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角度,首次提出“办好开放大学”,目前,以电大开放教育为依托、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的的开放大学建设思路基本形成,开放大学5+1试点已经启动,但开放大学应如何定位?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与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本文围绕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展开,通过比较国外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的模式,分析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背景,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指导下,对开放大学的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开放大学是欧洲最大的远程开放大学,是全球远程教育的成功典范.开放大学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是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办学特色,通过学习和研究,可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英国开放大学从筹建到发展成熟的经验,为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是基于开放办学理念,提高办学的灵活性;二是探索学分认证制度;三是本土化“课程组”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模式;四是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五是建立健全法规以保障广东开放大学的运作。  相似文献   

4.
英国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开放大学在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坚持以人为本,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了灵活高效。英国开放大学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与管理模式是保障其高质量教学水平的核心要素。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需要借鉴英国开放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成功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开放式办学理念;同时,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质量的监控,真正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乔维德 《天津电大学报》2011,15(4):12-15,28
办学特色是增强开放大学办学活力的源泉。江苏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建设要坚持"适应需求、以人为本、机会公平"的办学原则,以开放学历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为主,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积极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凸显社区教育特色,建设基于广电数字传输网络的多媒体数字传输平台,加强开放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6.
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作为开放大学服务学习者的主要载体和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需要在广播电视大学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与重构.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开放性的课程理念、分级化的课程体系、规范化的课程管理、灵活的课程衔接.开放大学应该建立一种层级化课程体系,并赋予课程体系学术资格功能,建立课程层级与开放大学所授学术资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挑战,解决课程体系封闭、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不足、学生学习模式和经历单一等问题,各高校不断推进开放课程体系建设。文章分析近年来开放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以大连大学开放课程体系建设为例,从建好、用好、学好、管好方面持续发力,探索了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学习体验改进等方面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包括自建、共享、应用、管理一体化的开放课程体系,为地方大学开放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学分银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国外学分银行制度起步较早,具有代表性的是欧洲的学分转化与积累制度以及韩国的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在国内还处于实验初期,慈溪市对市民学分银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上海市学分银行的建设实践也值得其他城市 借鉴.无锡开放大学要实施学分银行制度,有赖于完善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重难点是要建设学分银行的标准体系,以及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在于以高质量本科课程体系作为支撑。美国布朗大学的开放课程体系在教育哲学的引领下赋予学生“做自我教育的建构者”的学习自由,以课程系统为实施环节、评价系统为反馈机制、建议系统为提升路径,构建了较为完整灵活的本科课程体系,各部分形成合力,有效保证了布朗大学一流的学术水准。立足于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需求,布朗大学开放课程体系对我国高校完善课程、评估与建议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分银行的构建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实现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有效途径。而学分银行中学分的认定与转换制度是构建的核心。通过对我国学分转换现状的分析,结合学分银行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对课程学分设置标准、学分认定、学分累积、学分转换四个方面的建设思考。  相似文献   

11.
质量评估是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最主要工作之一,是质量保证的有效手段,这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共识。本文介绍了英国开放大学1999—2000学年质量评估和监控的情况,并详细分析了一份调查问卷,从中得到几点启示,即评估工作要专业化,要有动态性、系统观和前瞻性;总结和报告都不是评估的目的,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实践。  相似文献   

12.
电大系统历经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远程开放教育、非学历教育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规模及水平稳步提升,如何按照"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实现电大系统顺利转型并融入国家开放大学体系是目前电大人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难题。本文以英国开放大学的层级支撑体系为切入点,在解读其多样化多层次学习模式及质量保证模式的基础之上,以期对我国基层电大转型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3.
英国开放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英国和欧洲学习者的广泛认可,成为世界远程教育的先驱。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我国建设开放大学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合理定位,实行开放性的教育;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健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供学习保障;建立监控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是一个以学习成果为基础,转换、积累学习者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学习背景下获得的学分,并将这些学分作为各国特定资格中一部分成果的技术框架。该学分体系通过学分定量描述与学习成果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对增强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之间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促进欧洲职业教育一体化、终身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开放大学是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主力,但当前普遍面临着学历教育生源锐减的困境。慕课作为一种新的远程教育课程形式,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大规模性等特征。二者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因此,开放大学应抓住历史机遇,把慕课作为自身课程建设的主要形式。但开放大学建设慕课国内外尚无成熟的案例可考,也不能全盘慕课化。本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应根据课程类型建设慕课和改造慕课的原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和我国地方性开放大学的具体条件,对北京开放大学慕课课程体系的平台建设、课程模块、教学模式、考核评价、课程证书、学分互认等环节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内涵、影响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因素,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美国社区学院是美国中学后教育输送系统重要的组成机构,其学分转换制度为美国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巨大的教育支撑,其贯穿社区学院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终身学习理念、精心设置的学分转换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指导服务,以及政府为主导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保障支持,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英国开放大学秉承向所有人开放的教育理念,通过灵活、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面向全球多个国家进行各项教育活动.为提供高质量、灵活的学生体验和高水平的学生满意度,英国开放大学通过建立开放的服务价值观、注重质量保障、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课程等最终实现教育质量认证.我国应采取建构国家资历框架为引领、提升课程开发质量、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等措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英国开放大学的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 CAL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发展,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开放大学的CAL研制主要由教学院系、教育软件中心、教育技术研究所以及知识媒体研究所负责。通常由教学院系根据教学需要提出研制计划,软件的教学设计由课程小组负责,而制作主要由教育软件中心承担,教育技术研究所主要为软件的研制提供教育技术理论和研究支持,而知识媒体研究所则主要负责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支持。本文通过一个具体例子说明软件研制的具体过程,最后将中央电大的 CAL研制与开放大学的 CAL研制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几点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英国BETC制度对中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英国的BETC制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广大职教工作者研究.针对现阶段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BETC对于我国的借鉴作用,提出完善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