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有人给楚王献上了长生不死的药,负责传递的人拿着药走到了宫里。宫里有个侍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传递的人回答说:"这是可以吃的。"于是,侍卫抢过药来吃了下去。楚王非常愤怒,要杀死这个侍卫。这个侍卫让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递的人,他告诉我说这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才吃了它。这件  相似文献   

2.
楚王射猎     
春秋时候,楚国有个擅长射箭的人叫养叔。他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树上的叶子,并且百发百中。楚王羡慕养叔的射箭本领,就请养叔来教他射箭。养叔把射箭的技巧倾囊相授。楚王兴致勃勃地练习了好一阵子,渐渐能得心应手了,就邀请养叔跟他一起到野外去打猎。打猎开始了,楚王叫人把躲在芦苇丛里的野鸭子赶出来。野鸭子被惊扰后振翅飞出。楚王弯弓搭箭,正要射猎时,忽然从他的左边跳出一只山羊。楚王心想,一箭射死山羊,可比射中一只野鸭子划算多了!于是楚王又把箭头对准了山羊,准备射它。可是正在此时,右边突然又跳出一只梅花鹿。楚王又想,若是射中罕见…  相似文献   

3.
专一的功课     
春秋时候,楚国有个擅长射箭的人叫养叔。他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枝上的叶子,并且百发百中。楚王羡慕养叔的射箭本领,就请养叔来教他射箭。养叔把射箭的技巧倾囊相授。楚王兴致勃勃地练习了好一阵,渐渐能得心应手了,就邀请养叔跟他一起到野外去打猎。打猎开始了,楚王叫人把躲在芦苇里的野鸭子赶出来。野  相似文献   

4.
晏子出使楚国 ,因晏子身材矮小 ,平庸愚昧的楚王与其左右就想侮辱他。他们在城门旁边做了一扇小门 ,想欣赏一下个子矮小的晏子从小门走进的“奇观” ,认为那一定很有趣。晏子识破了他们的用意 ,于是说 :“这是狗洞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这里进去。今天我是出使楚国 ,难道让我从这里进去吗 ?”迎接晏子的人听了满脸通红 ,羞愧万分。当晏子进见楚王时 ,楚王见他五短身体 ,丑陋无比 ,又想嘲笑他一番 ,就问 :“齐国没有人吗 ?怎么派你当使者 !”晏子知道楚王的用意 ,不慌不忙地说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无数的人家 ,大伙儿举起袖子就会阴了天 ,大伙儿…  相似文献   

5.
《晏子使楚》中的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他设计了怎样的三个场面,他的"三笑"有何内涵、意蕴,这些说明楚王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历史上的那位楚王?  相似文献   

6.
楚王学射     
春秋时候,楚国有个擅长射箭的人叫养叔。他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枝上的叶子,并且百发百中。楚王羡慕养叔的射箭本领,就请养叔来教他射箭,养叔把射箭的技巧倾囊(nang)相授。楚王兴致勃勃地练习了好一阵子,渐渐觉得自己能得心应手,就邀请养叔跟他一起到野外去  相似文献   

7.
《晏子故事两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他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与傲慢愚笨的楚王进行了针锋相对又极有分寸的斗争,最终以辞令回击了楚王的侮辱戏弄,维护了齐国尊严。晏子巧用推理,智斗楚王,值得品评。第一回合:运用演绎推理,回敬楚王“无人”之说。晏子身材矮小,楚王一见面就讥讽晏子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意思是说,齐国没有人才了?就  相似文献   

8.
据说春秋时候,有位楚国人养叔,很会射箭,可百步穿杨。楚王想学射,于是拜养叔为师。他按养叔的方法练习了几日,就以为已经学好了,于是约养叔一块去打猎。到了野外,楚王刚想搭箭射野鸭,突然左边跳出一只黄羊,楚王觉得射黄羊容易,于是改瞄黄羊。这时右边又跳出一只梅花鹿,楚王又想射梅花鹿更有价值。犹豫之时,一只老鹰从面前飞过,楚王又觉得射老鹰最有意思,于是又  相似文献   

9.
《晏子使楚》讲述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凭着他的语言实力机智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表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大多教师教学《晏子使楚》时,普遍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其一,晏子和楚王较量了哪三个回合?(然后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分析)其二,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怎样反击楚王的?(欣赏语言)其三,楚王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晏  相似文献   

10.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听说楚王要攻打宋国,便劝说楚王不要这样做。他对楚王说:"我有一个邻居,吃着精美的食物,还想去偷别人家里的米糠;穿着华美的衣服,却还惦记别人身上的粗布衣服。"楚王说:"这个人恐怕有偷窃癖吧?"墨子趁机说:"大王拥有广袤富饶的疆土,却还要进攻宋国贫瘠的土地,这算什么  相似文献   

11.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极有才干,他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运用自已的智慧,巧妙地反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文中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击是全文的难点。我在教这课时,注意运用了逻辑学的知识,分析晏子的语言,并辅以体会晏子的动作和神态,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晏子初到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企图借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我教学这部分的  相似文献   

12.
《晏子使楚》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为什么能驳倒楚王?我们在阅读中往往理解为全靠晏子的聪明善辩。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通过阅读来以文悟道。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一些关键句子所蕴含的意思,真正领会课文。如文章开头指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这就点明了楚王想持强侮人,动机是极端不善的。文章结尾处的那句话:“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  相似文献   

13.
晏子使楚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名叫晏婴,人称晏子。他身材矮小,但头脑敏捷,能言善辩,非常机智。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该请我从城门进入。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你们齐国是没人了才派你这么矮小的人来吧?楚王听了晏子这番话,只好大开城门,按接待使者的规格,请晏子入城。齐国的规矩是: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了。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多条街道,人多得衣袖一展开把太阳都遮没了。怎么没人呢?那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  相似文献   

14.
橘化为枳     
春秋时期,齐王派大臣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在宫殿里设宴接待他,这时有两个士兵押了一名罪犯在殿前走过,楚王叫住他们问。士兵回答说罪犯是齐国人,因为偷东西被抓住了。楚王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真是做贼的能手啊!”晏子听了,不动声色地说:“大王是否听说过,橘子树生长在淮南能结出可口的橘  相似文献   

15.
《公输》一文记载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没有一兵一卒的墨子,没有一官半职的墨子。没有雄财强势的墨子,却成功地阻止了楚王攻宋,他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 墨子劝阻楚王,没有摆出一副正义者的面孔指责楚王攻宋不义,而是先给楚王设了一个圈套:假设出一种不合常理的偷窃行为,然后问楚王“此为何若人”?诱使楚王说出“必为窃疾矣”;然后拿楚国与宋国对比,类推出“王之攻宋,与此同类”的结论,令楚王折服,放弃攻宋。真是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呀!  相似文献   

16.
以题会友  设疑解疑  启迪思维  助教助学设计 1一、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疾为韩王出使楚国 ,楚王问他说 :“您信服谁的学说 ?”他说 :“我信奉列御寇的学说。”楚王问 :“您最尊重的是什么 ?”史疾说 :“我最尊重的是凡事必求其正。”楚王问 :“凡事求其正可以用在治国上吗 ?”史疾说 :“可以。”楚王问 :“楚国盗贼很多 ,求其正可以治盗贼吗 ?”史疾说 :“可以。”楚王问 :“用求其正的办法来治贼 ,究竟怎么办呢 ?”这时有个喜鹊停在屋檐上 ,史疾问 :“请问楚国人怎么叫这种鸟” ?楚王说 :“叫它喜鹊。”史疾问 :“…  相似文献   

17.
《晏子使楚》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课文,它蕴含着三段论和类比推理的过程,通过对其推理过程的分析,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有帮助.先看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他的论辩包含着一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大前提)我从狗洞进去.(小前提)所以楚国是狗国.(结论)“楚国是狗国”这一结论在文中虽未出现,但通过前面的推理,这一结论就不言而喻了.既然你楚国是狗国,那么你楚王就是狗王了.这样,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力地反驳了楚王.晏子第二次反驳楚王也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过程: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大前提)  相似文献   

18.
寓言的力量     
晏子是春秋时代一位成功的外交家,也是很贤明的齐国宰相。有一次,他出使楚国,楚王热情地招待了他,正喝得兴高采烈之际,两个警卫人员押解着一个嫌犯,进得门来。显然,这是狡滑的楚王,所作的精心安排,想达到屈辱来访者的目的。因为晏子的名声很大,不但善于治理国家内部事务,在外交  相似文献   

19.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三代西汉楚王年龄的相关推算,第二代楚王刘郢 (客)年龄与狮子山楚王墓墓主较为相符,狮子山楚王墓有大规模的守陵建筑和守陵户,亦符合第二代楚王刘郢 (客 )墓葬陵园规划,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应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  相似文献   

20.
讲读课文《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相对,反驳了楚王,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的故事。在教时,教师只要抓住了课文重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举纲而百目张。一、抓重点词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动机,为学生学好新知创设良好的氛围。课伊始,大屏幕显示出“尊重”一词,“尊重”由小变大。教师先让学生联生活实际,理解“尊重”的意思,再让学生用“尊重”说一话,然后出示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楚王不不尊重晏子了。”接着,就这一重点句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