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讲多练”这个口号从五十年代就提起,曾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指导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记不得从什么时候起,据说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人就把这个口号修改为“精讲精练”。可是,这些年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未因为口号的修改而有所减轻,相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业负担之重似乎比“文革”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问题不在于口号本身,而在于人们的教育思想,在于对“精讲多练”这个口号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上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这个数字看似惊人,但对于重庆市参加高考的人数比往年增加来说,这个数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据说,这些放弃高考的学生都是“读书无用论”的推崇者。那么,推崇“读书无用论”的又都是哪些人群呢?  相似文献   

3.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是R射线的发现者。他有一个学生,做实验很卖力,但不善于思考。据说,有一次卢瑟福走进他领导的实验室,看见这个学生还在做实验,便问:“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也在工作啊!”卢瑟福又问:“早晨你也在工作吗?”学生肯定地回答:  相似文献   

4.
“√”这个符号是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时写下的,表示内容正确。做学生的最熟悉了。但“√”的来历却不大为人所知。据说,它来源于英国教师的手笔。他们看到学生作业内容无误,便信手写上批语“right”(英语,意为“正确”)。后来又从简写成right的第一个字母r,反正“right”是英语里尽人皆知的单词。久而久之“r”又演化为更加简单的写法,这就是“√”。其后,西学东渐,风俗交流,中国近代教育界也引进了这个既简便又明了的书写符号,正式用来表示学生作业正确无误。至  相似文献   

5.
劝君莫呵斥     
去年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课堂上,老师突然对一个学生大声喊叫:“站起来!”这个小学生以为教室里出了什么事,东张西望着。不料老师竟用教鞭指着他怒吼:“就是你!”这个学生立时被吓得面如土色,其他学生也个个胆战心惊。原来,老师盛怒的原因是这个学生上课打呵欠,而呵欠据说是要“传染”的。在课堂上打呵欠确实不好,但还要作点具体分析:是学生睡眠不足所致,还是由于教师讲课阿弥陀佛。如果是前者则应耐心提醒,并配合家长解决,如果是后者就应引咎自责。总之决不能厉声呵斥。  相似文献   

6.
不少学生在作业中把“篮球”的“篮”误写成“蓝天”的“蓝”。一天,学生问我,“篮球”不是竹子做的,为什么是“竹”字头呢?是呀,“篮球”不是蓝色的,也不是竹子编的,与竹子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好多资料,又同体育爱好者交谈,据说是篮球始于美国,当时并无篮板,篮环,而是在室内墙壁挂上“篮子”  相似文献   

7.
“师情”,即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这是我生造的一个词。能否通行,有待检验。为什么要生造出这个词呢?直接的动因是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据说教师要“像母亲那般慈爱”、“像父亲那样严格”、“像哥哥姐姐那样亲切”、“像朋友那样平等”、“像奶奶那样耐心”。如说教师不但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还要关爱学生,对学生亲切、耐心、严格要求,自然无可非议。只是要求教师像父母对待子女、兄姐对待弟妹、奶奶对待孙子、朋友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学生,做得到吗?如果做不到,岂不是废话。更值得考虑的是,如果做得到,情形又将如何,那就对么?据说老师“像母亲那般慈爱”,有人早就做到了。是耶非耶,还得视其实情如何。  相似文献   

8.
眼睛近视的儿童能成为“三好”的学生吗?在一个小学里,为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据说有一个儿童,品行优良,学业成绩很好,体格强壮,够得上“三好”的标准。当学校里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有的教师把他提出来。但遭到有的教师反对,理由是:他是近视眼。虽然是先天的遗传,但生理上既然有缺陷,就不能说是“身体好”。  相似文献   

9.
增强作文教学的激励机制──中学作文教学浅探广西大学附中卢逸清对写作文,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尚处于应付的状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写为“乐”写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增强作文教学的激励机制。据说,美国著名...  相似文献   

10.
也许是同听了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观摹课的缘故,最近一个时期,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差不多都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在朗读课文后问学生:“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哪几个句子?”据说这个环节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这篇课文,“我不喜欢”前些日子,我  相似文献   

11.
文章拟题法     
据说,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赞叹《借红灯》的剧名,为“借红灯”这个剧名而感动。她在一篇散文里说:有一出绍兴戏名叫“借红灯”,因为听不懂唱词,内容我始终没弄清楚,可是我酷爱这风韵天然的题目。也许初中学生还体会不到“借红灯”这个剧名有什么“风韵”,不知道它为什么值得“酷爱”,但这至少说明了作品的题目是多么重要。作品的题目好,会先声夺人,让人没看内容就先被打动了。  相似文献   

12.
电脑沙龙     
倩倩:我最近在运行“Windows优化大师”清除0字节垃圾文件后.发现右键菜单中的发送到“可移动磁盘(H)”选项消失了.造成向U盘传送文件不方便据说这是在Windows/Send to文件夹下“可移动磁盘(H)”的快捷方式被删除了,我就创建了一个,但是在右键菜单发送到“可移动磁盘(H)”时,电脑搜索了好一会儿,说是找不到、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3.
据说今年高考时,考生人数创历史新高,招生人数亦达历史纪录。面对如此良机。精明的商家们不失时机的大吵高考概念。推出一系列和高考相关的产品和服务,“高考经济“这个词汇如高考的天气般。热度很高。从考前的“营养品”、”高考房”到考中的“租车”。”宾馆”。到考后的“谢师宴”、“旅游热”.高考经济的热度持续升温,真不知道高考考的是学生还是家长还是那些精明的商家?  相似文献   

14.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是中国一句常见的成语,其典故出自荀子的《劝学篇》。这个成语历来被解释成学生可以胜过老师,一代胜过一代。这种解释可以远溯到南北朝,据说,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学生作了一首打油诗来说明学生可以胜过老师的事实,就是引用了荀子的这句话。宋代苏轼也说:“荀卿青出于蓝之说,谓今学生胜过  相似文献   

15.
上课铃一响,喧闹的教学楼开始安静了下来。突然,从一间教室里传来了吵闹声。我循声走去,只见一位年轻教师满脸怒气地扭着一个比他还高的学生。这个学生脸色青紫,瞪着眼,愤愤地大声嚷道:“我就是这个样子,反正是改不了啦!”事后得知,这个学生因几次没做值日又不肯补做,使老师动了肝火,要赶他出教室。据说,那位老师为了教育好学生,真是废寝忘食,绞尽脑  相似文献   

16.
且说“师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情”,即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这是我生造的一个词。能否通行,有待检验。为什么要生造出这个词呢?直接的动因是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据说教师要“像母亲那般慈爱”、“像父亲那样严格”、“像哥哥姐姐那样亲切”、“像朋友那样平等”、“像奶奶那样耐心”。如说教师不但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还要关爱学生,对学生亲切、耐心、严格要求,自然无可非议。只是要求教师像父母对待子女、兄姐对待弟妹、奶奶对待孙子、朋友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学生,做得到吗?如果做不到,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Latchkey children成了美国社会中流行的一个新名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胸前挂钥匙的儿童”,实际上它是形象地概括那些因父母整天出外工作而家中无人照管的儿童的称呼。据说这样的儿童在学生中已有将近二百万人,虽然这个数字在美国四千五百万左右六至十八岁的中小学学生中所占比例还不算大,但其绝对数字已很可  相似文献   

18.
据说,一批考古学家在埃及一座金字塔的墓碑上发现了用象形文刻凿的“2520”这个数。古埃及人为什么对“2520”这个数特别感兴趣呢?大家想知道就请看我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时髦花样之多,之层出不穷,与其他学科相比,恐怕绝对是冠军了。问题教学法,嗡的一声,课堂上充满了“问题”。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嗡的一声,音响图画大有取代语言文字之势。以学生为主体,嗡的一声,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讲得越少越好,据说某省某校有一堂“公开课”教师只讲4分钟。如今,最新的款式是“研究性学习”,教师们正在为不知该如何带领学生“研究”而苦恼,故这个项目一时似乎还“嗡”不起来……  相似文献   

20.
王芳 《教书育人》2010,(5):61-61
据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地,泣鬼神。的确,汉字的表意性,使她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灵动的美。然而,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师把学生当作了识字的“机器”,储存信息的“电脑”,总是一味地告诉孩子们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读,学生只不过在死记硬背汉字的笔画组合。汉字退化成了没有生命意义的符号系统,识字教学变成了死记硬背或者“活背巧记”的技能之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