的角度系统分析队员训练和竞赛表现,认为动态下运动员生理、心理对竞赛的高负荷的适应、技术行为程序的优化及心理活动指向的正确发展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射击准".建议在"三调"的系统要求下,使队员在超越竞赛难度的训练情景中建立正确的射击认知和思维模式,做到在相对稳的情况下迅速击发,相对快的基础上果断击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查短期(15天)运动为主综合干预对学龄肥胖儿童自卑、自我意识及社交回避的影响,为制定少儿肥胖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运动为主,饮食控制、生活习惯塑造、心理和教育干预为辅的综合干预,对被试的相关心理指标进行干预前后比较。结果:干预后11名儿童的自敬自卑感水平显著提升(P<0.05);17名儿童在自我意识所有因子干预前后比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只是在幸福与满足感因子存在临界显著性差异(P=0.052),干预后幸福与满足感水平低于干预前幸福满足感水平;11名儿童在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因子干预前后比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总分、社会回避因子和社交苦恼因子却表现出一致性的下降趋势。结论:对学龄肥胖儿童施加短期运动为主综合干预的心理效应是复杂的,要积极开展常态性的心理行为调控、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以便有效监控综合干预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验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筛选出运动性心理疲劳较重的24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制定两套体育游戏方案,实施6周的体育游戏干预活动.结果分析发现,两套体育游戏方案对小学生运动性心理疲劳均具有积极地干预作用.建议教练员关注小学生的竞赛成绩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小学生的运动性心理疲劳,在小学生的训练中应注重体育游戏与训练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发育不相符的注意力水平和冲动多动行为,已被视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神经发展和心理障碍。近年来,运动干预作为一种相对安全无副作用的干预方式,逐渐被应用到多动症儿童的临床治疗之中,但目前在我国并未能有效的全面开展。本文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国内外文献,探求运动干预对多动症儿童认知功能和多动行为的影响,为我国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结果:在体育运动干预下,受试的注意力稳定性、工作记忆和stroop测试(color-word)成绩、stroop测试(word)成绩均得到了明显提高。受试的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问题、思想问题和攻击行为这些问题均有了显著改善;兴奋冲动也有了较好的改善;对立问题改善不明显;焦虑/抑郁问题无改善。结论: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多动症儿童的认知功能并改善其大部分的多动行为,应在临床治疗和学校体育教学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6~8岁是儿童“视-动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实验研究对新湖校区水平一学生“视-动协调”能力进行诊断,结果显示“视-动协调”能力不足的儿童,其认知与生活能力也相对滞后。本研究通过诊断实验筛选出实验对象并进行前、中、后期长达17个月的系统运动干预,验证儿童不良运动、不良认知表现背后的内在机制与学理性问题;获得“对症下药”式的有效指导及干预;帮助儿童加快发展水平;并将运动干预方案融入水平一体育课堂教学单元计划中,构建《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下的水平一操控类体育运动技能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运动心理技能自评问卷》,对27名青年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运动心理技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实施8周的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表象训练和团体辅导等心理干预。结果表明:青年排球运动员的放松、自我调节、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情绪稳定性、动机强度等偏低;针对性心理干预的效果明显,运动员的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准备程度、动机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腹式呼吸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提高了运动员的放松能力:呼吸频率显著下降,心理变异性的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均显著增强,频域指标中高频(HF)显著提高,低频(LF)和LF/HF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指导及优化临床作业治疗方案,探讨以体育游戏模式对发展障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干预后,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症状的康复效果。23名有不同发展障碍的儿童接受为期4周,以体育游戏治疗为主的感觉统合训练,每周训练5 d(周一至周五),每天训练60 min。训练内容包括触觉训练、前庭平衡觉训练以及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末(即第8周)通过简式儿童感觉处理能力剖析量表、Conner’s教师用评定量表以及De Gangi-Berk感觉统合测量工具进行评分。结果发现:(1)患儿经体育游戏训练后,各项感觉统合能力均有改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训练具有远期效应,随访时受试儿童能力评分相比治疗前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受训后,不同年龄组别间感觉统合能力的改善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改善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4~7岁组、8~11岁组、12~15岁组;(4)与训练刚结束时比较,随访时尽管感觉处理能力剖析量表与Degangi-Berk总积分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组量表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所有受试儿童未出现不良反应,社会效度佳。结果表明,体育游戏型感觉统合训练对发展障碍儿童临床康复近期、远期疗效明显,且年龄越小,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为研发利于提高用户体育锻炼水平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而探讨不同功能程序对用户体育锻炼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8周内使用自主研发的手机应用程序MOVE2HAPPY基础功能版(具有自我监控功能、绩效反馈功能、信息推送功能)和实验功能版(与健康目标关联的运动建议功能、运动任务游戏化功能)进行干预,将124名大学生受试者随机分成4组,采用4臂析因实验考察不同功能对用户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指标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结果表明:使用运动App可以有效提高用户体育锻炼行为水平(P<0.01);在App功能对用户持续体育锻炼行为影响方面,时间与运动建议交互效应显著(P<0.05);在App功能对用户体育锻炼意向影响方面,游戏化主效应显著(P<0.05);在App功能对用户使用次数影响方面,运动建议和游戏化功能的单独效应均为显著(P<0.01)。主要结论:包含常见功能的运动App可以有效提高用户的体育锻炼水平;运动任务游戏化功能更有利于吸引初期用户使用App,形成较高水平的体育锻炼意向;与健康目标关联的运动建议功能则在维持用户体育锻炼行为、增加用户后期使用App次数等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加压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体积和力量。本文系统评价低强度结合加压训练对受试者激素及代谢产物的影响,帮助不同人群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加压训练法进行运动。方法:以加压训练等为中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以“KAATSU Training”等为英文检索词在Pupmed等外文数据库中检索,以激素分泌和物质代谢相关指标为评价指标。结果:(1)GH:加压训练对GH分泌有显著的影响(P<0.05);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不同受试人群对GH分泌量影响不显著,不同干预时间对GH分泌量影响显著。(2)T:加压训练对受试者T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加压训练对运动员、糖耐减低者受试人群有显著影响,不同干预时间对T分泌量影响显著。(3)IGF-1:加压训练能对受试者的IGF-1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加压训练对健康老年受试人群有显著影响,干预时间≥4周时激素IGF-1分泌量显著增加。(4)C:加压训练对受试者的C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5)IL-6:加压训练未能显著增加受试者的IL-6含量(>0.05)。(6)CK...  相似文献   

20.
从运动员知觉角度入手,探讨影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心理状态的教练行为.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编制教练行为知觉问卷,然后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随机分组,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项目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知觉到的影响他们训练和比赛心理状态的教练行为包括悉心指导、过度责备、宜人言行、反常态度四个维度,而且教练行为知觉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